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蔡 葩
從老照片發現新聞背后新聞的采寫歷程
□ 文/蔡 葩
近年來,人們開始以攝影、攝像的方式“記憶”過去,用“讀圖”方式重新解讀歷史。老照片是影像凝固的歷史,是歷史瞬間的定格。通過老照片,新聞工作者能夠發現新的線索、挖掘新的素材、捕捉具有價值的信息,為新聞工作者再發現深度新聞提供了可能。如何發現老照片背后的“隱性信息”,進而挖掘出新聞背后的新聞?
老照片 新聞背后的新聞 家國往事 收集方式
2015年4月9日,我有幸被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和東南亞學研究中心邀請到北大做一場關于“南洋文化的挖掘和寫作”的專題演講,一張張老照片的背后是一段段南洋往事或一個個民國人物,一個多小時的演講得到北大師生的熱情歡迎和媒體關注。演講中所提到的人與事,都來自我當年從老照片中挖掘所得,從《海口名媛吳玉琴》《格格遺事》《文化大師陳序經》到《五層樓的海上舊夢》《繁花凋落黎明前》《何家大院》等等,都充滿了對現實的關切和歷史感懷。從演講中不難發現,我的講述對象幾乎都有一個“南洋”身份。他們無論男女,年輕時候幾乎都闖過南洋,都與南洋有著一段難以割舍的生命經歷。這個南洋文化群體的發掘和寫作,最初是通過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開始的。可以說,老照片是我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的重要媒介。
2005年6月我的第一部老照片作品集《有多少優雅可以重現》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海南島上的名媛和歸僑學子,流落海南的末代格格,支持抗戰的國醫……他們跌宕起伏的命運,他們的光榮與夢想,總是與國運一起升騰與墜落。我嘗試著用自己的發現和忠實的記錄,再現那段業已被淹沒的人與事。從百余張私家珍藏的民國老照片入手,挖掘那些沉潛在歷史深處的南洋往事。這些文章一經見報就引起讀者強烈反響。2005年12月,中央電視臺《半邊天》欄目以《搶救歷史的女記者蔡葩》和《格格 美女 新娘》為題對我的寫作和作品中的人物做了上、下兩集的專題報道;2010年6月,央視10套《探索·發現》以《風從南洋來》為題,對我筆下的百年騎樓以及傳奇家族進行報道,擴大了海口騎樓老街的影響力。我的寫作被稱為“找回南洋的開端”,可以說,這些成績的取得首先應歸功于老照片的發現和解讀,由老照片深入的新聞背后的新聞,成為我深入南洋文化領域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手段。
例如,我所書寫的“海口名媛”,海南民國八大美女之一,當時是唯一健在的在海口老街生活的民國名媛,時年已經84歲,但看起來像一位剛剛退休的老人,有著優雅高貴的氣質。對她的認識和采訪有一段很巧合的往事。記得是2001年12月,顏振武先生告訴我海口有一位民國美女還活著,就住在老街仁和坊一座老宅里。顏振武先生是一位海口退休教師,也是一位大家族的繼承者,他本人是海南僑領王紹經家業在海口的保管人,知道很多老海口的故事。他當時已經退休,70多歲,平時喜歡搜尋歷史掌故,知道老照片的價值,文革中冒著危險保存了家族老照片。我對他保存完好的照片大為驚嘆,他就告訴我說,現在海口還有一位民國時代的美女,她的照片也許還保留著,我可以帶你去看看她。一個星期天上午,顏先生帶我來到仁和坊一座爬滿藤蔓的老宅里,一位腿腳靈便說話很輕盈的老者熱情招呼我們,她就是后來被我的報道稱為“海口名媛”的吳玉琴老人。經過多次采訪,終于取得老人的信任。她從箱底取出珍藏半個多世紀的老照片,每張照片背后都有一樁傳奇的故事。她不僅是一位美女,還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母親,更是一位在日本侵略海南時期帶頭不加入漢奸會的商界奇人。她的這段經歷配以珍貴的老照片在報紙上披露出來后,讀者得以了解海口歷史上曾經被湮沒的一頁,一樁樁舊事變成一個個鮮活新聞,引起讀者了解海南南洋女商人與南洋歷史的興趣。這次尋找老照片的意外收獲,讓我開始了南洋(或民國)人物系列訪談,也體會到從老照片發現新聞背后的新聞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 南洋家族,1940年代在新加坡。
從個人深入到一個大家族、一個大時代,個人、家族與時代緊密相連。海口名媛的背后,是海口作為一個曾經八面來風的開放之地,它曾經歷的開放史、華僑史、戰爭史乃至家族史等等,通過一個家族命運的變遷,鮮活而立體地展現出來。幸運的是,前述的《有多少優雅可以重現》結集出版后,2005年10月,央視一套《半邊天》欄目來海南找到我,我們一起來到海口名媛的家,對她進行了家族的口述,拍下《格格 美女 新娘》的專題片,其中,她所提供的海口老照片和家族老照片,為片子增加了厚重的歷史感。播出后,觀眾反響熱烈。而老照片的挖掘和利用,更是為新聞的采寫提供了較為厚實的人文內涵,增加了新聞的可讀性和知識性。
海口何家大院的挖掘也是從一張老照片開始的。何家坐落于海口老街義興后街67號,它由三座中西合璧的大樓組成,大樓四周是美麗幽靜的花圃。何家大院的建造者何達啟年輕時漂洋過海,因正直、敦厚,無私幫助過一位德國船長改變命運。發跡之后,他榮歸故里,創辦了海口第一家遠洋船運公司,接下來開膠園、辦貿易、投資房地產、戲院、書局、市場等等領域,叱咤商海,讓海口人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實業興邦。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曾經叱咤風云于海上的何達啟長期被湮沒在歷史的煙云中。2008年夏天,何達啟的孫女何碧玲女士找到我。從她所提供的家譜和老照片里,我終于找到清末民初海口歷史上最成功的南洋商人何啟達的歷史蹤跡,從而拉開了我尋找一代南洋船王何啟達一生馳騁南洋商海的傳奇,還原一段歷史本該有的面貌。
