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飄


1979年12月某日9點50分,北京海淀區一所著名的小學里,隨著一聲響亮的下課鈴響,3層的教學樓里傳來了此起彼落的開門聲,從教室里涌出一群群小學1~3年級的學生。孩子們或追跑打鬧著在樓道里狂跑,或慢吞吞地向樓梯進發。1分鐘不到,三層樓都被孩子們擠滿了。我是三年級(2)班的學生,從二層的一間教室里隨著同學一起向樓梯口走去,一邊走還一邊和身邊的同學說著話。
當我走到一二層之間的樓梯中間時,前面的同學站住了。還沒等我明白過來,身后的大隊學生朝我擠了過來。樓梯不寬,我隨著人流前后晃動著。突然,身后一個大力推壓過來,我和我周圍的同學不由自主地被擠下了樓梯。后面的力量越來越大,我的身體逐漸不由自己控制。前方有人被擠倒在地,隨著一片哭聲,我被人從后面一下子擠下了最后一節樓梯,身體不受控制地摔倒在樓梯前方的水泥地上。還沒等我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我就覺得胸口越來越重,身體被擠壓得出不來氣,我張大嘴想喊,卻出不了聲。然后,我突然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我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學校醫務室的床上。我的棉褲被脫了下來,正在煤爐上烤著。我恍惚聽見有人說話,卻聽不清楚。我只好睜大眼睛看著站在我面前的老師,想說話卻發不出任何聲音。我看著那個老師的嘴在我面前焦急地開合著。這時,負責給學校看大門的大爺走近了我,他用蓋在我身上的被子裹緊了我。很快我被抬到了一輛三輪車上。躺在車斗里,老師在我身邊隨著車走著,大爺則推著車。冬天的風很冷,我只感覺我的臉很冷,于是往緊縮了縮。三輪車從正在上廣播操的各年級同學面前穿過,我只覺得無比丟人。我,到底怎么了?發生了什么事情?
從醫院回來,我已經恢復了正常,只是臉色鐵青,嘴唇發紫。后來我才知道那一天學校發生了踩踏事故,而我是被壓在最下面的那個倒霉蛋。老師發現我的時候我已經昏迷,小便失禁,呼吸微弱。這件事過去不久之后,我被檢查出了已過性心臟病,醫生懷疑是我在事故中心跳驟停導致的。
這場事故的原因非常簡單,絕對屬于學校的工作失誤。那幢教學樓有三層,但只有一側有樓梯。整幢建筑物只有一個大門,大門由一扇對開的鐵門組成。因為是冬天,所以門里面掛上了棉門簾,從里面看不出大門是否打開。每天上午10點前,都有負責的老師在下課鈴響之前打開大門。因為10點是上操的時間,孩子們會通過此門涌向操場。然而,那一天上午,不知什么原因,大門并未打開,三層樓的所有孩子都在同一時間涌向了大門。前方的學生因為大門未開而站住了,后方從樓上下來的孩子們卻并未停下。所有的老師還都在教室里收拾東西。在沒有成年人的指揮下,所有的孩子一層一層向前涌動,最終發生了踩踏事故。
這個學校應該感謝事故發生的年代,那個時候的家長還沒有維權意識。當天,那個老師在中午放學的時候對我說:“回去不要跟你父母講這件事,你要知道,這么多人都倒下了,只有你一個人被送去了醫院,是你的身體不好,你應該覺得不光彩,就不要告訴你父母了。”我被老師嚇唬著,也沒有任何人護送我回家,自己一個人走了20分鐘才見到媽媽。我什么也沒敢說,但是當母親看到我鐵青的臉色時頓時就急了,她問我,我也不敢說,最終她通過我的同學了解到情況。當媽媽找到學校的時候,學校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下情況,我媽媽非常生氣,但是學校認為這種事情不算什么,又沒有真正受傷留下什么后遺癥(當時我在醫院并沒有查心電圖),所以也就不了了之。而這件事的最后結果就是半年后我轉到了其他的小學。
這件事在當時因為沒有人員傷亡,并未有人報道過,學校也并沒有重視。造成事故原因的老師是誰,最終我也不知道。但是,它卻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創傷。我從那時開始就沒有了同齡人的“好奇心”。對于人多的地方有自然的畏懼心理。每當我置身擁擠的人群中,就會不由自主地溜著墻邊走。稍有異動,我就會趕緊四下張望,怕再次發生踩踏事件。
