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穗
從全球格局看西太平洋形勢
王湘穗

王湘穗,退役空軍大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學術研究部主任。長期從事軍事和戰略問題研究。曾與喬良將軍合著、合編《超限戰》《軍官素質論》《世界軍事列強博覽》《世界歷次大戰錄》等著作。

美國拉攏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等海洋國家大搞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
研判西太平洋局勢的發展,需要從全球格局的變化來綜合觀察,需要用大歷史觀來分析走勢。習近平主席指出,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我們今天研究西太平洋戰略態勢和中國國家安全,也需要有這種大時代、大格局和大智慧,不僅要看西太平洋也要看整個太平洋,甚至還要看全球格局的變化;不僅要看現在也要看過去,甚至還要看未來更長一段時間的變化。
2008年經濟危機后,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進入衰退期。原有的全球大國和國家集團間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機構和狀態正在發生變化,主要特征是全球格局從美國一超獨大走向多極化,目前已經形成歐元區、北美自貿區和東亞自貿區(以東盟加中國為核心)三大板塊。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繼續推進,俄羅斯、中亞國家勢力范圍不斷東移,將形成西太東亞地區的陸上板塊,以上海合作組織和亞信峰會為紐帶,著重解決安全問題。美國積極推進“重返亞太”戰略,拉攏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等海洋國家大搞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可能會導致西亞地區分為海上、陸上兩大板塊。加之歐盟的不斷發展,從長期看,全球格局可能會出現天下三分局面。
毛澤東分析當時世界大勢時曾說,歐洲是世界的中心。這一點在21世紀開始發生變化,世界中心已不再是歐洲,而是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兩洋中心。美國在2000年之后認識到,太平洋地區有可能取代大西洋地區成為未來世界的中心,遂啟動了“重返亞太”的戰略。現在的世界格局正在向三大經濟圈的方向發展,即以歐盟、歐元區為中心的圈,以北美自貿區為中心的圈和以東亞自貿區為中心的圈,其中東亞自貿區主要是東盟十國加中日韓。這三大圈的一個共同點是年貿易額大致都達到了20萬億美元的門檻,目前這三個豪門俱樂部正在不斷發展和相互博弈。
之前,東亞自貿圈是以中日為軸心向前推進。由于美國“重返亞太”,日本國家戰略的改變導致其從東亞整合過程中的主要推進者變為一個旁觀者甚至是搗亂者。由于美國地緣政治的壓力,俄羅斯國家的重心開始更多向東即向亞洲傾斜,逐步形成一個以中俄為主要中心的西太平洋地區板塊。