一張照片、一段往事,雖然述說的只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經歷,看似微不足道,但不經意間也折射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歷史。說到底,民族和國家是無數個人、無數家庭的集合。對家族、家事、家世的深度新聞訪談,成為我寫作中最有特色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而老照片往往是重要的切入口。
留守新娘是海南出洋史的一個側影。20世紀初以前,海南女子是禁止出洋的,在僑鄉瓊海、文昌一帶,女子往往新婚就要與下南洋的丈夫別離,這就造成了一大批留守新娘。我從一張發黃的家族老照片進入到留守新娘的口述歷史,挖掘留守新娘背后的心酸往事,為這幾乎被遺忘的群落留下了珍貴的文字,開始了海南留守新娘的深入探訪和研究。其中,老照片的運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19世紀下半葉攝影術傳入中國后,大大小小的照相館,先是在通商口岸繼而又在內地城市紛紛出現。作為特權享受的西方照相術從清宮傳到民間,在民間留下大量的老照片。1885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后,海口也作為沿海被迫開放的商埠之一,開始了自己的近代化進程,海南人闖南洋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作為南洋生活印記的老照片,也成為后人研究南洋歷史的極其珍貴的資料。但是,歷經多年的戰亂和文革,老照片留下的并不多,需要有心人去挖掘和整理,發現老照片背后的家族往事乃至宏大的歷史敘事。因為攝影術在中國這個崇尚宗族與家庭觀念的國度里,一直擔負著重要的功能:每逢節慶或難得團聚時,有條件的家庭,往往到照相館或請攝影師到家里留下一張合影。這些不同時期的家庭合影,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折射出了不同時代的家庭、倫理與風貌,為后人研究中國家庭乃至社會時代的變遷,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所以,記者要善于從發黃的老照片中尋找歷史線索,發現新聞背后隱藏的歷史秘密,從而為新聞的深度寫作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
說起老照片背后的新聞,不能繞過的一個人物是文化大師陳序經先生。2003年夏天,陳序經的故居在文昌老家舉行揭牌儀式。我作為隨行記者得以親近陳序經先生的兒子陳其津教授。他手頭收集的父母老照片引起我極大興趣。我從一張張老照片入手,首次在《海南日報》披露了他的學術成就和命運軌跡,引起讀書界的熱烈反響,我也借此開始進入陳序經經典著作的閱讀,開始走進這位民國大師的心靈深處。學者端木正先生說,“陳序經先生是現代中國學術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大師。凡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法學、民族學,無不精審,且多有獨到之見。”陳序經先生擔任過中國多所著名大學的校長。他是嶺南大學一百多年歷史中學術成就最高、人格魅力最感人的一位長者。他在1948的搶運學人運動中,為中國大陸挽留了多位“大牌”學者,如陳寅恪、容庚、馮秉銓、王力、周壽愷、陳耀真、毛文書、謝志光等,陣容強大,令全國為之震驚。所有這些大事件及其涉及的歷史人物,都有老照片作為歷史憑證,為陳序經這樣的歷史人物書寫注入了鮮活的影像,達到了文字抵達不了的境界。
老照片資料,是新聞工作者需要悉心收集的重要資源。所涉及的照片包括三類,一類是采訪的現場工作照,第二類是受訪人的家族老照片,三是受訪人提供的其他歷史老照片。因而,在聯絡采訪之始,采訪人就要與受訪人協商,希望能夠翻拍若干老照片,作為檔案資料和寫作,以備將來之需。在受訪人同意的情況下,采訪人可以安排專門時間去翻拍受訪人及其重要家屬的老照片。翻拍老照片的過程中,還需要就照片的收藏及版權使用,向受訪人做出說明,并取得對方簽署的專門協議,為我們的寫作提供法律依據,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讓老照片開口說話,還原某些歷史現場,為寫作深度人物新聞、挖掘歷史事件開辟一條新途徑。
(作者是海南日報社主任記者,中國作協會員,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出版老照片作品集《有多少優雅可以重現》《風從南洋來》以及專著《海南華僑與東南亞》〈合著〉。)
①趙靜蓉.《解讀老照片》[J],文學前沿,2002(1)
②鄧的榮 廉振孝《新聞的價值》2003,經濟日報出版社
③陳墨.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M],人民出版社,2003.
④馮克力主編 《老照片》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5—2015
⑤(美)沃爾特.李普曼等著《新聞與正義》,海南出版社,1998
編 輯 文 璐 wenlu@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