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印度特派特約記者 黃培昭 周良臣

100年前,他從英國離開,在印度開始轟轟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00年后,“他”回到英國——當地時間14日,印度國父圣雄甘地的銅像在倫敦議會廣場落成,英國首相參加揭幕儀式,稱甘地的精神值得全世界敬仰。相比英國的恭敬有加,印度政界和社會現在對甘地的感情則復雜許多,有力挺,也有懷疑。
甘地和英國政府在歷史上可謂“老冤家”。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后,致力于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多次被殖民當局鎮壓和監禁。然而,歷史的恩怨沒有影響英國政府和社會對甘地的推崇。14日,英國首相卡梅倫親自出席甘地銅像的落成儀式,印度財長和甘地的孫子也前來參加。樹立該銅像是為紀念甘地從英國回到印度100周年。卡梅倫在儀式上表示,“通過樹立銅像,我們為甘地在英國安一個永恒的家”。據英國《衛報》14日報道,甘地銅像高2.7米,由750公斤青銅鑄成,耗資逾100萬英鎊。這筆巨資在不到半年時間里由英國和印度各界人士捐款籌得。在甘地銅像的旁邊,還有美國前總統林肯、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雕像,甘地的“對手”——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雕像也在議會廣場上。英國廣播公司(BBC)強調,“甘地是議會廣場雕像中的第一個印度人,也是唯一沒有執掌過一國政權的人”。
BBC稱,當代英國人對該國的殖民歷史“感到尷尬”,他們欣賞甘地以非暴力方式影響印度的命運。甘地在英國的雕像不止議會廣場這一座,他赴英留學時的學校倫敦大學附近也有甘地雕像。《環球時報》記者在那里發現,經常有人向甘地像獻花。
但在甘地的故鄉,現在印度人民黨執掌的政府中,對甘地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多。人民黨被認為具有民族主義傾向,部分政客堅持認為印度應進一步推崇印度教,凝聚民心。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有政客稱甘地當年“背叛印度教,過于偏向穆斯林,造成印度分裂”。有媒體稱,這種說法無疑跟甘地的刺殺者——高德西的想法相同,至今,仍有少數極端的印度主義支持者紀念高德西,為他建廟,把他當做民族英雄。不過,也有印度官員公開力挺甘地。新上任的新德里市長曾再三表明,他是甘地的忠實信徒,將遵循其思想塑造干凈高尚的政府。
印度學術界也一直存在“甘地懷疑論”,認為此前夸大甘地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作用。相反,一直信仰并倡導武裝斗爭的印度激進獨立運動家錢德拉·鮑斯在印度獨立運動中的功績被掩蓋太久。一名印度大學教授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經常在演講中稱自己來自鮑斯的國度,而不是甘地的國家。印度不可能只靠絕食和靜坐就能把英國人趕跑?!?/p>
印度的年輕人自幼就被教導甘地是國父,他們認為,甘地的斗爭精神值得學習,但他倡導的某些理念“已經過時”。甘地提倡民眾節衣縮食,清貧度日,回歸田園生活,這種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在斗爭年代固然可貴,但對于現在高度商業化、工業化和高科技的年代,已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印度年輕人如今向往潮流化生活,希望以更“入世”的生活方式建設現代化的印度。
現在旅居美國的甘地孫子說:“我的祖父不希望人們為他塑像,只想讓大家記住他的信條?!薄?/p>
環球時報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