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靜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我國要“健全教師管理制度”。為完善現有教師準入制度,提高教師入職標準,2011年教育部決定實行中小學教師資格全國統一考試(以下簡稱“國考”或“教師資格考試”),并在浙江、湖北兩省先行試點,2012年擴大到河北、上海、海南、廣西等省 (自治區、直轄市)。經過2年的試點工作,2013年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和《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暫行辦法》(教師〔2013〕9號)。這兩個文件指出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是教師職業準入的前提條件。同時規定試點工作啟動后入學的高校師范類專業學生,申請中小學教師資格應參加教師資格考試,通過者才能獲取教師資格證。
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2015年進一步擴大到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這標志著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又上新臺階。這一舉措也終結了師范生“自然獲得”教師資格的歷史,給各高校的師范專業帶來了新的問題與機遇。認清教師資格考試新形勢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全科師范生培養面臨的問題與機遇,對于提高全科師范生的培養質量,促進師范專業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2011〕6號)中指出“要圍繞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的目標,堅持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的理念,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強化實踐環節,加強師德修養和教育教學能力訓練,著力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部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在于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全面提升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包括“師德、教育教學能力、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在內的整體素養。這些整體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需要長時期的修養,積淀,堅持不懈地努力,循序漸進地提高;需要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成熟的實踐教學體系,長期規范的制度文化,才能落到實處,見到成效。但目前專科層次免費師范專業,如廣西高中起點兩年制專科層次的免費全科師范生在修滿100個學分,完成1800個規定課時的同時,必須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才能順利入崗就業。師生們普遍認為“畢業前如果拿不到教師資格證,一切都是白搭”、“如果教師資格證都拿不到,還談什么全面提升素養。”可見教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已經成為衡量師范專業培養效果的一個基本的硬性指標,它的意義等同于畢業證。面對這種壓力,在時間有限、學生起點較低的情況下,全科師范專業很容易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師資格考試上,一心幫助學生應對考試,因而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素養,甚至漸漸忽略整個專業建設,走上“應試教育”的歧路,而難以遵循全面提升師范生教師素養的這一理念。
是立足于切實提升師范生的整體素養,長遠考慮師范專業的發展,對課程、教學進行積極改革,對實踐教學體系、文化制度、實踐基地不遺余力地進行建設,還是只求教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亦或如何處理好兩者間的關系,是擺在專科層次全科師范生培養面前的現實問題之一。
專科層次小學教師職前教育現有3種學制形式:高中起點兩年制專科;高中起點三年制專科;初中起點五年制專科。以廣西高中起點兩年制全科師范生為例,學生要在短短2年時間內完成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在內的40門左右的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很少,見習、實習及參加其他實踐活動的時間都較短。這么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習這么多的課程,本就難以滿足他們技能訓練和實踐能力發展的需要,如果為了提高教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再開設專門的培訓課程,勢必擠占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和實踐練習的時間和機會,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和教育教學實踐教學如何充分開展?他們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如何落實?
有沒有必要針對教師資格考試開設專門的培訓課程以幫助專科層次的師范生應對考試,提高考試通過率;還是不增加學生額外的課時量,只對原有的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提高教學效率,在課程教學中自然滲透教師資格考試的內容,無為而為地提高考試通過率;如果要改革課程與教學,又該如何改革,以與教師資格考試有效對接,這是國考背景下全科師范生培養面臨的又一問題。
廣西教育廳二年制專科層次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計劃,契合國家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精神,意在為農村地區培養全科型或多科型優秀小學師資,以適應農村地區小學教育教學的特殊需要。而教師資格考試作為一種準入性考試,主要是“以考試形式對資格申請者的基本教育教學能力及潛在崗位勝任力所進行的選拔性標準化測試,以其結果作為教師資格認定的重要條件。”[1]教師資格考試考查的只是師范生基本的教育教學能力,達標過關即可。其考試科目包括筆試《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和面試3個環節。其中面試環節主要考核學生分析教材和學情,進行教學設計的實踐能力。但目前教師資格認定只以某一個科目為準,也即面試環節選擇的哪個科目,取得的就是相應科目的教師資格證書。對于師范生而言只要能通過某一科目的面試也就能取得教師資格證書。這很有可能造成全科師范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為了獲得教師資格證,把大量的時間偏向于某一科目的教學實踐訓練,而忽視甚至省略其他科目的教學實踐練習。這樣一來,培養出來的師范生如何達到“語數外音體美”全通全扛的“全科型”或“多科型”教師的要求?是培養能順利通過某一門學科教師資格認定考試的合格師資,還是培養能真正適應農村小學教育教學需求的全科或多科型優秀教師,需要新的思索。
