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記者會上表示,利率市場化在兩年之內應該可以實現,但也要看國內、國際經濟等外部條件。同時,央行也在準備2-3組主要工具,對市場短期和中期利率進行引導。
從國際經驗看,一些中央銀行也為了金融穩定或結構調整的目的,出臺新的融資工具,如歐洲央行推出的定向長期再融資。談及外匯市場改革,周小川表示,改革方向是明確的,希望通過改革,匯率實現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同時讓市場供求關系更多決定匯率,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和靈活性。“隨著這些目標的實現,央行在條件具備的條件下,會明顯減少對外匯市場的干預。”
他認為,整個國際市場目前仍舊不太平靜,經常發生一些問題。隨著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的調整,國際市場也會有一些異常波動,也會受溢出效應影響。因此中方要保持謹慎態度。“如果出現短期投機性力量,市場波動過大時,我們要采取相應措施。如果市場較平靜,我們改革的速度會快一些。”
對于周小川的表態,有業內人士稱,用短期和中期政策工具來引導利率水平,新的工具將會要求抵押品,該思路與此前資本市場熱議的抵押補充貸款(PSL)一致。目前外匯占款退出基礎貨幣投放主要渠道,PSL能借此取代再貸款引導中期政策利率,推動貨幣調控手段由數量型調控往價格型調控轉型,并直接為“調結構”提供低成本資金,定向降低薄弱環節的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