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平,畢太富
(沈陽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沈陽 110041)
當前,經濟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產業發展面臨雙重任務,即傳統產業的調整改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如何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確保新舊兩種類型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機器人技術是在集合了計算機、傳感技術、人工化智能方式、控制學以及仿生學等多個學科理論基礎上組建的高新技術。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機器人應用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重要體現。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數字化制造技術與移動互聯網之間創新融合步伐的不斷加快,機器人種類逐步增多,應用領域日漸廣泛,其性能和智能化水準也得到明顯提升。目前,工業機器人在發達國家已作為一種標準設備得到廣泛應用,服務型機器人也開始進入半商業化應用階段。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FR)統計,201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達16.8萬臺。其中,亞洲和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加入對機器人技術研究的行業中,通過對工業機器人的一系列技術攻關,研制出了噴涂、弧焊和搬運類型的機器人,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面對機器人需求急劇增長、國內外競爭日趨激烈的局面,迫切需要打開傳統產業應用市場,提升本土市場競爭力。
傳統制造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以及就業推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技術設備老化、產品附加值低和利潤空間小等頑疾一直未得到根治。伴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傳統制造業面臨的轉型壓力愈來愈大。一方面,傳統產業注重的外延擴大和再生產,企業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物耗、能耗高,造成了產業位于價值鏈低端,競爭力不強的局面。傳統產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制造業遭受到了勞動力供求格局變革的影響,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相對低端的勞動者的工資漲幅頗大,制造業工廠招不到人的現象在大部分發達地區已比較普遍。目前我國制造業勞動者工資已比東南亞一些國家要高,它們具有成本優勢,非中國制造也開始逐年增多。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機器替人”成為未來發展的一種方向。
面對新技術的發展、國際競爭的加劇、環境保護的要求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的壓力,傳統制造業必須提升智能化裝備水平,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獲得新生,而機器人產業獨特的優勢,無疑能帶動傳統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推進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政府有關部門要制定支持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設立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核心部件研發及產業化、重大應用示范推廣補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協同創新以及人才培養和引進等,構建完善的技術支撐和基礎設施服務體系,以促進機器人產業的轉移和集聚。要支持重點工業項目中率先應用本土機器人等智能制造產品,挑選重點企業進行試點應用,通過典型示范引領傳統制造業廣泛實施“機器換人”。
由于傳統制造業在某些方面與其他產業有所不同,需要運用到制造生產過程中的機器人也會有所差別,因此,整合優勢資源,規劃從研發到制造加工再到產品化過程中的有效機制,并通過相應的資源共享、聯合協作的等方式,深度開展機器人技術的有效應用。應針對制造產業實際情況,在機器人產業與傳統制造業中找尋產業共性,依照實際需求定點研制機器人,并依托技術進行智能化創新,從關鍵技術上形成突破,推動機器人產業與傳統制造業的互動發展。
強大的龍頭企業是構建良好產業互動的先決條件。培養機器人龍頭企業,能有效提高機器人產品質量,全面減輕制造業負擔,實現產業升級。目前,要加大投入,形成相應的規模以及成本優勢,重點扶持機器人企業做大做強,采取優化政策,制定相應的產業標準,以高端水平為目標出發;同時,適時順應制造服務化趨勢,延伸產業鏈條,增強服務內涵,提升其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
機器人產業與傳統制造業相互融合、互動發展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只有促進傳統制造業與機器人產業齊頭并進,才能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競爭力和與傳統產業發展的協調力,從而不僅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升級,還能迅速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產業發展高地。
[1]徐方.發展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思考[J].機器人技術與應用,2010(5):5-6.
[2]譚民,王碩.機器人技術研究進展[J].自動化學報,2013(7):963-972.
[3]姚惠琳.RFID信息技術提升傳統制造業競爭力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10):47-52.
[4]蔣蘇月,胡緒華.江蘇省傳統制造業的判定及升級研究[J].企業經濟,2008,25(7):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