然而,隨著我年歲的增長,這種心理陰影越來越淡,雖然我依然不喜歡人多的地方,但是我已經可以擠公交車、地鐵了。我會在地鐵換乘時在驟然縮小的過道里等待大多數人過去再走,但是至少我可以面對這樣的場景而不會退縮。可是我卻發現,我身邊的人們,他們享受著他們的“好奇心”,坦然地面對著擁擠的場面,甚至還有不少人在擁擠到來時故意拼命擠,以此娛樂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中國人的“好奇心”是格外強大的。周邊發生了幾個人聚起來的事情,就會引發更多的人前來圍觀。更不要說各種商場打折優惠、超市1元好禮、廣場免費演出……凡是熱鬧,必有看熱鬧之人捧場。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而秩序對于我們來說,貌似是給別人制定的。稍有風吹草動,必有起哄架秧子之人。
2015年元旦發生在上海外灘的踩踏事件,就好像過往所有踩踏事故一樣。雖然這里面有政府對于事故預警系統不完備的問題,也有大型活動分流工作做得不到位等因素,但是,不能否認人的意識在里面起了更大的作用。
中國人之間往往缺乏距離感。大概因為我們的周圍總是充滿了人。上了路,人擠人;進了超市,人擠人;出門旅游人擠人……從人類身體的正常反應來看,每個人與他人接觸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保持一個適當距離,一般來說這個距離應該在半米以上。但是,中國人的距離感在面對所求的時候就可以變為零。我們,用了不少于5年,適應了什么叫作一米線,保持了隱私該有的距離。我們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理性面對“有便宜可占”這件事。
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之后,公安部門發布了很多如何避免踩踏,以及踩踏發生以后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說明,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沒有經歷過踩踏事件的人們不知道的是,踩踏事件往往是瞬間發生的,在你還沒有明白發生了什么之前,你已經身在其中了。所有的那些預防措施,也許根本來不及實施,你已經成為了踩踏事件之中的一員。作為一個曾經踩踏事件的受害者,我也有些建議給大家。
首先,少湊熱鬧,少一點“好奇”之心,多一點豁達的人生態度。
其次,去湊熱鬧沒關系,但是進入場地的時候,比如商場、超市等,你最好先觀察地形,看看都有幾個出口。如果出口只有一個,當時人也很多,那么如果有突發情況,記住待在你當時所在之地不要動,不要隨著人群亂跑,找一個離你最近的可依靠之物等著,等人群差不多走完了再走。
在這里說一下地鐵。北京的地鐵換乘時彎多狹窄,常常會造成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擁堵。如果你發現前方拐彎處有站住的現象,請不要繼續向前,最好等大波人流走過,走在最后面。同理,在影劇院觀眾散場時也是如此。這里可以遵循“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的行車原則。反正有的是座位,多等等不會耽誤你太多時間。等人走得差不多了再退場,即便發生了踩踏事故,你也不會是其中一員。
參加大型廣場集會,盡量不要向中間擠,學學“黃花魚”未必不好,溜邊走最安全。
樓梯、通道往往都是最容易出現突然擁擠現象的特殊地方。一定要記住,在這種地方盡量靠近有扶手或者有墻壁的地方。如果有孩子,一定要將孩子護在身前。走的時候盡量小心,如果身后有人突然向你擠過來,你在大聲提醒的同時,盡量快速將身體靠向墻壁或扶手。
其實,我所提醒的這些方法,說來說去,就一句:適當與他人保持距離,才是真正避免踩踏事件發生的關鍵。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