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紅,韋志巧
(河池學院 1.文學與傳媒學院2.學報編輯部,廣西 宜州 546300)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68億,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其中,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4.06億,微博客用戶2.04億,網民使用率為30.6%,手機端微博客用戶占總體的 79.4%。[1]5月,騰訊公司公布了2015年業績報告顯示,第一季末,微信每月活躍用戶已達到5.49 億。[2]2013 年城市居民日常接觸搜索引擎類和其它數字媒體分別達到65.78%和63.37%,兩者綜合網絡接觸超出電視接觸的76.24%,遠超報紙的44.33%,19-30歲年齡段受眾每周花在電腦和智能手機上的時間超過電視成為第一接觸媒介。[3]傳統媒體日益老去,這里既指受眾衰老,也指媒體形態萎縮。新媒介已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第一渠道。
隨著新媒介版圖的迅速擴張,作為最古老的口傳媒介的謠言插上了網絡的翅膀翱翔于虛擬的空間,無孔不入。它傳遞消息,樹立或毀壞名聲,促發暴動或戰爭[4]1。在人人都是傳播者也是受傳者的網絡時代,因為網絡虛擬性和匿名性,使其成為冒險者的家園和草根逆襲成名的幻想空間,謠言傳播呈即時性、病毒性和全球性等特點。從柑橘蛆蟲事件,到山西地震、江蘇鹽城爆炸、“95后萌妹”身體換旅行、蘋果7自帶地圖將把釣魚島劃給日本、倒著輸入銀行卡密碼能自動報警、黔西部分鄉鎮兒童被搶劫盜腎,謠言覆蓋政治、經濟、生活和文化各個方面。單微信方面,騰訊公司報告稱,2015年7月期間,共處理2044327條謠言,這些謠言呈現趨利化、產業化、移動化特點,線上開始向線下蔓延。[5]計算下來,每分鐘微信有47條謠言發布。
打擊網絡謠言的行動,政府從來沒有停止過。2013年8月20日,以抓捕網絡推手“秦火火”(秦志暉)和“立二拆四”(楊秀宇)為標志,公安部啟動打擊網絡謠言的凈網專項行動。此后,各省區迅速成立了專項行動小組。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是網上盛傳的在網上傳播虛假信息最高可判刑7年的條文。新的刑法修正案于2015年11月1日正式執行。
只要有人群存在,謠言就會存在。謠言并不會因為相關刑法的出臺而消失,在可見的將來謠言還會與我們網絡生活同在,法律治謠只是治標不治本。謠言是與人類社會一同出現的,神話是約定俗成的謠言,后來成了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謠言還存在于巫祝、傳奇、評書、諺語和傳記等之中,甚至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比如《史記》中對三皇五帝的描述。民謠還是古代社會重要的輿論晴雨表,在政治生活中占有獨特地位。先秦和兩漢設有采風官,就是到民間收集道聽途說的東西。后代君主還允許御史大夫等監察官風聞言事。新媒介的涌現,只是把生活中的謠言現象搬到了網上,加劇了傳播速度,擴大了傳播范圍,空前加大了秩序破壞力。面對俯拾皆是的謠言,人們不能只停留在道德審判和治標上,更應該分析謠言的話語形態,理性對待謠言,防患于未然,或化謠為機。
謠言是一種不被邀請的話語表達方式,是未被證明的言語,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客觀存在。存在主義哲學家說,“存在先于本質”[6,8]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家認定任何現象包括假象都表現本質,本質通過現象顯現。謠言只是謠言,除了人自認為的那樣什么都不是。謠言表現本質,謠言的本質通過謠言顯示。任何具體一件謠言,都是偶然的,但是偶然包含在必然性之中,必然性通過偶然性開辟道路。
在大眾傳播媒介出現之前,謠言作為古老的口頭傳播媒介是人們獲取外部信息的一種重要方式,它在建構民族國家誕生的榮譽感和人們日常生活行為準則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破壞,甚至引發動亂和戰爭。如果說謠言是因為古代社會人們對天地的無知,對天災人禍的不可預見,那么隨著大眾傳媒的出現,科技進步,人們平均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為何謠言卻不見減少呢?
