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慧
基于心智哲學緩解口語僵化現象的研究
文/趙 慧
本文在心智哲學的理論框架下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口語教學進行意向性分析并揭示口語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具體探討如何緩解、克服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僵化的途徑。
心智哲學;意向性;僵化;緩解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語言基礎相對薄弱,口語水平相對較低,語言僵化現象在口語,聽力,寫作各方面普遍存在。本文試圖在心智哲學的理論框架下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僵化現象進行分析。并對于如何在教學中加以改善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徐盛桓(2013)提出心智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認知主體心智能力形成過程,是隨著腦和神經科學發展重新建構的哲學理論。在語言研究,從心智哲學的理論角度來看,關于語言的運用存在三個假設,分別是:心智是語言的基礎,這正是語言最基本的性質。而語言運用以感覺信息的表述為基礎,心理表征通過語言表述出來。意向性是心理狀態和事件的指向、關于、涉及或表征某些其他客體和事態的特征。人們在進行認識、實踐等對象性活動時都體現了這種關指能力,這也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特征。心智首先關指一個對象,并對其表現出希翼、憎惡、喜愛、譴責等不同的心理狀態,從而與世界聯系起來。意識活動以意向性為出發點,意識性將貫穿意識活動的始終。意向性其實就是意識活動的“工具”。它是意識對于事物、事件、事態時的反映,在這個過程中會體現個人的愛好和傾向。在意識活動過程中,表現為個人有關對觀察對象的注意、過濾、選擇、以及個人的心理狀態,其功能將通過判斷、評價、表征的方式表現出來。意向性包含兩方面: 意向內容和意向態度。意向內容即在意識活動過程中,我們的意識反映的相關內容以及我們用一定的語言表征方式表述相關內容。那么,意向態度反映的是我們的對于相關的意向內容的心理狀態、心理估量、心理取。也就是說,意向態度影響對意向內容的相關處理。
從情感方面來看,主要是對于現在正在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不是十分適應。因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語言基礎相對薄弱,而這套教材中的課文相對于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困難。課文的題材似乎與現實生活有脫節。而且,非英語專業學生詞匯量較少,課文中的詞匯對于他們來說相對復雜。因此,學生們開始厭倦英語學習,促使在口語表述方面產僵化現象的產生。從心智哲學的角度來看,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僵化現象源于對教材的不適應,以及語言學習方面主觀上的被動。
我們以內蒙古科技大學理工科大學二年級的學生為被試,基于概念整合理論進行具體的實驗和問卷設計,收集數據,利用SPSS對數據進行具體分析。實驗證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口語僵化現象:完善語言的輸入方式、增加語言輸出量,并豐富語言的輸出形式、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較為詳盡的教學方式有:
(1)活用教材或者編寫教材。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場景和話題,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
(2)通過對英語語言國家西方文化的講述,使得學生熟悉中西文化的差異。
(3)在心智哲學意向性的理論指導下,幫助學生,讓其盡可能地形成英語語言思維。
首先,學習準確的英語發音。對照純正的、標準的發音來做正音練習。其次,通過熟讀熟背語言材料,改善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從而種克服害羞和自卑心理的作用。再次,通過反復的聽說以及復述練習,加強語言知識的內化與輸出。再者,通過設計一定的場景進行角色扮演,加強學生使用英語的交際能力。最后,進行實踐。比如鼓勵學生與外教多多用英語進行交談,讓學生參與一些類似外事接待或是與外國友人或留學生的聯誼活動,通過與歐美人的接觸,讓學生能夠盡快地,更好地了解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政治,以此增強學生英語交流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
在心智哲學視角下,我們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僵化現象產生的情感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通過對教材以及教學的改革來對這一現象加以改善,希望能夠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1]徐盛桓.語言研究的心智哲學視角——“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 ~12.
[2]約翰·塞爾.心腦與科學[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徐盛桓.意向性的認識論意義——從語言運用的視角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2):15 ~25.
[4]徐盛桓.再論隱喻的計算解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4):27~ 31.
[5]徐盛桓. 語言研究的心智哲學視角——“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4).
[6]徐盛桓.“移就”為什么可能?[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5).
[7]徐盛桓.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J].外國語文》,2010(5).
[8]徐盛桓.心智哲學與認知語言學創新[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9]徐盛桓,陳香蘭. 感受質與感受意[J].《現代外語》,2010(4).
[10]Brentano, F. 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 [M].Routledge, 1993.
[11]Byrne, D. Teaching Oral English [M]. New York: Longman Press.1982.
[12]Canale, M.&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0,(6) 1-47.
[13]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4]Graham, J. G Overcoming Fossilized English [DB/OL].1981.
[15]Selinker, L. Fossilization as Simplification? [J/O].1993.
[16]Selinker, L.Fossilization: What We Think We Know(J/OL ].1996.
[17]Sims, W. R. Fossiliz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O].TESOL Journa1.1989, (7).
[18]Ushioda, E. Acculturation Theory and Linguistic Fossilization: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DB/OL]. Centre for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1993.
[19]Vigil, N.A.&.J.W, Oller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281-295.
趙慧(1980.5—),山西長治,漢族,女,講師,碩士,認知語言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外語基地項目:基于心智哲學的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研究,編號:JY2014116.
內蒙古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