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雁
(田雁,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
進入21世紀以來,一方面是日本大學出版社急速發展,目前全日本70余家大學出版社中有近1/3成立于這個世紀的前10年;另一方面卻是日本圖書出版業出現整體衰退,圖書銷售額連續8年下滑。在此背景下,日本國內開始出現“商業化時代大學出版社有無存在理由”的大討論,具體包括:大學出版社究竟該不該公司化?學術出版今后的走向如何?學術情報流通的變化與大學出版部的發展戰略等。
目前全日本約有4年制大學750余家,其中擁有大學出版社的為70余家,即只有不到10%的大學擁有自己的出版社。就規模而言,在日本大學出版部協會加盟社的全部32家出版社中,員工人數超過10人的僅10家。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東京大學出版社,擁有40余名員工,每年出版新書120余種,年銷售額18億日元。規模最小的要算武藏野大學出版社,僅有1名員工,從2005年成立至今,僅出版22種圖書,每年出版新書不到3種。事實上,日本絕大多數的大學出版社,其員工人數也都只有3~4人。
就性質而言,日本大學出版社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學校法人,以東京外國語大學出版社、東京電機大學出版社等為代表。在學校法人的旗號下,出版社是學校的下屬事業單位,其經費開支來自學校,而其收益同樣也都歸屬于學校。第二類是財團法人,以東京大學出版社、法政大學出版社為代表。財團法人性質的出版社名義上仍為學校下屬事業單位,但在經費來源與收益核算上,卻是自負盈虧,與學校進行了部分切割。第三類是株式會社,以武藏野美術大學出版社、慶應義塾大學出版社為代表。株式會社標志著出版社的資產已經股份化、社會化了。此類大學出版社在經營上已是徹底獨立于學校了。
日本的大學出版社各自不同的性質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經營模式。在自負盈虧的“東京大學模式”下,出版社的整體圖書策劃立項由學校層面的策劃委員會負責,而出版社主要負責圖書的出版與銷售,因為東京大學所出版的學術圖書的再版率高達50%,保證了出版社的整體收益。完全依靠學校行政補貼的“東京外國語大學模式”將出版社作為“學術研究事業的支柱”,大學方面每年提供800萬日元經費資助其運營。由作者資助或資金補貼的“東北大學模式”采用了對學術圖書初版時一律不付稿費,由作者自行買斷圖書的自費出版方式。
此外,還有通過多種經營補貼出版的“武藏野美術大學模式”,作為一家在1987年就已經股份化了的大學出版社,從2002年起,該社專心打造美術及建筑類教材并獲得成功。與此同時,出版社展開多種經營,到2012年,其房地產及停車位的出租收入已達出版社總收入的1/3。如今,這家只有3名正式員工的小出版社,每年的純利潤超過了7000萬日元。對此,出版社在給學校董事會的年度報告中曾如此寫道:“學校法人當年出資1000萬日元而得到了每年350%的回報?!雹?/p>
大學出版社究竟該不該公司化的確是目前日本的大學出版社所面臨的最大挑戰。長期以來,日本的大學出版社“與商業出版社所奉行‘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出版’不同,并‘不以收益為目的’?!雹谌欢?,大學出版社如果“不以收益為目的”,那么出版社的營運經費又該從何而來呢?因此,從經營的角度而言,公司化似乎勢在必然。不過,就日本大學出版社的屬性分析,即便是像慶應、武藏野美術大學這樣的已經公司化了的出版社,也因被大學方面控股,其經營方向依然是服務于學校的教學及研究。正因為此,在討論中絕大多數大學出版社還是堅持了堅守學術出版,不走公司化之路的立場。
與“公司化”討論中恪守現狀的傾向不同,圍繞著學術出版今后的走向,日本的大學出版社展開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實踐。
對于日本的大學出版社來說,數字化時代的圖書外形出現了紙質與電子之分,隨之而來的是其在信息及知識傳遞之外的某些功能也開始有所變化。為此,日本Futaba圖書的芝健太郎就根據消費心理將紙質書認定是“虛的需要的基礎”,而將電子書看作是以“實際需要為前提”。芝健太郎認為,就消費者的購讀行為分析,有相當一些紙質書可能不是因為閱讀的需要,而僅僅是因為流行或封面的愉悅而被購入的。而對電子書而言,購買更多是因為一種“實際的需要”。③
正是出于這樣的理念,在圖書的電子化過程中,日本的大學出版社顯得格外積極。自2008年起,以東京大學、玉川大學出版社為首的4家大學出版社開始與紀伊國屋書店攜手,合作出版僅面向各家圖書館銷售的電子書籍(OCLC-Netlibrary),④至2012年底,其銷售的電子書籍種類已經超過3000種,年銷售金額超過1億日元。慶應大學出版社也開始推出被稱為“電子學術書活用實驗項目”的可視化教材的出版銷售業務。圣學院大學出版社山本俊明提出了“可持續的學術出版”,即所謂OA與POD協同項目。在此項目下,OA即圖書的電子化,其實際費用由圖書館承擔,其權利為圖書館所有;而POD則是圖書的印刷銷售,其權利及收益仍為出版社所有。⑤而這種“可持續的學術出版”,目前已成為日本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化方向。
因為有了紙質與電子之分,圖書的銷售形式也出現了新的動向。如果說紙質圖書的銷售,依然保持著傳統出版社——批發商——書店的銷售模式,以及出版社——網絡——讀者的網店銷售模式。那么,在電子書的銷售上,則出現了出版社——書店,以及出版社——圖書館的創新性銷售模式。這種創新性銷售模式的基礎則是由慶應大學出版社與圖書館聯合開發的“Google圖書檢索”系統。
