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孔祥鑫 烏夢達
京津冀協同發展報道的熱點和盲點
□ 文/孔祥鑫 烏夢達
通過梳理,作者發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報道中,一些媒體記者本應對國家戰略進行解疑答惑,但卻由于關注點的片面、報道角度的偏頗往往適得其反,引發輿論對于政策的猜想和臆斷。在本文中,作者分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報道的盲點和誤區,探討今后相關報道的熱點和著力點。
京津冀 協同發展 熱點 盲點 報道
2014年初,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也從此成為見諸媒體報端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尤其是今年6月初,《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下發后,各大媒體再度掀起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報道的新一輪熱潮。京津冀三地產業怎么轉;環首都貧困帶怎么辦;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怎么建;北京市人口規模怎么控等話題的熱度越來越高。作為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關系到區域興衰,也涉及到百姓的切身利益,社會關注度之高毋庸置疑。無論是動態消息發布,還是一線情況調研,如何有效引導輿論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市場的平穩。媒體肩負的重任不言而喻。
在一年多時間里,筆者多次參加相關政策發布傳達的重要會議,參與了多輪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參考報道調研,同時也關注其他媒體報道,從中總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報道的一些盲點和誤區。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成為國家戰略,社會上關于京津冀話題的民間會議、商業論壇逐漸增多。為吸引眼球、壯大聲勢,在這些會議上,一些受邀的“專家學者”“內部人士”經常會爆出“猛料”,這讓一些媒體如獲至寶。如果未經權威部門核實,或者經過深入調查就倉促發稿,造成負面影響。
實際上,有些會議、論壇上的受邀人士代表了某個團體、基層利益,釋放的“猛料”不乏是為了借炒作而牟利。例如,2014年以來,不少媒體紛紛報道河北保定被定位“首都副中心”,直接結果是造成當地房價一路飆升。借助“首都副中心”一說,一些開發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何“房價先行”?筆者得到該新聞線索后,迅速到河北保定等環北京區域進行實地調研。采寫的《警惕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房價先行”——環北京地區樓市熱的背后》一文,經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播發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紛紛采用,社會反響強烈。文章指出,社會上對于國家戰略捕風捉影的猜測和傳聞大多來自于利益相關者,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應避免概念炒作。
除了有意或無意揣測,還有一些媒體急于發布獨家消息,對相關政策數據“斷章取義”或“偷換概念”。例如,有報道稱,京津冀協同發展在未來6年需要投入42萬億元。但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回應,并未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行相關投資測算。相關專家也表示,只有確定規劃、項目和時間段三大因素后才能科學測算京津冀協同發展某個階段的投資額。
調查發現,42萬億的數據來源于2014年3月財政部網站刊登的時任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的講話,“預計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由此帶來的投資需求約為42萬億元”。但該42萬億并非特指京津冀,而是指全國城鎮化帶來的投資需求。
類似不實言論反復傳播,危害性極大。淺層的危害是對樓市、股市造成影響,更嚴重的話,有可能影響到京津冀協同發展整體戰略。
不能“隨便亂說”,也不能“避而不談”。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社會各界對于相關信息關切度高。隨著政策的逐漸發布,媒體應肩負起正向傳播和權威解讀的職責。
今年7月,北京召開市委全會,出臺《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與之相關的北京人口控制、行政副中心建設、非首都功能疏解、產業項目對接等問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筆者圍繞在北京市委全會得到的線索,第一時間采訪了北京市主要領導,以及規劃、發改、經信、交通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并聯系權威專家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剖析,采寫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系列報道一組三篇稿件。該組稿件在對規劃綱要不泄密的前提下,深度分析可對外發布的關鍵信息,回應社會關切。
該組稿件最主要目的在于解疑答惑,核心內容是權威人士的分析和解讀,因此起到了有效引導輿論的作用。該組稿件播發后,媒體平均采用家次超過130家,最高達到近180家。稿件先后被《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每日電訊》等中央媒體,以及上百家省市級媒體采用,尤其是被《新京報》《北京晨報》等北京市屬主流媒體采用,更體現出報道的權威性。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重要內容,北京將在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通過行政功能的轉移,帶動商務、文化、會展等功能的聚集。通州成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消息發布前后,關于通州及周邊樓市升溫的報道層出不窮,不少媒體唯恐漏掉重要新聞,似乎展開了樓市報道的“競賽”。
