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雜糧,就得拉屎撒尿。親歷的一件事讓我終生難忘。1988年秋,我當時住一樓,一位在樓邊干活的民工敲門要在我家上廁所,我有些猶豫,但看到小伙子因內急漲紅的臉,還是放行了。解決之后小伙子走了,可給馬桶里留下一大團未沖的耙耙。老婆埋怨,我只能說農村人沒有上過沖水的廁所。
過去了近二十年,絕大多數農村家庭還是沒有沖水馬桶。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人似乎習慣了,祖祖輩輩都是這么過來的,但在城市待多的人可就不適應了。之前有媒體報道,一位女大學生幾年沒有回家,問其原因,不是缺路費,也非與家人不和,竟是農村的廁所不習慣。有人拍磚曰矯情,我說或許還就是真實原因。有人說她上大學之前不也是用這樣的廁所嗎,我說人就是這樣,上去容易下來難。試想一下,這個女孩大學畢業后還會回去建設新農村嗎?不僅她不會,一些在城里待久的農民工怕是也不想回去。誠然有多種因素,廁所一定是個原因。
我還聽到過不止一個幾乎相同的案例:農村出身的小伙娶了城里的姑娘,兩人經常為女方不回農村看望公婆吵鬧。問女方原因,也是因為廁所問題。這些年中國發展飛快,城鄉文化的沖突也十分激烈。女方辯解說,你家的廁所又臟又臭,還不安全,讓人怎么回去。男方只有為難地如實告知父母。老人可不這么想,一定是認為媳婦看不起農民,于是給了兒子一句:你媳婦就那么金貴啊,還是怪你太窩囊。孝心重的兒子給父母交不了差,于是一場夫妻大戰便拉開了序幕。不曾想,一個小小的廁所竟關乎到許多家庭的幸福。
即使是純正的農民,誰又不希望過上幸福的日子呢。農民想用上沖水馬桶,也愿意花該花的錢,但是條件不具備。僅有馬桶不夠,還要有上下水。許多地方用上了自來水,但供水并不正常,時斷時續。更大的問題是下水道問題,一家一戶是無法解決排污管道和污水處理的,因而農民也只能繼續使用旱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廁所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標志性意義,要因地制宜做好廁所下水道管網建設和農村污水處理,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標志性意義”,一言中的。
這兩年跑了不少地方,看到一些解決方案。在浙江桐廬的環溪村,采取的是分散處理辦法。根據地理位置,或十來戶組團,或兩三戶一組,采用三格式生物化糞池,經過處理的糞便,已沒了異味,近乎中水標準。化糞池上面種上花草,既綜合利用了水資源,又綠化美化了環境。
在浙江安吉,看到了一種適合于山區的污水處理設備,一套大約兩三萬元,可供兩三戶使用,這種裝置在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比較適用。當然,缺錢的地方也不是就沒有辦法,在河南信陽平橋區郝堂村的學校里,使用的是不用水的衛生廁所。原理是大小便分開,小便入桶,大便進池,大便后埋上一鏟草木灰。為了隔絕蒼蠅,池子周邊用密織的鐵網圍起來。大小便都是很好的農家肥,小學生們用它們澆灌菜地的情景使我難忘。
做到所有這些,就差“最后一公里”,希望該擔責者和能出力者幫助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