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西輝
中國高鐵以不足10年的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的路程,在國際上,高鐵已成為中國的國家新名片和金字招牌。但另一方面,真正采用“中國標準”的外國高鐵還不多。針對這種狀況,中國高鐵需要多方面改進海外營銷策略。
在國際市場上,低價是中國高鐵的一大亮點和賣點。世行報告顯示,時速350公里和250公里的中國高鐵建設成本分別為1.29億元/公里和0.87億元/公里,而其他國家的高鐵每公里造價大多超過3億元。但是中國的數據更多依賴國內低廉的土地成本、廉價勞動力和規模優勢。如果將項目搬到國外,用地、勞動力、氣候條件和高鐵標準等因素必將影響建設成本。因此,中國高鐵不能一味打價格戰,必須以技術、質量和服務為依托。
在國際競爭中,中國高鐵的真正“殺手锏”應該是整體優勢。一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長的高鐵網,累積了在各種復雜條件下修建和運營高鐵的豐富經驗;二是中國擁有全套成熟的自主版權高鐵技術,相關知識產權超過2000個;三是中國有完整的工業鏈、強大的制造能力和工程施工能力。當然,中國高鐵在核心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數量相對較少,在細節設計上仍顯不足,這是我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但開發成套高鐵項目的整體優勢依然明顯。
中國有自己一套相對完備的高鐵標準,一些技術甚至比歐美標準更先進,但西方標準更加規范細致。中國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自己的標準,并將其推廣到更多國家。在推廣過程中應把握兩個原則:一是以發展中國家為重點。發展中國家大多沒有自己開發的高鐵標準,占領這些市場相對容易。二是積極爭取發達國家高鐵項目。參與發達國家的高鐵項目能直接向西方標準學習,并獲取“經驗準入”資格,土耳其項目就是一次有益嘗試。
面對全球高鐵產業這塊“大蛋糕”,作為“走出去”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高鐵,須摒棄價格戰心理,充分發揮整體優勢,積極完善和確立中國標準,爭取更大的國際話語權。▲
(作者是山東省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