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真
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公共治理難免會遇到一些復雜棘手的問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會面臨更多的選擇考量,也給公共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曾對新加坡公共政策執行特色進行觀察,他山之石,略作分享。
如何面對不受歡迎的政策,新加坡領導人有長期明確的價值取向,前總理李光耀說:“受歡迎的政府不意味著執政時必須時時討好人民,要緊的是,任滿時,政府已經執行了所有不受歡迎而必要的政策,使國家和人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新加坡勇于推行不受歡迎而必要的政策,這是許多政府想做而很難做到的事。
一是致力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相互信任,無信不立。“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他指出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么言論,頒布什么樣的政策,社會都會給與負面評價。換言之,如果政府是受到信任的,好或壞的政策未必都能受到歡迎,但是政府有足夠的底氣去推行不受歡迎的政策。眾所周知,新加坡政府以廉潔建立起來的道德威信,是獲得民眾信任的必要條件,此外它大力發展經濟,從貧窮困頓的第三世界國家躍升成為經濟發達國家;建設種族多元和諧的社會,讓民眾盡可能地分享社會進步的成果;作為民選政府,應盡力兌現向民眾的承諾。李光耀說,“我總是少說我要做的,而爭取比預期更好的成績。”幾十年來,民眾在五年一次的大選中確實把信任票投給了執政的人民行動黨。
二是構建政府與民眾的聯系管道,從單向走向雙向溝通。筆者曾于2011年探訪油池社區,正值每周一次的議員接待日,居民反映的問題被詳盡記錄,議員簽字后交由有關政府部門處理,這樣的接待日每次都會忙碌到半夜。新加坡的社會管理是由政府主導的社區自治,通過社區發展理事會、市鎮理事會、公民咨詢委員會和民眾聯絡所管理這些基層組織,執政黨和政府與民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如筆者所見的國會議員每周一次會見社區居民,還有內閣部長定期探訪選區與民眾對話,解疑釋惑,特別是政府專門設立的民意聯系組,成為民意吸納和反饋的主要執行機構。
三是注重政策執行的技術策略,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新加坡有一支專業的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公務員被賦予一定的空間,對執政者面臨的問題保持客觀理性的分析,制定專業的解決方案。曾任新加坡首席公務員即常任秘書的嚴崇濤例舉了一個細節,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為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決定對車輛進入中心城區實行收費,由于當時普遍的觀念認為公路就是免費的,許多人對此極不理解且相當抵觸。據此,實施辦法做了小小的改變,規定如果車里有四個人,或者在早上七點鐘以前就可以免費進入。這樣人們從完全抵觸到可以接受,在適應的過程中,慢慢有了觀念,開車去市中心就得付出點什么,后來收費政策就得到順利地推行了。
四是強化自身響應變革的能力建設,與不確定的未來共舞。新加坡素來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對外界變化保持敏銳的反應。曾任首席經濟學家的陳光炎教授說,新加坡人就像是住在不設隔熱裝置的草房里,能夠感應風向或氣溫變化,隨時作出相應的調整。新加坡致力于公共部門的應變能力建設,于1995年開始實施21世紀公共服務計劃。該計劃以期待變革、歡迎變革和執行變革為三大支柱,這樣的能力建設對于政策的靈活調適與修正完善無疑是必須的。(作者系省委宣傳部文化事業處處長) (責編:雷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