同時,日本的各大學出版社都已經充分意識到電子閱讀的廣泛性。他們敏感地察覺到了消費者閱讀方式的變化,發現日本利用PC機閱讀的讀者只有16.7%,而利用iPhone、PHS及其他手持終端進行閱讀的讀者卻有68%,因此,就有東京大學、慶應大學等出版社,果斷開始利用手持終端銷售考試習題集和其他學習參考資料。
顯而易見,日本的大學出版社都已經將學術圖書的數字化傳播作為自己未來的選項。借用慶應大學出版會小磯勝人先生的話就是,“大學出版社如何面對數字化的潮流?這在現階段并沒有現成的答案。不過,作為大學學術支柱的大學出版社,必須正視大學目前正在發生的學術信息的變化及教育改革的潮流,從中尋求突破。重要的是,不能固執于原來的紙質圖書,而是去追尋在新的教材及新的學習環境等方面與大學發展的一致性,這才是目前大學出版社所應擔當的責任。”⑥
另外,針對少子高齡化及在校大學生人數遞減的情況,包括慶應大學、東海大學在內的大學出版社一方面將教材出版的最低門檻從1000冊降低至400冊;另一方面拓寬教材出版的內容,各出版社在將博士論文、研究論文集教材化的同時,甚至將學生的應試資料也列入了教材出版的范圍。
在學術研究競爭激化的大背景下,針對政府在學術出版資助方面投入的逐年遞減,一方面由大學出版部協會出面,向日本文科省及學術振興會申訴,請求維持并逐漸增大出版資助的力度;同時由學校或出版社出面,建立學校層面的“學術圖書出版助成”制度,如東京大學出版社的“南原繁紀念出版獎”、早稻田大學出版社的“石橋湛山紀念早稻田新聞記者獎”等,⑦來推動學術出版。另一方面,則強化出版社內部的學術審查與業績審查。目前,日本幾乎所有大學出版社都設有由各學科資深教授參與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或編輯委員會。對此,名古屋大學出版社編輯部長橘宗吾認為,“僅靠非專業的編輯的感覺來判斷著作學術性的做法是極其危險的,必須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與評價,尤其是要傾聽他們最真實的觀點。只有將他們的專業評價與編輯的自我感覺結合起來,才能最終判斷出圖書是否有出版的價值?!雹?/p>
日本的大學出版社在堅守學術出版、確保圖書學術質量以及應對數字化出版等方面的行事與對策,要領先于中國的大學出版社,值得我們去比較、思考和借鑒。
首先,日本的大學出版社在堅守學術出版方面也是有代價的。除極少數出版社外,日本大學出版社主要還是從事“學術書、教科書、教養書”的主題出版,并不涉足文學或者其他商業性的出版,由此就限制了其自身發展,造成了眾多大學出版社小規模經營的現實。另外,少子化背景下的學生人數減少,經濟不景氣下政府學術資助的減少,都已成為日本大學出版社堅守學術出版之路時不容回避的現實。而經過企業化轉型的中國大學出版社如今都已走上多元化的出版之路。然而,究竟是孤獨的學術出版之路還是多元化的出版之路更具有持久性?這需要在今后的發展中予以驗證。
其次,日本的大學出版社在確保圖書學術質量方面的相關對策是卓有成效的,各學科資深教授參與組成的出版學術委員會或編輯委員會及學校層面的“學術圖書出版助成”都有助于遴選校內具有出版價值的學術資源。而目前中國的大學出版社很少設有類似的出版學術委員會或是編輯委員會。從確保圖書的學術質量以及有效利用校內學術資源的角度考慮,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出版社學術聲譽的提高,而且也是切實可行的。
再次,日本的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化出版上付出的努力是其之所以能可持續發展的亮點所在。無論是數字化過程中的OCLC-Netlibrary模式或是OA與POD協同項目,還是流通過程中出版社-圖書館綁定式的銷售模式,以及利用手持終端對考試習題集和其他學習參考資料的推銷方式,都是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創新型舉措。而目前中國絕大多數的大學出版社,對數字化傳播方式的理解僅僅局限在網絡銷售這一塊,尚未能從傳播方式和運行模式的創新高度加以理解。因此,首先需要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充分把握中國學術圖書數字化的傳播特色,進而才能夠對日本大學社的數字化出版模式。
毫無疑問,數字化出版將成為今后日本學術圖書出版的主流方向,至少在期刊出版方面,數字化已經成為了主流。在目前的圖書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他們采用了將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作為事業發展的兩翼,來推動大學出版社“活性化”發展的現實對策。對于中國的大學出版社來說,在將數字化出版視作今后發展方向的同時,還需要有具體的電子圖書事業的現實對策,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構筑起中國特色的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出版之路。
注釋:
① 高橋陽一.自律的大學特色的經營[J].大學出版,2012(4).
② 三浦義博.日本大學出版部的組織運營形態[J].大學出版,2007(11).
③ 芝健太郎.人文圖書的現在及書店的未來[J].大學出版,2011(2).
④ 新元公寬.學術電子出版的新模式——OCLC-Netlibrary[J].大學出版,2009(5).
⑤ 山本俊明.可持續的學術出版[J].大學出版,2011(5).
⑥ 小磯勝人.大學出版社如何面對數字化的潮流[J].大學出版,2014(1).
⑦ 田雁.日本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實施現狀與評價[J].科技與出版,2013(7).
⑧ 橘宗吾.必須將學問的有趣性告知讀者[J].大學出版,2013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