通州成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當地發展規劃將步入嶄新階段。更多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的聚集,將提升該地區生活品質和工作環境。周邊房地產市場的“躁動”可想而知。不僅僅是通州地區,與通州一河之隔的河北廊坊的燕郊、大廠、香河等地房價漲幅連創新高。一些媒體報道揪住“房價暴漲”不放,過度著墨于個別樓盤“一天三漲”“日光盤”等內容。報道被開發企業所利用,成為其伺機漲價的工具,也成為房屋買賣雙方提升預期的依據。
通州及其周邊樓市升溫是事實,這些媒體的報道也是尊重客觀情況的,但對于房價漲幅的過度關注和炒作,實際上起到了加劇市場秩序混亂的效果。筆者在通州及其周邊實地調研時了解到,報紙上相關的新聞報道已經成為多個樓盤項目銷售人員的宣傳“利器”,也加劇了購房者的恐慌。這些報道雖然吸引眼球,但卻有礙市場穩定。
迫于房價“瘋狂”上漲的壓力,通州出臺限購政策,在該區域實施更嚴格的商品住房限購政策。對通州而言,在北京限購政策之上進行升級也是權宜之計。政策出臺后第二天,筆者對通州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進行調研,采寫了《通州住房限購升級 借“行政副中心”炒房受限》一文。稿件播發后幾天,不少看到稿件的朋友陸續致電筆者。他們表示,看到該文似乎吃了一顆“定心丸”,市場穩定是他們最大的期待。
再以媒體廣泛報道的京津冀存在2300公里“斷頭路”為例,多數媒體將“斷頭路”視為三地規劃各自為政、專注“一畝三分地”的典型案例。“斷頭路”雖然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但一些專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路都要馬上第一時間通。如果交通不能和城市布局、產業方向配合好,也可能出現道路一通,周邊房地產隨即蜂擁而上的情況。實際上,京津冀三地經濟實力不同,發展水平也各異,協同發展并不等于同步發展。過分強調三地差異,往往會加深矛盾,也不利于三地科學規劃,有序發展。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政策陸續發布過程中,相關部門深感事關重大,一些表述不準往往會引起市場異動。例如,筆者在參加北京市相關部門就市行政副中心情況發布會中,相關負責人對發布內容的重要表述字斟句酌。相關材料在發布前依然幾易其稿。實際上,相比于相關部門發布政策時的字斟句酌,媒體記者們更應該謹小慎微。記者擁有話語權,能影響輿論走向,尤其是在網絡時代,稿件的傳播范圍和速度超出想象。一旦一些話題和內容經過發酵,對社會輿論的負面影響都很難挽回。記者在相關報道中,一定要有大局觀、全局意識,對于關鍵問題和核心焦點更應該思考周全,謹慎落筆。
近日,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問題答記者問,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闡述。預計未來,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迎來新的報道高峰。
在答記者問中,既整體闡述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時代背景、戰略意義和總體要求,又分別介紹空間布局、率先突破重點領域以及創新驅動和試點示范等。各大主流媒體將對這些領域進行分析和解讀。
稿件的力度取決于調研深度。調研角度的選取決定了稿件是否具有參考性和可讀性。早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初,新華社就組織了多次相關主題調研,筆者也有幸多次參加。在與地方政府人士的座談和采訪中,獲取了大量信息。地方政府就京津冀協同發展出臺的文件紛至沓來,關于合作對接的案例不勝枚舉。
這些調研材料往往帶有濃厚的政府部門工作色彩,如果照搬挪用就會使稿件枯燥無味,也會只見其表,不見其里,難以挖掘工作背后遇到的阻力障礙,以及成績背后的風險隱憂。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開拓思路,挖掘問題,將工作語言轉化成新聞語言,是記者在調研稿件采寫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例如,筆者前不久在河北某新設立的工業區調研時了解到,當地從北京遷移入駐的企業較多,但生活服務配套設施仍然比較落后,缺少體育館、電影院,甚至餐廳等年輕人休閑娛樂的必要場所。這個現象并不是筆者首次發現,在網絡中可以搜索到不少相關報道,內容大多聚焦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展,目前工作人員的數量與配套設施不對等現象的描述等。不少報道陷入了現象、問題、建議的“八股”套路。
筆者調研后發現,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嚴重不足的背后是當地入駐企業工作人員生活的枯燥無味,他們閑暇時間的休閑娛樂活動幾乎為“零”。入駐企業的員工大多比較年輕,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這就引發了這些群體的抱怨和不滿。在與這些年輕人交流中,筆者遇到了一個因為女方嫌棄當地荒涼,與計劃在當地“扎根”的男友分手的案例。實際上,這對因當地生活服務配套設施落后而分手的情侶面臨的問題,正是因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而新設立的開發區、工業區遇到的普遍問題。
筆者從生活服務配套設施落后引發“分手”的典型案例入題,采寫了一篇關于協同發展遭遇社會難題的調研稿件,旨在反映協同發展應該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老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青年人戀愛、婚姻障礙的新問題。
京津冀協同發展看似是政府層面的工作,實則與百姓息息相關。教育、醫療資源的疏解協同,交通一體化的建設進展,非首都功能何去何從都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筆者近期參與《瞭望》策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采寫中,選取了民生視角對政策進行解讀,將普通百姓的生活變化與政策的影響緊密結合。例如,《四問北京“行政副中心”》一文中,通過對行政副中心怎么建和通州的未來什么樣等問題的回答,對通州的未來發展前景做了展望,為百姓描繪出通州宜居宜業的和諧畫卷。
對同樣的調研素材,也許轉換一下視角就可以挖掘出更深刻的問題,反映更現實的需求,也會帶來全新的閱讀感受。
(作者是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