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屬于你的那個精彩瞬間"/>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王 頌
參加三次閱兵攝影報道老記者的影像故事
——拍好屬于你的那個精彩瞬間
□ 文/王 頌
實際閱兵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方隊、車隊、飛機編隊經過廣場時間很短,所以攝影記者精力一定要高度集中,不能有絲毫分心。
面對必須一錘定音的局面,攝影記者事先必須清楚閱兵中最大的看點是什么,最精彩動作經常會出現在哪個環節等問題,這樣才能在拍攝中做到心中有數,有預感地把握好對畫面的取舍和事件發生過程的選擇,一旦最精彩的畫面出現時,及時準確地記錄下來。
8月23日零點,起床,簡單洗漱后,背上相機、鏡頭,扛起三腳架、小梯子,匆匆趕往乘車點,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活動的最后一次預演。這是近20年來,我作為新華社記者參加的第三次閱兵攝影報道。
從新中國第一次國慶閱兵起,新華社就擔當著“國家攝影隊”的重任。無論是記者人數、拍攝點位和技術裝備,都足以令其他媒體羨慕。以此次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為例,新華社組建了一支108人的“新華攝影兵團”。
在很多攝影同行看來,能親歷大閱兵現場,近距離觀賞,拍攝方隊、戰車經過天安門的壯觀場景,是一件令人羨慕的差事。但在我看來,每一次閱兵采訪,都是一次政治素質、組織紀律、專業技術的全方位培訓,一次從心理到生理近乎嚴酷的歷練。
有人形象地把閱兵攝影報道比做一臺大型交響樂,每個樂手都按自己的樂曲分譜演奏,構成了整部華美樂章。就這次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攝影報道而言,100多名新華社記者,被分配到天安門廣場周圍的60多個拍攝位置上。
這就意味著當你接到參加閱兵采訪的通知后,首先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你有可能連閱兵隊伍的影子都看不到。更不用說拍攝到想象中的“傳世之作”。
拍攝1999年閱兵報道時,一位記者被分工負責拍攝放禮炮,他的拍攝位置在毛主席紀念堂南面,當活動一開始“放禮炮”的儀式結束后,他就已完成任務,但只能等在原地,聽著遠處閱兵隊伍雄壯的口號和隆隆的機車聲,直到全部活動結束。
2009年國慶閱兵和此次閱兵報道中,一些記者被分到天壇公園,等候拍攝“飛機掠過市區、天壇祈年殿”的照片。這些照片是閱兵報道的組成部分。
“跑卡”是一種當下年輕記者未曾體驗的采編經歷。1999年我采訪閱兵活動時,只有位于攝影車和重要位置的幾位記者使用數碼相機,大部分攝影記者仍然使用傳統膠片相機。即使是使用數碼相機的記者,由于沒有傳輸技術,只能靠編輯不斷去“跑卡”,將記者的數碼卡帶回去進行編輯發稿。
每次閱兵,一些被安排在高點的攝影記者,通常要駐守攝影點位七八個小時。當時“新華社記者配備‘尿不濕’”在同行間傳為笑談。但是,笑談的背后顯露出一份堅守拍攝點位的責任心。每個攝影點位都有其獨特的重要性,從這個意義上講,閱兵報道無配角。
就性質、要求來說,閱兵報道和其他的大型活動采訪不可同日而語,嚴守紀律更是重中之重,包括政治紀律、保密紀律、工作紀律、安保紀律等。不出錯、不泄密,是最基本的要求。
1999年閱兵時,有一個小插曲。一位攝影記者的拍攝點被安排在觀禮臺前一側,規定其活動區域不能下臺階。報道要求他拍攝遠景的“國家領導人的檢閱車”。但當他看到閱兵車過來后,想拍領導人檢閱部隊的正面照片,一下子跳下臺階,從兩支閱兵方隊的間隙處沖到前面。其最后結果可想而知——被安保人員當場摘去采訪證,移送到一個非采訪區域,直到活動結束。

▲ 圖1 在2009年國慶60周年慶典活動中,一支導彈車隊經過天安門廣場。(王頌/攝)

▲ 圖2 2009年10月1日凌晨,國旗儀仗隊在天安門廣場上集結待命,準備參加國慶60周年慶典活動。(王頌/攝)

▲ 圖3 2009年10月1日,在國慶60周年慶典活動中,女兵方隊經過天安門廣場。(王頌/攝)

▲ 圖4 2015年8月23日,參加“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預演的戰車方隊經過天安門廣場(王頌/攝)
閱兵攝影報道最重要的是拍好“規定動作”,即在你的攝影點位必須拍攝到典型畫面,考驗攝影記者的新聞敏感、現場應變能力以及攝影技法運用。
首先,絲毫分心將錯失經典瞬間。閱兵時間只有1個小時左右,因此方隊、車隊、飛機編隊經過廣場時間很短,所以攝影記者精力一定要高度集中,不能有絲毫分心。
面對必須一錘定音的局面,攝影記者事先必須清楚閱兵中最大的看點是什么,最精彩動作經常會出現在哪個環節等問題,這樣才能在拍攝中做到心中有數,有預感地把握好對畫面的取舍和事件發生過程的選擇,一旦最精彩的畫面出現時,及時準確地記錄下來。
1999年我采訪閱兵活動時,裝備兩臺135相機、一臺120大畫幅相機、相應的成套鏡頭、三腳架、折疊梯,總重量達到四五十斤。1999年9月22日夜里最后一次預演時,為了解閱兵方陣的排序情況,我背著這些裝備,從天安門前沿長安街一直走到建國門。當時一位閱兵部隊領導看見我汗流浹背的樣子,十分感動,專門把部隊的飲用水給我,還讓戰士幫我搭建臨時拍攝點。
只要觀察仔細,許多“畫面”是可以預知的。如果你打好“提前量”,就會抓拍到經典瞬間。比如在受閱方隊行進中,如果你拿不準戰士踢腿到哪個角度最到位,就要盡可能攫取整個動作的連貫性畫面,以便編輯有更多的選擇余地。
其次,慎用技巧。因為在你的攝影位置上,每個方陣隊伍的許多精彩瞬間稍縱即逝,不會重復,必須把精力集中在拍攝“規定動作”上,確保萬無一失。
再次,做一名“有心”的攝影記者。從凌晨進入閱兵現場到閱兵開始有很長的時間。真正集中精力去拍攝“規定動作”照片的時間是有限的,你還有大量的時間要干什么呢?等待。僅僅是等待嗎?如果你是個有心人,只要用心琢磨,同樣能拍到有新聞價值的“自選動作”,例如“花絮”新聞。
拍攝“花絮”照片,往往是看你能不能找出新角度、亮點,引導讀者多方位、深層次地了解閱兵活動。長安街上休息的受閱官兵,忙碌的工作人員,熱情的觀眾,尤其是一些知名人物在觀禮臺上向閱兵部隊揮手致意、喊叫等互動的畫面,都有可能成為一張經典照片。當然,拍攝的前提是你必須遵守近乎苛刻的拍攝紀律。
本欄編輯 文 璐 wenlu@xinhuanet.com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
(作者是新華社河南分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