文/滿達日娃
淺談教師應有的文化使命
文/滿達日娃
不同民族、不同職業(yè)的人肩負著不同的文化使命。使命是外在的客觀要求與社會主體自身責任感相結合的產物。人作為文化的存在,都必然肩負著傳承和發(fā)展文化的使命。教育活動是傳承文化的主要途徑,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在這多元統(tǒng)一、發(fā)展迅速、競爭激烈的時代里教師的文化使命不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努力實現(xiàn)教育的終極關懷。
教師;文化使命;智慧;愛
塑造良好的教師文化。教育活動中常常隱藏著不同的文化領域。例如:學生文化、教師文化、宿舍文化、校園文化等。一般來說,這種群體文化是指組成該群體的大多數(shù)成員所具備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處世態(tài)度。 其中教師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也是影響學生文化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師文化是教師自我專業(yè)發(fā)展和有效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教師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要求教師們具備高度的文化自覺。簡言之,教師文化自覺是教師對自身文化使命的自我覺醒和自覺履行。它的核心是教師對自身職業(yè)角色的自覺體認。如:教書育人的角色、父母的角色、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榜樣的角色等。認清了自身的職業(yè)角色才能更好的完成角色使命。教師的多重角色決定了社會各界對教師的要求,決定了學生對老師的期盼,從而決定了教師踐行文化使命的重要性。教師文化的形成是個漸變的過程,是發(fā)展性與階段性的統(tǒng)一。塑造良好的教師文化,一方面要靠教師的自主努力和團隊合作;另一方面,還要靠學校和社會的協(xié)助支持。
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一個民族的多數(shù)成員是否熱愛本民族、是否有正確的民族意識和高昂的民族精神是決定該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個人或民族只有以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作為發(fā)展的根基和鋪墊才能在全球化大浪中看得清、站得穩(wěn)、走得遠。民族文化也需要通過某種教育方式傳承和發(fā)揚。學校教育是影響學生民族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專門的民族教育和貫穿于各科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是教育的另一項目標。
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是否得到有效的傳承取決于教師本身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情感程度。教師將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內化成自身的行為準則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否隨著社會的變化和時代的進步而被不斷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能否與時俱進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教師不僅要傳承已有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也應該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新教育和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有效傳授科學知識。很多時候人們認為知識就是智慧。其實不然,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系統(tǒng)化的認識,而智慧則是對知識的加以運用,是人們能否不斷超越自我,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條件。擁有知識不能代表擁有智慧,因為知識可以不斷更新,智慧才是永恒的財富。目前,我國教育過多注重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智慧的培養(yǎng)。導致很多學生都是考試高手,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缺乏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二者之間也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lián)系。知識的掌握是提高智慧的前提,智慧的提高也能促進知識的積累,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不能一分為二。所以說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啟迪智慧的過程,不能說先傳授知識再用專門的教育培養(yǎng)智慧。這便要求教師不斷研究和反思教學,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育主體取得教育成功的活的靈魂,是教育決策者、教育管理者和廣大教師應有的最重要的教育素質之一。”教師如果沒有教育智慧便無法談論啟迪智慧。教師應該以敏銳的教育智慧克服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以“熱愛教育智慧的一門學科”——教育哲學為理論指導才能擺脫“教書匠”達到啟迪智慧的目的。要知道教師的使命不只是講完課本上的內容那么簡單,它關系到每一位孩子的幸福,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和一個國家的未來。
培養(yǎng)學生健康身心。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沒有愛,人間就會缺乏真情、缺乏美。“愛與智慧是教育成功的兩條根本。愛是情感活動的中心,價值王國的縮影,理想人格的本質,亦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無愛非真正的教育。”在教書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是教師的智慧,而在育人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是教師的愛。教師的愛能給學生希望、能讓學生感到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曾明確指出:“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能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的確,他把全部的愛獻給了教育事業(yè)和孩子們。
現(xiàn)在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而精神財富缺日益枯竭。親子之間缺少溝通、師生之間缺少感情、 同事之間缺少信任等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現(xiàn)象。青少年時期是人成長的關鍵期,是最需要愛的時期和進行愛的教育的最佳期。對于他們來說跟老師相處的時間可能比跟父母相處的時間還要多。因此,教師應該像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和重要教育手段、是師生間情感的橋梁。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學會如何去愛學生,還要教會學生怎樣接受別人的愛和怎樣付出愛。
在多元化時代里教師不得不探索自己的存在意義,也許教師應有的文化使命能指引他們找到最佳答案。對于有著高度使命感的教師而言,教育工作不再是為了謀生而效力的渠道;也不再是為了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工具”,而是讓教育工作成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平臺和讓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的手段。
[1]吳玲,周元寬.當代教師文化使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劉文霞.從“愛智慧”理解教育哲學及其事業(yè)[J].教育研究.
[3]金志遠.民族文化傳承與民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M].北京:民族出版社,
[4]龍寶新.教師教育文化創(chuàng)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內蒙古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