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適應新常態 實現新發展
文/本刊評論員
春節前夕,省委今年一號文件正式下發,這是省委一號文件連續12年聚焦“三農”問題。備受關注的省委一號文件,部署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三農”工作的主要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政策、新舉措,給廣大農民和廣袤田野送去了春的信息。
去年,我省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農村改革、產業發展、結構調整、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扶貧攻堅都取得明顯成效,“三農”發展成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也應看到,農業農村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農業轉型發展面臨深層次制約;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面臨很大壓力;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較為突出。農業農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新常態下,“三農”工作既面臨著新挑戰,也孕育著新機遇。要主動適應新常態,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新突破,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讓農業強起來;努力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富起來;建設幸福美麗新村,讓農村美起來。
做強農業要有新舉措。農業要強,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代農業必須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經營權向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流轉,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加快由單純依靠耕地向綜合利用資源轉變,把農業發展從依賴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轉到生態保護修復、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上來。要注重優化調整結構,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農民增收要有新成效。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助農增收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要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讓農民盡快富起來。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要積極培育農業新業態,支持創意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實現農民多元化增收。要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開辟更多就業崗位,拓寬農民務工收入增收渠道。要盤活農村資源,激活農村房屋、土地等資源要素的內在價值,使其產生租金、紅利等收益,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新農村建設要邁出新步伐。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四川。要以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為抓手,通過改善人居環境、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村日益美起來。要堅持產業先行、產村相融,以“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新村建設要綜合發展,而不是單項突進;要各美其美,而不是千村一面;要“人”的新農村,而不是“物”的新農村。要有序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深化農村改革要有新突破。破解“三農”發展難題,根本出路在改革。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讓農村更加活起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圍繞農村改革主攻方向,要敢為人先,大膽探索,在關鍵領域、重點環節上尋求新的突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三農”,關鍵在“三農”。各級黨員干部要主動肩負起振興“三農”的重任,準確把握“三農”工作新挑戰、新機遇,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主動作為、扎實工作,實現“三農”發展新突破,再創“三農”發展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