首先,日常話語,所指向一定是一個事實,一個事件,一個問題等,它是人的一種活動,是人們心理運動的表達。表達,就是在場,無論這種表達再現的是現實的還是非現實的。如果表達內容未經證明是有根據的,那么這種話語就是謠言。問題是誰來證明?時間無垠,事物無可窮盡,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夠親眼見證的事物是有限的,眼見也未必是真,現代社會是個精細分工的社會,囿于專業知識和能力,誰也沒有能力辨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證明只能通過中介進行。比如通過政府有關部門,大眾傳播媒介,專家學者等。不幸的是,人們在通過新的信息渠道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帶來更多未知的因素。
其次,科技迅猛發展,在解放人的勞動和創造巨額財富的同時,也使人異化,使人被技術和資本所掌握。新媒介把人們引向廣遠的世界的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未知世界的興趣和不安。不安和恐懼使人們搖擺于希望和絕望之間,而這是謠言產生的基礎條件。
再次,現代社會充斥著矛盾,在全球化的同時也使矛盾和風險全球化了。烏克里希·貝克在他的《風險社會》一書中寫道,“在發達的現代性中,財富的社會生產系統地伴隨著風險的社會生產。相應地,與短缺的社會的分配相關的問題和沖突,同科技發展所產生的風險的生產、界定的和分配所引起的問題和沖突相重疊。”“在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的指數式增長,使危險和潛在威脅的釋放達到了一個我們前所未知的程度”。[7]15“在風險狀況中,可以說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變成帶來危險的‘特洛伊木馬’,并且風險專家會因此相互爭論,即使是在他們宣告什么應該懼怕什么不應該懼怕的時候,也是如此。甚至是否接受或者征求專家的建議也完全不是由受影響的群體所決定的。他們不再去挑選專家,相反是專家挑選受害者。”[7]62“科學和法律制度建立起來的風險計算方法崩潰了”。[7]19不僅如此,在我國,社會處在轉型期,幾十年時間經歷了資本主義國家花了幾百年時間經歷過的事物,現代性還沒有堅實的基礎,后現代社會又撲面而來,前現代還借尸還魂侵擾社會肌體,社會多元,利益分化,矛盾積聚。無處不在的風險,有時并不能訴諸規范的信息來源處獲得解答,這使人們內心焦慮,人們從以往物質匱乏時代的需求團結轉換到對外部世界焦慮的促動團結。而謠言或為人們的緊張情緒的釋放找到了途徑,或為人們建立新的希望。
最后,現代城市的興起,使中國廣大的鄉村人員進入城市,傳統的鄉土社會秩序崩潰。現代社會是個理性、功利、冷漠、法制的社會,當人們的批判性、獨立性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還對充滿人情味的傳統秩序充滿幻想的時候,一方面想從傳統的熟人社會獲得好處,另一方面又想以功利、冷漠待人處世減少自己的損失時,沖突就非常激烈,這種沖突自然就會反映到社會層面。而現代性的重要特點是摧毀一切,一切事物在還沒有穩定下來,就被更新的代替了,人們來不及思考自己所已擁有的,來不及沉淀自己對事物的情感就消失了。過去永不回來,未來總是不確定,謠言在這模糊的暗面繁榮昌盛。
根據騰訊安全團隊的報告,2015年7月份謠言主要集中在失實報道、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財產安全、科學常識、兒童走失和迷信等幾個方面。

2015網絡生態安全報告圖
如圖所示失實報道是最多的,但失實報道不完全是謠言,至少部分不是。人們最關心的是自身安全,包括人身、食品、財產和孩子的安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此憂心忡忡,所以相關謠言不脛而走,滿天飛舞。尤其是當有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有關部門和大眾媒介又沒有實時透明地公布信息,人們就不斷滋生各種猜測,猜測經過復述,在傳播過程中又經過添油加醋,夸張渲染,成了謠言的溫床,造成社會恐慌。這個時候有關部門不得不出門澄清,謠言成了倒逼真相的工具。
