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云
水彩畫的故鄉在英國。幾百年來,水彩畫作為一種與油畫相區別的畫種在英國等歐美國家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普及與繁榮。如果從1715年意大利傳教士朗世寧來華第一次向中國人展示西方的水彩畫算起,那么,水彩畫作為舶來品傳入中國至今已將近300年了。她在中國經歷了傳播、發展、完善的過程,觀察她在中國的發展,我們與其說它是一個外來藝術,勿寧說,它與中國的傳統水墨畫有著相似的藝術特點,它更象是中國水墨畫的異宗姐妹。這種以水為媒介的繪畫樣式,有中國畫里水的韻味,又更加清新與秀潤,所以當水彩畫顯現在中國人的視線中時,很容易就被接受了 ,李叔同曾說:“西洋畫凡十數種,與吾國舊畫法稍近者,唯水彩畫……
一、水彩的特性
中國的水彩畫是中、西繪畫藝術融合的產物,是中、西繪畫不同要素重新組合所孕育出來的,介于西方油畫和中國畫之間的一個新畫種。比起油面來,輕雅的水彩畫是信筆而就的隨筆和小品文。水彩畫在表現色彩、陽光、空氣感方面,具有獨特的韻味和表現力,如果說油畫的表現力是繪畫藝術的鋼琴,那么,輕盈優美的水彩畫則是繪畫藝術交響曲中的小提琴,是繪畫藝術王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我國著名色彩大師顏文梁先生說:“畫水彩畫時,不用鉛粉﹙鉛粉也稱白粉,也就是白顏料﹚,而是利用白紙底色來代替,故畫中最白的地方或人象高光之處,都要留空白,不可事后涂上白鉛粉,因為白顏料本身色調和紙的色調不同。”(見顏文梁著《色彩瑣談》1978年10月第1版)
水彩畫的本質載體是水,調和透明的水性顏料在紙本上作畫,水在水彩中起了稀釋劑和調合劑的作用;其造型與色彩也取決于水,水和色的交相輝映、水和色的融合既是可預知的又是變化莫測的,水的可溶及水的隨意性,滲化流動感和紙張的巧妙結合而產生無法言述的美感。
在表現技法方面,水彩畫借鑒西方繪畫藝術的經驗和技法,又吸收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意識和表現手段,融合雕刻、版畫、攝影、書法、民間工藝等姐妹藝術之長處。既可以寫實,也可以寫意,又可以寫實、寫意相結合,極盡用水之妙,又因籍水作畫,“水彩畫清新、明麗、潤濕、韻致的藝術效果,清爽神俊,濃淡相宜,瀟灑風雅的格調。流動的性質、隨機變化的筆觸,讓人感覺到那種光波的流動,具有十分迷人的魅力。
二、人性的需求
中國文化史上對水的認識與掌握有著悠久的歷史,比如孔子的“智者樂水”,老子的“上善若水”,再到中國繪畫中以水墨作畫,幾千年的傳統造就了中國人對水的詮釋,所以水彩畫以水為媒介的繪畫樣式,在中國落地生根,很快被國人喜歡,并以其頑強的生命力逐漸走向成熟。
著名美學家周來祥在比較中西古典藝術時指出:“相對來說,西方是畫的故鄉……而中國是詩的國度,古代的表現藝術比較發達,在書法、詩、樂舞的領域得到長足的發展。”“詩境”提升了中國繪畫的文化品位,同時也豐富了繪畫的內在文化底蘊。“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是由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浪漫情調和審美觀念結合的成果。如今中國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水彩畫的畫家們以自己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寫意審美觀念進行水彩畫的實踐和創作,產生出具有濃郁東方情調的,浪漫而富有詩意的中國水彩畫,正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取向。
水彩畫題材廣泛,有風景,有人物,有動物,有靜物;既可以是都市風光、鄉野景觀,也可以是勞動場面以至即興小品。
水彩畫的畫面,可以是沉郁濃厚,也可以是輕快飄逸;可以朦朧迷茫,也可以鮮明強烈;可以是表現玲瓏透徹、雋永內蘊的袖珍式精品,也可以是運用大幅紙面繪制成氣勢磅礴的藝術長卷。既可象油畫一樣,表現得色彩豐富、造型堅實;也可象國畫一樣抒情達意、含蓄柔美,畫面效果輕快亮麗,灑脫淋漓而不失油滑,其水份則造成一種色流動的韻律美;紙紋造成的色的積淀及筆法酣暢所造成的細微“肌理”效果,充滿現代氣息,十分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寫實方法上又明顯區別于油畫沉厚、滯寫的特點。其簡約、優美自然的筆致趣味往往能讓觀賞者得到一種特爽、干脆的感受,因而有助于在快節奏、高競爭中生活的現代人得到心靈愉悅,符合現代人追求輕松飄逸、自然純凈的心理需求。
三、時代的需要
實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們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如果把一個家庭住宅面積的大小、家具的豪華程度作為生活質量提高的物質標志,那么家庭裝潢的個性化,則往往可以看出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的高低,是生活質量提高的精神標志。由于水彩畫色彩明麗,富于現代裝飾效果,又因為畫幅輕便易于收藏,必將成為現代人家居裝飾的一種最佳選擇。其透明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自由灑脫的神韻流溢空間,確能給居室增添恬靜、舒適之感覺。如果在會議廳、接待室、大堂里掛上幾幅水彩畫,既能烘托文化氛圍,又能使環境增色,富有時代感,使人們在快節奏、高效率的工作余暇得到藝術享受。
可以預期,中國的水彩畫以它靈動、清麗、出神入化的本體語境,將成為人們尤其是中國年輕一代人追求的時尚,成為他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水彩畫的觀賞價值也必將會有一個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者單位:江陰市書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