“國考”成了師范生培養的一根重要的指揮棒,衡量師范專業辦學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不顧師范生在“國考”中的通過率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把“國考”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甚至由此急功近利地純粹搞“應試教育”顯然也是不可取的。以“國考”為導向將素質教育與適當的應試培訓結合起來是一條可以嘗試的路徑。
1.以“國考”為導向落實素質教育
教師資格證考試雖然是達標性、準入性的考試,其實是對未來教師綜合素養的全面檢驗。考試科目一《綜合素質》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意識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化素養,包括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寫作能力等在內的基本能力。[2]考試科目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主要考查教育學基礎知識、學生指導包括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道德發展等知識,還有班級管理、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知識和能力。[3]面試部分主要考察的是教師資格申請者應具備的教師基本素養、職業發展潛質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主要內容有:①良好的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和思維品質;②儀表儀態得體,有一定的表達、交流、溝通能力;③能夠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節規范,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4]當然在此環節中師范生還得具備分析教材和學情的能力。從“國考”內容來看,對未來小學教師,要求知識結構的全科性和能力素養的全面性。“國考”內容也讓我們更清晰、細致、具體地認識了未來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是哪些,為師范生的素質教育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讓師范生的素質教育有綱可循。因此教師教育機構應該以“國考”為導向,從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入手,以切實提高師范生的素養為根本目的、長遠目標,從而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幫助師范生輕松通過教師資格考試。
2.適當進行有針對性的“國考”培訓
有學者對浙江省16所高校2012級12071名師范生開展調查,其中53.39%的人要求學校主動提出意見建議,使考試要求更加貼近師范教育實際。34.03%的人希望學校增加針對考試的模擬練習;而對“國考”的考試標準、科目設置和面試程序明確表示“了解”的只占12.52%;認為首次就能通過教師資格考試的師范生僅為20%。從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對于從未參加過“國考”的師范生而言,對“國考”欠缺必要的了解,考試的信心明顯不足,對于開設專門的培訓還是有一定的需求的。[5]因此適當開設專門針對教師資格“國考”的培訓還是有必要的。但這樣的培訓不應該代替平時的課程學習,更不可能成為教育教學能力的速成班。開設培訓的目的應該在于讓師范生了解“國考”的重要意義,明確“國考”的考試標準、科目設置和面試程序,當然也可以在要求師范生學好相關課程,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研究歷屆“國考”真題,對解題、答題的要求、技巧進行一定的輔導,進行一些模擬練習等以鞏固知識,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樣既可以幫助師范生明確“國考”的要求,認清“國考”與平時課程學習和實踐練習的密切關系,樹立通過“國考”的信心,同時又能讓學生消除依賴培訓課投機取巧的心態,以督促師范生們以更認真的態度抓緊平時的課程學習。
在對浙江12所高校師范生進行的調查中,37.13%的人認為如果師范生在“國考”沒有顯示出優勢,其原因是“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方式跟考試要求不一致”。[5]新形勢下,“國考”應成為高校師范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新參照之一,師范專業在課程的設置上,教學的內容和手段上都應該考慮教師資格考試的內容和考試的方式,主動與“國考”有效對接。
1.課程設置與“國考”對接
首先,開設的課程門類應該齊足,以適應“國考”的需求。從綜合素質一看,“國考”非常注重對師范生教師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方面的素養的考查,這方面的比例占到綜合素質一的39%,[2]而這些方面的內容是以往傳統的小學教師培養較為難以落實的。對此我們應該開設《教師職業道德與法律法規》等課程,并開足課時,既包括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也要學習教師法律法規的內容。再如面試環節中的教學設計涉及到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就應該開設與之相應的課程培養學生分析教材、分析學情的能力,或者在各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教育學等課程或實踐活動中安排專門的課時進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的訓練。
其次,課程開設的時間應精細考慮,與“國考”對接。廣西“國考”1年2次:上半年3月進行筆試,5月進行面試,下半年11月筆試,1月進行面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專科二年級以上(含二年級)、本科三年級以上(含三年級)在校生(含師范類、非師范類專業學生)才能參加考試。課程在時間的安排上就應該考慮這些因素,力求讓學生在參加“國考”之前修完考試涉及到的相關課程,如小學教育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小學教學設計與實施各科課程與教學論等。
