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出版業獲得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與此同時,奮戰在一線的圖書編輯們,內心也不斷被新出現的困局沖擊著。筆者結合自身實際,試圖對當前圖書編輯面臨的三大困局作簡單剖析。
困局一:圖書質量不容樂觀
當前種種跡象顯示,出版物質量仍不容樂觀。筆者以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沒有嚴格執行出版流程中的“三審三校”,有時甚至流于形式。在圖書出版流程中,按規定必須執行三級審讀制度,但有些出版社復審和終審往往是蜻蜓點水;對于復審、終審中發現的問題,責任編輯也只是作一下簡單的處理,而不是帶著復審、終審發現的問題通讀全稿,致使潛在的問題未能得到糾正,從而埋下圖書質量的隱患。有的出版單位沒有校對部門和專職校對人員,由文字編輯完成書稿的編輯加工和校對工作,而沒有按規定進行多人交叉編校;但往往由于校對人手不夠,要么是校對人員一目數行地完成任務,要么是將編校工作轉交給作者或社外編校人員去做,其編校的圖書質量難免大打折扣。
2.編校人員的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編校的書稿做不到“專業對口”。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信息日新月異的今天,編校人員的專業技術和知識儲備相對滯后、陳舊,而且除個別專業外,也不可能所有人員只編校本專業大類的書稿;而且即便編校本專業的書稿,也不能保證都是自己的專業水平能夠駕馭的。此外,由于新編輯的成長還需要一個學習和積累的過程,由他們擔任主要編校任務的書稿,如果沒有老編輯的嚴格把關和傳幫帶,也很難達到圖書質量要求。
3.管理上重效益輕質量。出版單位在管理模式上常常更注重對編校人員進行“績效考核”,而缺乏進行質量考核的有效方式,因而必然形成只注重出版數量而輕視出版質量的整體趨向。為了完成逐年提高的業績目標、實現較好的績效收入,編輯人員的出書數量不斷創出新高。有限時間內的“高產”必然出現各種質量上的疏漏。
困局二:編校技術提高緩慢
1.繼續教育不能有效發揮作用
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8年出臺了《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要求“在出版單位擔任責任編輯的人員必須在到崗前取得中級以上出版專業職業資格,并辦理注冊手續,領取責任編輯證書,并保證每年72學時的繼續教育學習。”這項“叫好”的規定實施起來卻不很“叫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編輯人員不僅要做好書稿的編輯加工,還要做好上游的市場調研、選題策劃、組稿催稿以及下游的銷售跟蹤、計付稿酬、重印再版等工作,大量的編內編外工作使得他們很難保證72學時的繼續教育學習時間。二是作為出版單位,保證圖書按時順利出版是對編輯人員的硬性要求,如果培訓和工作在時間上發生沖突,肯定是前者退居次位;就繼續教育培訓來說,單個學員的資料費加上交通、食宿費,對參訓者所在單位來講也許不算高,但如果每位編校人員每年都參加一次,就不是個小數字。這些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構成了不低的繼續教育成本,成為影響出版單位組織、參與繼續教育活動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三是實質性提高技術水平很難即時見效。有些培訓機構,設計的培訓學習時間較短,內容安排得過于集中,導致老師授課時,為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講課任務,在講課中刪枝除葉、講述過快、解說不深,影響了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對于目前開辦的遠程教育,由于課程設置不能有效解決廣大編校人員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惑,再加上沒有配套的監督、激勵政策的約束與支持,致使編校人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2.缺乏強烈的進取心和責任心
關于上進心和責任感,任何行業、任何崗位的員工之間都存在差別。所以,對于編校人員來說,他們的上進心和責任感在現實中也表現出極大的差異,這與員工的資格新老和年齡大小無關,主要與管理制度、政策引導以及自身素質相關。不言而喻,員工的進取心和責任心對任何單位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版社必須形成一種積極進取、認真負責做好本職工作的環境氛圍。這種氛圍的設計、創造乃至最終的形成,僅靠員工個人的自覺自愿是不夠的,除了需要上級領導部門的政策支持與監督機制作保障以外,關鍵是出版社還必須有一系列配套的、閉合的、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運行機制和激勵政策,要不斷地激勵、造就出積極進取的“領軍人物”,這樣,才能在“領頭羊”的引領下,形成馬太效應。
困局三:數量與質量輕重倒置
來自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來圖書的出版數量和品種都在不斷增加。從以下幾方面也能直觀地感受到:各出版單位每年申報的選題數量、種類逐年增多,作者隊伍在不斷壯大,編校人員的任務量逐年增加,出版單位的倉庫庫位愈加緊缺;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同類書、同名書越來越多,新書的種類逐年增加但首印數卻逐漸減少,單品種、大銷量的圖書越來越少,受讀者喜愛的圖書所占比重始終偏低。然而,出版單位為了在出版物銷售市場上占據較好份額,保障穩步發展,不得不極力追求出版規模,執意向數量、品種要效益,這就直接導致選題論證不規范,等稿上門的選題與編輯組織策劃選題的占比越來越高,出版物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現象嚴重;有些出版單位在選題策劃方面過分依賴民營工作室,喪失了自己的主控權,淡漠了作為國家意識形態主力軍的職責;有些編輯人員,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盲目增加自己的編輯數量,無法做到“精耕細作”;有的編輯人員,為了完成出版任務不得不為趕進度擅自減少編校次數,不嚴格遵守出版流程,使得正常的出版周期被嚴重擠壓。這些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的出版現狀,導致市場上精品暢銷圖書較少,倉庫里平庸滯銷圖書較多。這種重數量、輕質量,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運作理念,在出版行業應該不是個別現象。
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施行書號實名申領制度之前的較長一段時期內,對責任編輯每年的書號配置是有一定數量限制的。當然,這項制度已不適應目前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圖書市場的繁榮,影響出版行業的穩步發展,但由于出版單位需要在有限的書號數量上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占據理想的市場份額,這項制度客觀上也促使出版單位對申報的選題進行反復調研、嚴格論證、再三權衡,同時也為責任編輯“精雕細琢”、認真編輯加工每部書稿提供了時間保障,強化了責任編輯的精品意識。因此,如何平衡圖書出版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如何在出版單位內部打造“質量就是生命線”的環境氛圍,無論是對讀者、對出版市場,還是對出版單位、編輯人員而言,都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值得大家去深思;同時,無論是對政府管理部門,還是對出版單位、出版界的每位員工,都是一份任重而道遠的責任,需要大家勇于擔當,并且腳踏實地地去努力。
綜上,出版業在出版物質量保障、編校人員技能提高、出版物數量與質量的權衡等方面確實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考驗著編輯人員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已成為編輯人員無法回避、朝日面對的困局。要想突破當前困局,僅靠某個出版單位、某些領軍人物和編輯人員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國家層面的政策優化、制度支持,省局層面的強化管理、從嚴監督,以及出版單位的認真貫徹、落實到位。
(權怡,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社長總編辦主任、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