東盟成員國示意圖
導致全球格局發生變化主要有以下五大因素:
一是全球危機與美國力量衰落。雖然美國作為世界一極仍是世界強國,但是遠沒有20世紀50年代、90年代那么強大,也沒有2008年以前那么強大。美國已經步入一戰以來的百年周期的“衰老階段”。在太平洋地區,我們向前追溯100年可以看到:1915年,美國打完日俄戰爭后,美國陸軍部長和日本首相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同日本劃分太平洋利益,此后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多次同日本進行勢力范圍的劃分;1921年,美國利用一戰國債問題迫使日本和英國解散英日同盟,召開華府會議,在太平洋地區確立了華盛頓體系,美國主宰世界初露端倪。二戰結束后,面對被炮火洗禮得滿目瘡痍的歐洲,建立了雅爾塔體系,美蘇建立兩極世界格局,平分天下。
評判今天的美國,我們不僅僅要觀察分析美國的諸多要素和數據,更要看其生命周期。那個昔日強大的帝國如今只是一只年歲漸高的老虎,雖然美國戰略目標仍然很高,但是要實現戰略目標已力不從心。
布熱津斯基曾有一個提議,反映出比較明智的美國戰略家的思考。他提出,中日兩國應效仿美英兩國當年簽署《大西洋宣言》的做法,簽署中日《太平洋宣言》,將中日關系、利益如何分配等事項做出明確安排。由此可以看出,對于未來太平洋地區的走勢,美國心里沒底。
二是美國和資本集團堅持利益通吃。今天的美國仍然堅持美國利益最大化。習近平主席說,太平洋很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國家。但是美國則認為,偌大的太平洋我要通吃。1950年,國務卿艾奇遜在談到美國政策時表示,美國的防線是從“阿留申群島起,經日本至琉球群島,直到菲律賓”,并稱“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就是美國的安全”。如今,美國的利益線囊括了更多內容,包括朝鮮半島、釣魚島、中國臺灣島,同中國有關聯的地方美國都要施加影響。如果美國繼續堅持如此龐大的目標,必然會同太平洋地區的大國不斷發生沖突。
三是中國崛起。我們的GDP何時超越美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作為新的力量開始參與世界力量角逐。一戰前世界格局以歐洲為中心,美國介入后直接導致歐洲中心地區擴張沖突。太平洋地區也會如此,由于中國的崛起改變力量格局,重要的標志之一是2010年中國和東盟簽訂自貿區和貨幣互換協議,直接導致美元破局,因為原來整個太平洋地區都是美元區,協議簽訂后相當于分裂了美元區。中國拆解美元區,必然會帶來美國的反作用力,這是一個霸權國家的必然反應,這是導致西太格局變化的原因。
四是西太國家有著強烈的發展愿望和行動。從1997年開始,中東國家意識到在全球政治和經濟集團化的今天,如果不抱團就要被邊緣化,就要吃虧。歐洲諸國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抱團組建歐盟;東盟希望整合,但是力量不夠,因此把中國、日本和韓國拉進來。東盟地區力量整合威脅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導致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東移。
五是技術進步。基礎建設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經濟地理和政治格局,如高速鐵路、管道、特高壓線、液化石油氣船舶、互聯網、電商、超大型海洋平臺技術,正在為世界格局的改變創造條件。
1903年發表的《歷史的地理樞紐》提到,之所以出現大航海時代是因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有了三尾船,可以進行跨洋遠行;荷蘭建造了大平底船,使海上奢侈品運輸變成大宗商品運輸,使波羅的海和地中海可以互通有無,晉升“海上馬車夫”進而創造了商業資本主義;由于鐵路的出現,大陸國家可以繞開海洋國家的制約,自由地互相貿易;英國靠鐵甲艦和蒸汽機成就了大英帝國;美國靠航空母艦和集裝箱船形成了環世界物流體系。時光輪轉到100年后的今天,各類新技術層出不窮,聚沙成塔的集成作用導致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今日太平洋地區發生變化的一個因素就是技術。
近期亞太區域將進入動蕩期。受全球格局變動和危機的影響,西太地區可能分裂為海洋和陸地兩大板塊,中國-俄羅斯主導的大陸板塊與美日澳主導的海洋板塊,互補與互斥同時存在,相互博弈競爭。
東亞一體化進程將加快。隨著中國繼續推進“一路一帶”建設,東亞經濟將進一步整合,政治安全合作也將進一步發展。在一段時間內,不易受美日海上力量干擾的陸地國家將加快一體化進程,整個中南半島到南亞、中亞、東北亞將會成為一體化的經濟、安全圈。
西太將成為世界第三極(可能是最大的力量極)。西太海洋國家,如澳大利亞、菲律賓、印尼、日本都將被東盟-中俄圈吸引,在中國提出共同體戰略的框架下,以親誠惠容的東方式國際關系形成一個大的亞太經濟共同體。
中美之間將維持博弈式合作。美國不愿意放棄全球霸權,卻無力提供整個太平洋區域發展的資金和資源,也無法保障整個區域的安全,只能被動無奈地逐步接受“亞太是亞太人民的亞太”的現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足夠的戰略耐心,積極穩妥地推進東亞地區的一體化整合,兼顧包括美國在內的區域各國利益,歡迎搭中國發展的快車,發揮中國傳統政治智慧,厚往薄來,從利益共同體起步,向命運共同體發展,建構亞太大家庭。在這個基礎上有可能出現新一輪更加公平的全球化,促進世界經濟、社會發展。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