在現代社會,人們內心深處充滿憂慮和不安。無論是身份的焦慮,還是將來的社會地位、財產狀況,包括婚姻、病癥、死亡和兩性道德等方面。所有這些,對于個人來說都是重要而隱秘的。我們雜然共存的世界,是由人的行為和言語組建的,作為人此在的規定性,世界本身是一個生存環節。列寧說,“許多不同的事物通過自己的特性而處于本質的相互作用;特性就是這種相互關系本身,事物離開相互關系就什么也不是。”[8]126人也是如此,人是在與他人或物共在并彼此發生一定關系時,才證明他的此在,他的獨特性,他的生存價值。雜然共在有保持彼此距離的性質,人們為這種距離鬧得煩躁不安,“這種存在方式對日常此在本身越不觸目,它就越是頑強面源始地發揮作用”[9]155個體置身于城市的洪流,彼此越是無情、漠視,越引發窺探的好奇和興趣,越引發普遍的彼此聯系。人們把自身的意念、欲望投射到外在世界的認識上,為正起作用的情緒作辯解、解釋,為自己的行為提供正當的理由,立場已經預先設立,帶著一雙有色眼鏡觀察和認知,事物必然被主觀情緒歪曲。這種歪曲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就是謠言。因此,謠言是傳播者自己意念、欲望的外化。
在網絡虛擬空間,每一個發言的人都躲在自己暫時安全的屏幕前,都躲在汪洋般的大眾里,即時、便捷、自由地發言。大眾成了個人權利攫取和責任逃避的庇護所。傳播者到處在場,最容易地負一切責任,預定一切判斷與決定,把每個網上此在的人身上拿走責任,因為他不需要對任何事情擔保,凡是需要挺身出來決斷承擔責任的時候,他早已溜走。常常并無此人,而人們卻因此在一種相雜共在中總聽這人擺布。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絡用戶年齡以15-45歲占主體,學歷以初中至高職技術為主,職業分布情況學生最多,其次是個體戶和自由職業者,排第三的是公司或企業一般職員,個人收入狀況除學生因為無收入之外,大部分月收入是2000-5000元。
袁會和謝耘耕兩位對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的熱點公共事件謠言進行了分析,處于20~29歲年齡階段的造謠者人數最多,占到分析樣本總數的50.9%,低年齡造謠者是公共事件網絡謠言的第二大造謠人群;41.1%的造謠者為大專或本科學歷,35.3%的造謠者受教育水平是初中或初中以下,大專或本科和初中或初中以下是主要的造謠者。[10]這只是對公共事件類謠言的分析,而新媒介上的謠言65%左右的內容屬于財產、食品、人身安全和健康養生等,除了健康養生老年人喜歡關注外,我們可以判斷謠言傳播者主體以中青年為主體,這部分人工作、生活壓力相對較大,面臨的不確定因素更多;學歷上整體是初高中、技校職校畢業群體和在校大學生,他們對外部世界充滿想象,因為缺乏獨立的判斷能力,容易道聽途說人云亦云;職業上,多數屬于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和企業或公司一般員工,他們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競爭和被替代的系數很大,抗風險能力弱,更容易產生對自身身份的焦慮和對未來缺乏信心;月收入基本上6000元以下,屬于社會基層的“窮忙族”,因為囊中羞澀,旅行、交際和娛樂等相對較少,宅在家里上網時間較多,而電子媒介把大千世界紛紜的信息送到面前,至少在虛擬空間拉平了距離,現實世界不能滿足的,在虛擬世界可以幻想,現實和虛擬錯位,更容易對社會的不公、貧富差距等產生激憤。
如果從傳播目的來分類,謠言傳播者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刷存在感,引起關注。人都有被關注的情感需要,這類人平時在線上線下的社會里被人忽視,通過制造和傳播謠言引起別人的需要。2015年,有一則聲稱“倒著輸入銀行卡密碼能自動報警”的謠言,就被大量點擊和轉發。
二是賺取經濟效益。一些網絡推手以謠言為生存手段,搏點擊率,吸引廣告或在商業推廣中與商家分成。康師傅使用地溝油,肯德基雞翅中有活蛆等謠言都是通過轉發牟取利益。
三是打擊競爭對手。這個策略在古今中外的戰爭中用得最多,可以瓦解對方士氣,凝聚己方人氣。在現代商戰中,謠言可以中傷對方,使其遭受損失又陷入大眾包圍中找不到對手,可以說無本萬利。2014年10月,微信公號“蜜琪兒”發布了《農夫山泉停產,這水我再也不敢喝了!我要買飲水機!》的文章,圖文并茂地宣稱農夫山泉天然飲用水污染嚴重,已停產。這篇文章短時間內就得到十余萬的轉發量。經查,“蜜琪兒”背后是無錫伊泰蓮娜商貿有限公司,廣州魔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微獅嶺”公眾號發布《獅嶺得白血病的小孩越來越多,原因竟如此驚人》一文,聲稱“喝娃哈哈飲料會導致白血病”,以此攻擊娃哈哈。
