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期以來,經濟新常態是社會出現頻率最高的熱點名詞。經濟新常態的領袖定義、經濟新常態的國家戰略、經濟新常態的理論闡述、經濟新常態的實踐特征、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趨勢……經濟新常態不僅成為經濟發展的代名詞,也在全社會形成了廣泛的共識,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風向標。
經濟新常態不是簡單的名詞概念,而是有著深刻的戰略內涵。我國經濟發展持續多年高速增長后,需求、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與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已發生趨勢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速度正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存量與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
從全球范圍看,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出現增長衰退,全球經濟也開始進入新常態的發展過程。世界經濟結構面臨調整和重構,全球傳統分工體系和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地理板塊和結構會發生新的變化,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由歐美日主導世界經濟增長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正在面臨新的轉換,全球范圍內創新驅動的動力機制正在培育形成;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復蘇增長發揮引領作用顯現,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經濟新常態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對經濟轉型升級的規律性認識,是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據。對經濟新常態的判斷和理解,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和基調,不僅是當前和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也將成為宏觀調控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
新常態要有新思路。要充分認識到新常態下發展條件的變化,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向結構調整要增長、要質量、要效益。新常態下的發展必須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要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加快轉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突出創新驅動力爭質量上臺階,推動經濟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美國著名會計史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通過對巴比倫時代以后的簿記發展史,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的會計發展史;產業革命對會計的推動所引起的會計變革,進行系統研究分析后得出結論:“會計的發展是反映性的……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
會計的職能包括反映、控制、評價、預測和決策等,其中公認的最為基礎和核心的職能是反映和控制。反映職能是會計通過一系列程序和方法,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活動數據,通過確認、記錄、計算、分析,加工成為全面、系統的財務信息;控制職能主要引導企業經濟活動按照預定的計劃進行,以實現既定的目標。會計兩大職能始終貫穿在資源的分配、流動和使用的全過程中。
經濟新常態下要加快會計的轉型。長期以來會計只是作為記錄工具,對經濟事項單純地進行記錄,所具有的管理功能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從會計的本質看,其自身具有較強的管理功能,會計通過提供準確有用信息,為各項管理決策提供依據;會計通過對社會主體經濟資源配置及其作用提供方法,參與其管理過程;會計通過對經濟利益合理分配提供方案,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經濟新常態下要拓展會計領域。隨著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要積極開展經濟新常態發展變化中出現的新趨勢、新領域、新問題等研究與探索,建立有利于經濟新常態發展的現代會計體系,服務于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對會計的要求,推動經濟結構全方位優化升級,為加快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提供管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