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文婷,吳宇晴,唐七元
(廣西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仫佬語是仫佬族使用的語言,一般劃歸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仫佬族自稱mu6lam1,主要集中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少數分布在羅城臨近的柳城、柳江、忻城、宜州、都安等縣市。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仫佬語的聲母系統近于侗語,韻母系統和毛南語接近。除龍岸一帶同其他地區語音差異較大外,各地仫佬語的語音大同小異,一般以羅城縣東門鎮口音為標準。在仫佬語中有較多的漢語借詞。[1]289
關于仫佬語聲調的研究成果列表如下:

表1 仫佬語聲調的傳統記錄
表1描寫的主要差別:6調,有21和11調的1度差別;8調長元音調有調值31和11的不同,8調短元音調的描寫卻迥然不同,有的是低降調21,有的卻是低升調12。另外,1調和3調調值非常接近,除了記音人聽感上的差異外,是否還有其他的依據?
關于雙音節聲調,除了《銀村仫佬語參考語法》談到部分前字韻母弱化造成前字變調之外,其他材料沒有論及仫佬語是否存在變調。對于以上問題,本文嘗試通過聲學分析的方法進行分析。
1.研究方法
(1)信號采集
單音節聲調按10個調類進行選詞,每個調類選6個發音詞。單音節聲調發音詞表如表2所示。對于雙音節聲調,按10個調類兩兩組合,得到10x10=100種雙音節聲調組合,每種組合選詞3個。雙音節聲調組合詞表由于篇幅關系不列出。
發音人男女各選2人,都在50歲左右,每個例詞發音2遍。這樣單音節聲調每個調類有48個樣本,雙音節聲調每個組合有24個樣本。采用Cool Edit Pro 2.1錄音軟件錄音,單聲道采集聲音信號,采樣頻率為22050Hz,采樣精度為16位,保存為windows PC.wav格式。錄音時間為2015年7月。

表2 仫佬語單音節發音詞表
(2)獲取基頻(F0)的方法
聲學分析軟件為praat 5.3.56。首先將語音信號進行標注,然后利用腳本提取10個數據點的基頻值、時長值。將這些數值輸入Excel,選取男女兩組樣本的基頻值分別進行平均,生成仫佬語單音節聲調和雙音節聲調的基頻曲線圖。
1.單音節聲調

圖1 男女聲舒聲調基頻平均值曲線圖

圖2 男女聲促聲調基頻平均值曲線圖
首先來看1調和3調。在圖1中,無論是男聲還是女生,1調較緊促,3調較舒長。雖然1調和3調的基頻曲線都是下降的,但是下降的方式不同。1調是一個高降調,下降較快,而3調曲線的前半段是平緩的,有一小段的過渡,后半段下降迅速。3調曲線前半段平緩的部分可能是造成3調較舒長的原因。
2調是曲折調,呈“升降”型。4調為升調,起點位置基本和2調起點平行,起點有輕微下降,然后持續上升到整個區間的頂部。5調位于整個聲調基頻聲學空間的中上部,調型持平。男聲基頻均值圖可以看出6調是一個很明顯的降調,女聲6調起始部分持續下降,而后段保持平緩。
7調和8調為促聲調,無論男聲、女聲,7調(長)為降調,起點較為平緩,之后迅速下降,與3調的曲線相似。7調(短)為平調,終點有輕微下降。從男女聲實驗結果上看8調都是低升調,8調(短)要比8調(長)高1度,與4調的調型一致。
為方便與表1中仫佬語聲調的傳統記錄作對比,以及方便對雙音節聲調部分進行論述,我們把基頻F0值轉換為5度值,下面我們采取T值法來確定實驗中單音節聲調的五度值。T值法運算公式為:T=[(lgxlgb)/(lga-lgb)]*5
其中,a為調域上限頻率,b為調域下限頻率,x為測量點頻率,所得到的T值就是x點的五度值參考標度[6]。仫佬語單音節聲調實驗調值與傳統調值歸納如下:

表3 單音節聲調實驗值與傳統調值歸納
表3男女聲實驗調值,我們發現男女聲的1調和5調調值是相同,故把1調和5調的實驗調值定為42、44。2調、3調、4調、6調男聲調值和女聲調值的差別都很小,調型都一致,只是在調值上略有差別,結合聽感,我們把2 調、3 調、4 調、6 調的調值分別定為:232、551、24、31。
對于促聲調的調值,因為侗臺語族語言中促聲調調值往往可以在舒聲調中找到調值相同或者相近的聲調,而且促聲的奇數調和舒聲的奇數調相配,促聲的偶數調和舒聲的偶數調相配[7],故將7調定為長調42,短調44,長調調值正好和1調、5調相配,8調定為長調13、短調24,短調剛好與4調相配。綜上,從五度值可以看出,實驗得到的仫佬語單音節聲調調值和傳統志書對仫佬語單音節聲調的描寫從系統性上來沒有根本的區別,只是調值在具體的起點或終點有一度之差。至于差別最大的8調長調,以前研究結論為中降或者低平,本次聲學研究結果為低升,聲學分析的結果對這種聽感上的區別提供了聲學上的證據,而且結合聽感,我們認為8調(長)確實是低升調。
2.雙音節連讀變調
仫佬語存在連讀變調現象,主要有“兩個降調連讀時第一個降調變成平調”、“2調在其他音節前時往往由曲折調念成低平調”兩種現象。因男聲和女聲的聲學分析結果沒有根本性的區別,故以男聲為例,比較前字和后字的不同情況,每個調類分別論述如下:
1調、3調、7調(長)都是降調,在后字為降調音節時這三調都呈現出下降幅度減小的現象,也就是說這三個調兩兩組合時前一個調發生變調,由原來的降調變為平調。由圖3和圖4的右圖可以看出(7調(長)變調曲線與1調一致,故不再列出,可參考1調的基頻曲線。),1調、3調和7調(長)與其他6個調組合作為前一音節時,沒有發生變調,整體趨勢是下降的,基本和單音節聲調無異;但是與1調、3調和7調(長)組合作為前一個音節時時,這三個調的音節末尾原本“下降”的特征消失了,而且在聽感上“平”的特征很明顯,1調、3調和7調(長)兩兩組合時前一個聲調發生了變調,由降調變為平調。

