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權
支部+合作社 合作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探索
朱學權
近年來,肇東市委以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為核心,以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適應農村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新變化,探索、總結和推廣了“支部+合作社”特色黨建新模式,使黨建工作成為合作經濟組織的“金字招牌”,推動了合作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健康開展,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目前,全市依托村黨支部,以農村黨員和各類能人為主體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512個,建立黨支部327個,黨小組816個,共引帶農戶26萬多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46.6%。
市委制定出臺《肇東市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黨組織建設指導意見》,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經濟組織”工作模式,擴大黨組織覆蓋面,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打造了一批現代化大農業典型示范群體。
以“支部+合作社”為牽動,加速土地規模經營步伐。市委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黨組織設置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加快全市“支部+協會”工作發展的實施意見》,積極創造條件,將186個村黨支部全部調整升格為黨總支,在全市經多年發展形成的技術交流型、技術經濟服務型、技術經濟實體型、企業生產經營帶動型、“一會三體”型(協會創辦銷售聯合體、創辦科技致富共同體,創辦利益共同體)等5種類型共512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建立黨支部,下設產業發展產、供、銷等行業黨小組,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積極幫助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爭取扶持政策、資金、信息、技術,建立科學的經營管理制度。同時,加大輿論宣傳,組織引導農戶入社、入股,實施土地規模經營,加快了農村土地農機化、合作化、集約化進程。在“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輻射帶動下,全市各級農村黨組織兩年來共計為農戶協調貸款2260萬元,爭取黨建扶持資金920萬元;全市共組建千萬元農機合作社36個,配套80馬力以上拖拉機251臺套,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流轉土地183.14萬畝,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91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1%;吸收3320多名貧困戶和貧困黨員加入協會,幫助他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實現了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
以“支部+示范園區(基地)”為牽動,加速糧食高產攻關步伐。市委在規劃建設的100個現代化科技示范園區(基地)中,能建支部的建支部,能建黨小組的建黨小組,規范黨建工作規章制度,組織科協、人事局、民政、司法、信息中心等部門,對“支部+示范園區(基地)”給予政策、科技、法律等方面扶持,先后解決職稱、技術、人才、信息等相關問題140多個,幫助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0多名,扶持“支部+示范園區(基地)”發展。示范園區(基地)黨組織積極引導園區黨員充分發揮致富群眾作用,全力打造現代化大農業、中低產田改造百公里示范帶,不斷加快水利化、科技化、標準化建設步伐,不斷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同時通過田間博覽、現場觀摩、現身說法、跟蹤服務等形式,把示范園區(基地)建成黨員教育的陣地、傳播技術的平臺、聯系服務農戶的紐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全市糧食高產攻關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全市糧食單產奪得全省“玉米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58元。
以“支部+農村產業集團”為牽動,加速鄉鎮村經濟建設步伐。以省級綠色食品產業大園區為平臺,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組織大莊園集團、伊利集團、寶迪集團、正邦集團、佐源集團等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帶頭組建農業集團,并成立黨支部,引導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作示范、在重要崗位上作表率、在急難險重任務中作先鋒,不斷壯大主導產業,培育鄉村特色產業,增強農業集團可持續發展和創稅能力,推動鄉鎮村經濟建設實現新突破。依托大連佐源集團投資6.5億元的菊苣粉生產項目,成立佐源集團肇東分公司黨支部,積極協調昌五鎮、安民鄉、洪河鄉等11個鄉鎮黨委、43個村黨總支,成立36個菊苣種植基地黨小組,由206名黨員輻射帶動530戶農戶規模種植菊苣8000畝,戶均增收1200元,加工生產的菊苣粉具有極高的保健作用,可用于添加菊粉的食品飲品有500多種,產品現已成功打入國內外30多家知名食品生產企業。在“支部+農村產業集團”黨建模式帶動下,全市共成立農村產業黨支部327個,新建擴建鄉鎮村項目133個,投資總額達到351.7億元,2014年鄉鎮財政收入實現10.5億元,村級集體收入達到2億元。

黨支部與合作社關系還不夠清晰。少數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對如何加強合作社領導、怎樣領導知之甚少,對新時期新情況黨的工作不知從何處入手,有的大包大攬,全權代替;有的置之不理,只作擺設。
黨支部與合作社結合的還不夠緊密。有的“支部+合作社”實行支部抓黨建,合作社抓經濟,把黨建與經濟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有的雖然結合了,但沒有找到切入點;有的雖然開展了一些活動,但抓黨建的力度和深度還不夠。
“支部+合作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定位有待于進一步明晰。有些部門和鄉鎮黨委對“支部+合作社”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沒有把以“支部+合作社”為載體的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作為促進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對其引導和支持力度不夠。
“支部+合作社”黨建工作模式需要進一步規范。部分產業合作社項目雖然已經確立,但沒有在工商、民政等職能部門登記注冊,制約了新經濟組織進入市場的能力和規范化、合法化建設。同時,部分合作社組織結構松散,章程不規范,合作社與社員之間的責、權、利不夠清晰明確,缺少運轉經費,凝聚力不強,發展緩慢。
“支部+合作社”作為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模式之一,不僅是農村基層黨建形式上的創新,而且賦予了農村基層黨建新的內涵,實現了農村黨的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共振。但也應該看到,“支部+合作社”黨建工作模式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創新性,除了積極在合作社中建立黨組織這個重點外,我們還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其運行規律,妥善處理好鄉鎮黨委、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新經濟組織自身三者之間的關系。
鄉鎮黨委要指導不包辦。合作社是農民自發組建的,對合作社的黨建工作,鄉鎮黨委要指導不包辦,到位不越位,更不能大包大攬,越俎代庖。要注重對合作社黨組織的宏觀指導,注重提高合作社中黨員的思想教育,使合作社中的黨員成為小康領路人、產業帶頭人、科技明白人、市場經紀人、群眾貼心人,用基層黨組織戰斗力的提升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保證合作社黨建工作規范有序、內容不斷創新、考核目標日趨嚴密。
合作社黨組織要參與不干預。合作社黨支部要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嚴格規范基層黨組織生活,認真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規定,強化黨員日常教育管理。同時,在“有利于黨內生活,有利于黨員管理,有利于合作社發展”的前提下,要注意以“業余、小型、多樣”為原則,以不影響合作社的正常經營運轉為前提,結合合作社的產業特點,利用工作空隙和業余時間開展黨的工作和組織活動;要根據新經濟組織中黨員少的特點,采取相對集中和分散活動相結合的方法,使活動開展得少而精;要根據合作社的不同特點、黨在不同時段的不同任務,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黨的工作的實效性。
黨建與經營要融合不隔離。加強以“支部+合作社”為載體的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關鍵是建立黨的基層組織,以形成黨的戰斗堡壘,通過黨組織的政治影響力和黨員的示范帶頭作用,對新經濟組織實施政治領導,使其始終以服務農業、致富農民為目的,保持正確的經營方向和發展方向。各級黨組織要根據新經濟組織投資主體多元、自身規模大小不一、黨員人數多寡不一的特點,圍繞生產經營活動來開展黨組織活動,采取靈活的方式開展“三會一課”活動。黨組織分工可以根據生產經營狀況來安排,用實際有效、符合群眾利益的黨組織活動,確保合作社黨建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
(作者系中共肇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趙嘉賓zhaojiabi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