四是報復泄憤。2009年,沸沸揚揚的河北“艾滋女”事件,起于一名自稱“閆德利”的寫手在博客上發文,自述15歲時被繼父強奸,后到北京上班,經人介紹去歌廳“坐臺”,并稱自己于2009年9月初被檢查出感染艾滋病。經警言查實,是其男友不滿,利用互聯網誹謗、侮辱對方。
五是釋放不滿情緒。因為個人某種現實原因,對社會產生不滿,又不能通過正常途徑解決,網絡就成了個人宣泄情緒的途徑。如:2013年7月,歌手吳虹飛在個人微博上聲稱“想炸建委”;2013年9月,劉某在微博上發布要炸地鐵;女游客因旅歐不文明記錄而遭美國遣返。
六是圍觀尋樂。人們的生活大抵是無聊無趣的,情感需要尋找興奮點。如:2013年,張某在河南湯陰縣論壇上轉發帖子,云南一批犯罪分子流竄到河南作案,挖去小孩和婦女的腎,然后販賣。
話語的表達需要聽眾,有傳播者必須有接受者,如果接收者不相信,謠言就不存在了。傳播學觀點認為,信息只有與接收者可能的經驗和已有的認識相符時,接收者才會理解、記憶,如果是矛盾的,接收者會選擇性不注意,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為什么在知訊觸手可得的新媒體時代,受眾會接受謠言,被謠言蒙蔽?
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在研究謠言時發現了一個普遍的公式,謠言的強度=重要性×含糊性,“謠言產生的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故事的主題必須對傳謠者和聽謠者有某種重要性;第二,真實的事實必須用某種模糊性掩蓋起來。”“這種模糊性產生的原因有:缺少新聞或新聞太粗略;新聞的矛盾性;人們不相信新聞;或者某些緊張情緒使個人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新聞中所述的事實。”[11]17傳播學者克羅斯發展了這一公式,即:謠言強度=重要性×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從中可以看出,如果一件事情很重要,與人們的切身利益相關,有關方面為了某種目的卻極力掩蓋信息,大眾媒介上也只提供片鱗半爪,那么作為一種非官方信息,謠言就揭露“事情真相”,給人們提供一個本來不可能得知事實,正因為如此,所以異常珍貴,人們捕捉謠言,并爭相地傳給周圍的人。比如2003年SARS事件,媒體開始缺席,官方也沒有任何信息,于是電話、手機短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里就塞滿有關此事的消息。有關方面先是辟謠,后來又承認發現了SARS病人,謠言成了真相的挖掘機,成了遙遙領先的預言。于是,有人說,重大事情,信爹信娘不信媒體。當重要性和模糊性有一方趨向零時,就不會產生謠言。有些謠言之所以愈辟愈多,是因為謠言當事者有意遮蔽或扭曲,在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的情況下,與人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得不到及時的反饋,人們就會選擇寧信其有,先轉發再求證,被謠言牽著鼻子走,甚至情緒失控,做出些異常的舉動。
謠言很容易影響處于困境或對現實有諸多擔憂的人。人處在危險或困境中,就會害怕,由害怕產生憤怒,并且容易責備他人。謠言為感到害怕和憤怒的人釋放重要的感情沖動,并為非理智的行動提供解釋,把事情歸咎于某些人的蓄意而為,或者某些不可改變的客觀原因。如果直接面對自己的這些情緒,可能人們難接受,它有時可以為周圍環境中“蹊蹺”或費解的事物提供廣泛的解釋,從而使其變得可理解,自身理智能夠駕奴。
全球化社會也是個風險全球化的社會,中國又正處在矛盾積聚多發的轉型期,人們對未來無可預知,不是現在的,是未來的,人們感覺不安和害怕,似乎有一種可怕的事物正在臨近,它可能期而不至,也可能擦身而過,但這并不能減少害怕,反而增加害怕的心理強度。一面害怕著,一面觀望讓自己害怕的東西,想把它弄明白。
如果人們的知識儲備豐富,信息獲取能力強,有足夠的批判能力,就不會接受謠言。所以謠言的接受者多數是底層人員,他們教育程度較低,社會接觸面窄,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對信息的批判力不強,容易被謠言攻破防心。
謠言傳播的特點是極化和流爆。按照后現代學的研究觀點,探究謠言背后的事實真相,或者謠言的傳播機制或懲治措施對于一個研究學者來說是無意義的。只有研究謠言的集體生產和構成才有研究價值。其文本特點如下:
一是消息來源往往專業不強,但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相聯系,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常常引用據朋友說,親戚說,同學說。河北艾滋女事件,前男友就冒稱自己是閆德利,以第一人稱敘述,使其看起來具有真實性;蘋果7自帶地圖把釣魚島劃給日本,冒稱騰訊董事長楊俊說話,其實騰訊董事長也不是楊俊,它利用人們不能或不想求證的心理;復旦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霧霾可使鮮肺6天變黑肺,如果形成黑肺,幾乎無逆轉可能,這是冒用機構。
二是角度上,從接受者角度出發,為他人著想,打動人心。“顯示這個電話千萬別接!趕緊告訴你身邊的人!!!……因為會收取你 120320元費用……”;倒著輸入銀行卡密碼能自動報警,如果萬一是被歹徒挾持去提款時,請倒著輸入你的銀行卡的密碼方式去間接知會警方。
三是形態上圖文并茂,“讓人眼見為實”。新的婚姻法即將頒布,可以實行一妻多夫制,配一幅白領女青年左右一手各挽一個男子;接受免費的鑰匙圈會危及生命,配公安部新聞發布會圖片。
四是情感上訴諸同情或警醒。小學校長達洼為貧困學生求過冬衣物,利用求學的孩子博取同情;小孩把充電器接口含嘴里會被電死,這也是利用大人對孩子的心理;迷魂香皂,說人們一聞就會暈過去,還特別提到,“南門早上李女士家全部財產,就幾分鐘的時間被拿走……”,這是警醒。
五是修辭上使用夸張。匯1分錢整倒騙子:收到詐騙短信后,通過手機銀行向騙子轉賬,每次只匯1分錢,并采用對方扣款付手續費的方式轉賬400多筆后,結果只花了4元多,卻讓騙子損失了800多元;向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等洋快餐索要發票,我們不要發票讓他們掠走20億元的稅收;母乳毒死寶寶,無知害死人;遠離奶茶,真愛生命!以后別喝了。
謠言自古有之,并非都是空穴來風。神話、口頭流傳的傳奇就是一種謠言,它在建構民族想象和國家榮譽的過程中曾發揮過積極作用。謠言之所以在今天的新媒介上大量呈現,一是人類是永遠缺乏安全感的,對明天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擔心,而當代社會又是一個高風險的社會,科技的進步并不能消除這種憂慮;二是中國處于社會轉型矛盾積聚時期,因為種種原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受眾與媒介之間,群眾與組織之間信任度不高,有些重要信息要么不及時,要么不透明,這給謠言以可乘之機。針對網絡謠言,美國、英國、日本、印度等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規則控制謠言,雖然不能完全有效,我們也可以借鑒一二。對于謠言,堵的辦法不行,也不能為謠言辯護,而應理性對待謠言,正確認識謠言的本質,評估其社會影響,以此為鏡,了解社會民眾心理,分析社會輿情,積極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 -07 -22.
[2]騰訊公司.2015年業績報告(第一季度)[EB/OL].http://www.docin.com/p -1186999039.html.2015 -06 -16.
[3]易觀國際.2013中國傳播市場年度報告[EB/OL].http://www.doc88.com/p -2733085117019.html.2013 -12.
[4](法)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M].鄭若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騰訊安全團隊.2015網絡生態安全報告[EB/OL].http://news.mydrivers.com/1/442/442040.htm.2015 -08 -10.
[6](法)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7](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8](俄)列寧.哲學筆記[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
[10]袁會.謝耘耕.公共事件網絡謠言的造謠者研究[J].新聞記者,2015(5):58-65.
[11](美)奧爾波特.謠言心理學[M].劉水平,梁元元,黃鸝,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