圖3 男聲:前字為1調的基頻典線

圖4 男聲:前字為3調的基頻典線
2調是曲折調,曲折調在語流中是最容易發生變化的聲調。由于發音省力以及語流中協同發音的作用,曲折調往往有時單念前一部分,有時又單念后一部分,或者變化為一個新的非曲折聲調[7]。仫佬語中2調在雙音節前一音節的變化也反映了這些特點。圖5直觀表現了2調在雙音節前一音節的變化:除了與6調組合不發生變調之外,2調在其他9種聲調前都變為平調,曲線前半段是平的,尾部帶有一個輕微的彎頭。從聽感上看,2調在這些聲調前聽起來是“平”的,很明顯不是單音節聲調“升降升”的曲折特征,而是平調的特征。而對于在6調前的2調,可能因為6調是降調的緣故,2調尾部自然保留了“降”的曲線,沒有發生變調。

圖5 男聲:前字為2調的基頻典線
剩下的4調、5調、6調、7調(短)、8調(長)、8調(短)在雙音節前一音節時不發生變調。其中,4調的所有曲線也呈上升趨勢,但低于單音節聲調的基頻曲線,升的幅度比單音節聲調有所減弱,呈緩降趨勢。5調的所有曲線與單音節聲調一致,保持平調調型。6調曲線基本和單音節聲調一致,降調曲線最高點比單音節聲調時要低一些。位于前一音節的7調(短)曲線基本都保持平調調型,與5調相似。8調(長)和8調(短)曲線保持低升調型。
所有10個調類作為雙音節的后一音節時,都不發生變調,基頻曲線都保持了和單音節聲調相同或相似的調型特征。我們把仫佬語10種雙音節聲調變調的模式列表說明如下:

表4 仫佬語雙音節連讀變調模式
通過表4,我們可以歸納仫佬語雙音節聲調的變調規則為以下三條:
(1)雙音節前一音節聲調發生變調,后一音節不發生變調。
(2)除6調以外,2調作為其他9個調類的前一音節由曲折調變為平調,在6調前不發生變調。
(3)兩個降調組合為雙音節聲調時,前一音節的降調變為平調。
3.時長對變調的影響

表5 男聲:1調、2調、3調、7調(長)時長平均值(ms)
在對兩字組連讀變調的討論中,我們知道,仫佬語的變調都發生在前一音節,而且發生在降調和曲折調。前一音節的調型由降調、曲折調變為平調,后字卻不發生變調,與單音節聲調保持一致。從表5的四個聲調在不同位置的平均時長值可以看出,這四個聲調在前一音節的時長要比單音節的時長短一半,而后一音節的時長跟單音節的時長非常接近。降調1調、3調以及7調(長)作為前一音節時,發音都只保留了單音節前半段“平”的調型,省略了后半段“降”的調型;曲折調2調亦是如此。因而我們推測仫佬語前一音節發生變調可能受到了前一音節時長縮短的影響。
基于上述分析,仫佬語單音節聲調的調類和調值可以寫為:1調:42,2調:232,3調:551,4調:24,5調:44,6 調:31,7 調:42(長)/44(短),8 調:13(長)/24(短)。
仫佬語的雙音節聲調存在變調,但只發生在前一音節,后一音節不發生變調。從10種連讀變調的模式中歸納了3條變調規則:(1)雙音節前一音節聲調發生變調,后一音節不發生變調。(2)除6調以外,2調作為其他9個調類的前一音節由曲折調變為平調,在6調前不發生變調。(3)兩個降調組合為雙音節聲調時,前一音節的降調變為平調。
通過時長數據推論雙音節前一音節發生變調受到了前一音節時長變短的影響。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西通志·少數民族語言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2]王均,鄭國喬.仫佬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3]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第五研究室編.壯侗語族語言詞匯集[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5.
[4]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廣西民族語言方音詞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銀莎格.銀村仫佬語參考語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6]石鋒.天津方言雙字組聲調分析[J].語言研究,1986(1):77-90.
[7]楊若曉,孔江平.毛南語聲調的實驗研究[C]//第九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