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艷俠,肖 月,張 杰,麻春瑩
(1.佳木斯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2.佳木斯大學藥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
心理暗示干預在口腔可摘局部義齒修復中的應用①
遲艷俠1,肖 月1,張 杰2,麻春瑩1
(1.佳木斯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2.佳木斯大學藥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目的:探討心理暗示干預在口腔可摘局部義齒修復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口腔可摘局部義齒修復患者178例,隨機分為心理暗示干預組及對照組各89例。心理暗示組在活動義齒修復前采用心理暗示干預的方法,對照組未給予任何暗示,按照快速適應型、漸進適應型及棄用型三個等級統計數據,進行對比研究。結果:心理暗示組的快速適應型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漸進適應型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棄用型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理暗示干預應用于口腔可摘局部義齒修復時,可有效減輕可摘局部義齒患者初戴時的異物感,增強患者對可摘局部義齒使用的信心,縮短患者對可摘局部義齒的適應時間,能夠使患者堅持戴用,且簡單易行,在口腔可摘局部義齒修復中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心理暗示;口腔;可摘局部義齒
可摘局部義齒是口腔牙列缺損的修復方法之一,它是利用余留的天然牙和義齒所覆蓋的黏膜,骨組織作支持和固位,修復一個或多個缺失牙,患者能自行摘戴的一種修復體。因其制作時磨除牙體組織少,便于洗刷,能夠較好地保持口腔清潔,易于加補零件及修理,且其制作所需設備簡單而被廣泛采用。但與固定義齒相比,可摘局部義齒的體積大,部件多,初戴時患者有異物感,有的影響發音,甚至引起惡心,因此患者不易于接受。鑒于此種情況,我們將心理暗示干預應用于口腔可摘局部義齒修復的過程中,來對比研究其在可摘局部義齒修復中的作用。
1.1 病例收集
收集佳木斯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修復科2013-06~2014-06進行可摘局部義齒修復的患者178例,其中男88例,女90例,年齡20~67歲。所有患者均為可摘局部義齒適應證。
1.2 方法
1.2.1 17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心里暗示組89例,男42例,女47例;對照組89例,男46例,女43例。
1.2.2 心理暗示組患者,醫生對其采用常規治療程序的同時進行心里暗示干預:(1)可摘局部義齒修復前,醫生給予患者常規的治療性咨詢;(2)對患者進行暗示干預,義齒初戴時會有一定的異物感,但只要有堅持戴用,一段時間內一定會適應。使患者先在心里上接受活動義齒,堅信只要堅持戴用各種不適均會消失。對照組采用常規活動義齒修復程序,未給予任何暗示。
1.2.3 在義齒修復過程中,按照患者活動義齒修復后的反應及適應程度進行分析分為:快速適應型:初戴時存在異物感,但無明顯不適,5d后已基本適應。漸進適應型:初戴時異物感明顯,但經過堅持戴用,30d后已基本適應。棄用型:初戴時異物感明顯,堅持戴用一段時間后仍無法適應,最終棄戴。
1.2.4 將兩組患者初戴義齒時的主觀感受由專人記錄,且修復后的情況由專人回訪。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作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1 心理暗示組中:快速適應型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心理暗示組中:漸進適應型率與對照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2.3 心理暗示組中:無法適應型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心理暗示組和對照組患者修復后情況(n,%)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個體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接受他人或外在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其發送的信息,并作出相應的反應,這種心理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是非常常見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與決定。心理專家郝濱認為:心理暗示是指用比較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及行為產生影響。從心理機制上講,心理暗示是一種未必有依據,但卻被自我意愿確定的假設,因為主觀上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所以在心理上便會全力傾向于這項心理暗示。目前,在臨床的各個領域中,心理暗示已成為一種有效的輔助的治療方法[1~4],如心理暗示治療應用于妊娠劇吐、拔牙恐懼癥和減少疼痛等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5,6]。本研究我們采用心理暗示干預的89例口腔可摘局部義齒修復的患者中,有37例患者在初戴時表示存在異物感,稍有不適,但在5d內不適感消失;35例患者在初戴時表示異物感明顯,但在5~10d內不適感消失,15例患者初戴時異物感明顯,發音異常,其中11例10~20d內,無明顯不適,發音正常,4例20~30d內無明顯不適,發音正常;2例患者2個月后仍無法適應,最終棄戴。對照組中有18例患者在初戴時表示存在異物感,稍有不適,但在5d內不適感消失;19例患者在初戴時表示異物感明顯,但在5~10d內不適感消失,39例患者初戴時異物感明顯,發音異常,其中21例10~20d內,無明顯不適,發音正常,18例20~30d內無明顯不適,發音正常;13例患者2個月后仍無法適應,最終棄戴。本研究中,心里暗示組中快速適應型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棄用型明顯低于對照組,而漸進適應型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但其對義齒異物感的程度較對照組低,適應時間也明顯較對照組短;本資料顯示心理暗示干預應用于口腔可摘局部義齒修復時,可有效減輕可摘局部義齒患者初戴時的異物感,增強患者對可摘局部義齒使用的信心,縮短患者對可摘局部義齒的適應時間,能夠使患者堅持戴用,且簡單易行,在口腔可摘局部義齒修復中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1]鄧萍.心理干預與暈血暈針患者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1,9(4):596-597
[2]Anderson RU.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Is there a psychosocial component[J].Can Urol Assoc J,2011,5(5):333-334
[3]談晴雯,徐繼紅.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患者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12,3(4):39-40
[4]劉茹,王莉,范曉婧.心理暗示對斷指再植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8,29(11):903-905
[5]徐蓓. 心理暗示對肌注的影響[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1(8):505-506
[6]李志華.心理暗示下拔牙對患者血壓及心率影響的分析[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0,(3):272-273
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編號:12541796。
遲艷俠(1978~)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主治醫師。
R
B
1008-0104(2015)03-0014-01
201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