2.教學方式與“國考”對接
第一,教學方法上應注重采、用案例教學法、實踐練習法等。以教師資格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2014年下半年真題為例,在20個單選題目中類似“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開口說話”。蘇霍姆林斯基這句話體現的德育方法是什么?這種運用教育學原理來解釋教育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占到50%。而材料分析題二①吳老師用投影儀出示了一道開放題,3位老師帶50名學生去參觀植物園。票價分別是:成人每人10元、學生每人5元、團體(10人以上)每人6元。問題是:怎樣買合算?很快,很多同學該出了答案:老師和學生一共需要花費280元。小宇提出了另一種方案:“把老師學生湊成10人的組,剩下的同學按照5元的票,一共花費275元,比280元少了5塊錢。”吳老師笑著點點頭,其他同學聽了若有所思,有的似茅塞頓開。小思卻說:“不就少了5塊錢嘛!”他滿不在乎地說:“老師,都出去玩了,誰還在乎這5塊錢啊?”其他同學也附和到:“就是,5塊錢算什么!”問題:(1)如果你是吳老師,如何應對這一狀況?(2)談談在教學中如何貫徹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思想。顯然考查的是學生運用教學原則的知識正確、合理地解決實際情境中的現實問題的能力。而最后的教學設計題著重考查的是學生依據課標,分析教材,綜合學情,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從這些考題的設置來看,教學必須要讓學生內化知識,將知識變成師范生理念和能力,從而能正確看待和分析現實中的教育現象,解決教育真實情境中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設置各種問題情境,舉出多種具有現實意義的教育教學案例,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中,在積極主動的思考、實踐中內化知識,形成能力。
第二,改革課程考核辦法。“國考”面試環節具體方式是考生抽題并在有限的時間內備課,然后進行試講、答辯。這不但考查了師范生的教育教學理念,分析教材、學情,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以及師范生的儀表、儀態,交流和溝通的能力,還能考量師范生的思維品質和心理素質。為了讓師范生熟悉這樣的考試方式,并鍛煉上述能力,在平時的課程考試中就可以多采用類似“國考”這樣的考核方式。如書法、美術、演講等技能課可以采取現場操作演示加演示說明的方式來考核。教學設計與實施類的課程可以模擬教師資格考試,抽簽后給一定的時間準備,然后要求師范生現場試講10分鐘,再進行答辯等。為了增強考試的氛圍,還可以開放考試現場,邀請領導、老師或其他同學現場觀摩。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既可以促使學生自覺抓住業余時間自主練習,提高實踐技能,同時可以讓學生盡快適應“國考”的考核方式,綜合鍛煉溝通交流能力、思維品質和心理素質等。
教師資格考試是一種衡量師范生基本教育教學能力及潛在崗位勝任力的達標性、準入性考試。目前我國的教師資格考試是分學段、分學科來認定。對于小學教師而言,只要通過兩門筆試,并通過某一門學科的面試即可獲得教師準入資格。嚴格來說拿到了教師資格,只能代表拿到了某一門學科的任教資格。這與大中城市中教師崗位按學科設置和招聘是無縫對接的,但這樣專精一門的教師卻難以滿足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的需要。尤其是目前在我國很多偏遠農村地區,小學教育教學需要的是“語數外全通,音體美全扛”的“全科型”教師,至少是“多科型”教師。在這樣的雙重語境下,需要我們對小學全科師范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作出新的認識、表述和追求。
首先應培養全而能達標的合格師資。教師資格考試的要求是師范生或非師范生跨入教師行列的最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因此全科師范專業首先應該將通過“國考”視為人才培養規格的一個底線,與此同時兼顧全科生培養的根本理念,將培養“全而能達標”的合格師資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層次目標。
其次應培養全而精的優秀師資。在全體全科生達到底線的基礎上,對于部分基礎較好,學習努力認真的師范生而言,可以高標準、嚴要求,力求使之成為全而精的優秀師資,即既全面又出色的未來卓越教師。具體措施方面可以選撥表現優異者開辦卓越教師班,也可以讓每個學生對自己進行規劃定位,實現自己的“最佳形象”等。但不管用什么樣的辦學方式,首先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有這樣的層次意識、梯度目標,這樣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才能不囿于教師資格“國考”的要求而盡量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師范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教師資格“國考”不斷改革和全面推進,需要我們去面對、思考和解決全科師范生培養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跟上“國考”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保障和提升師范生的培養質量。
[1]王世存,王后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必要性、導向及問題思考——基于對浙江、湖北兩個試點省份首次考試情況的統計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2(4):32 -37.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試中心.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考試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試中心.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大綱(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劉寶劍.教師資格“國考”:師范生的認識、態度與訴求——基于浙江省萬名師范生的調查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4(22):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