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王兆偉發自山東臨沂
小于村四任支書的發展接力
文_本刊記者王兆偉發自山東臨沂
村里人都說,四任村支書功不可沒,尤其在厘清發展道路上的權責關系時,有曲折、有坦途,更有勾勒出小于村改革發展的大小故事。
當廉政瞭望記者來到祊河岸邊的時候,劉振遠正輕搖的蒲扇。他身后的馬路上,呼嘯而過的私家車,揚起一襲沙塵,仿佛藉由未來散逸的粒子,肆無忌憚地撲向他佝僂的脊背。他揚起那只粗糙的右手,抹一把臉上的汗珠,打起了盹兒。
這是位于山東臨沂蘭山區的小于村,87戶,304口人,坐落祊河沖擊平原上。從最初靠水卻只能吃鹽堿水的貧困村,三十年后成長為市場做到中東、北非的板材加工基地,村里人都說,四任村支書功不可沒,尤其在厘清發展道路上的權責關系時,有曲折、有坦途,更有勾勒出小于村改革發展的大小故事。而劉振遠就是這里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任村支書。
1979年元旦之后不久,擔任小于村黨支部書記不滿一年的劉振遠接到鄉里通知,要求第二年開春前完成包產到戶的工作,這比中央要求全國全面展開包產到戶的工作,整整晚了一年。
遲到的好消息仍然令小于村的村民們無比激動,心想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饅頭的日子很快就可以實現了。然而,村支部卻犯了難。
“這事兒聽說過,但是誰都沒干過。鄉里也沒有具體的指導文件。”劉振遠的困惑和疑慮是當時蔓延在村干部中間的普遍情緒,村干部更為困惑的不是“怎么干”,而是“該怎么干”。
臨沂大學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教研部主任孫海英認為,產生這種疑慮和困惑的根本原因是當時老百姓內心深處缺乏對政策一貫性和穩定性的信心;直接原因是“文革”時期村干部職權劃分混亂,導致他們短期內無法厘清權責并合理地運用。
有人回憶:“那時候村支部也剛剛恢復正常不到兩年,村干部幾個人意見并未完全統一。”劉振遠就是帶領這樣的村干部隊伍風風火火地開始了分地到戶的準備工作。“大著膽子、甩開膀子”是劉振遠的口頭禪。
“別的村都坐等上面文件規定,我們村是第一個分地的。”村民每每對此津津樂道。
“主要是以前的經驗。”劉振遠所指的經驗包括兩部分,首先是他在1960年代曾經長期擔任小于村生產隊隊長,其次是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實行的徹底平分土地的制度。
作為“文革”前已經工作的“老人”,劉振遠為小于村的發展找到了方向。劉振遠給村干部制定了一條心照不宣的規定:“凡事大家商量著來。”然而,“這事兒,難得很。”
權力下放伊始的農村,村干部普遍兩眼一抹黑。解放區時代和建國初期盛行于農村的各種自治組織的運行模式,逐漸走入了劉振遠的腦海。
與此同時,發軔于廣西的一個新詞匯,“村委會”逐漸傳播開來。
“當時大家都以為村委會是不是類似革委會,又要搞運動。后來看文件才知道當時的村委會主要是搞治安的。”劉振遠總結道,“其實,事兒還是一樣辦。”
解決了吃飯問題,也縷清了村干部的權責關系。接下來,解決“瞎”的問題便迫在眉睫。
“最初的通電計劃并不包括我們村。”為了爭取架設通電線路,劉振遠騎著自行車,常常一星期數次往返于縣供電局、鄉政府、供電所之間。
劉振遠的不懈努力終于迎來了回報,上級領導批示“原則同意,經費自籌。”
為了籌措經費,劉振遠“向上跑步要錢,向下發動集資捐款”;而后,帶著村里的壯勞力推著地排車拉回了電線桿;請來技術人員測量并確定桿位;發動村民五戶為一組負責挖掘一個桿坑……
親歷了當時“架電”行動的老黨員劉振才提及此事頗為動容:“老書記跑斷了腿,說破了嘴,我們村才和那些大村莊同在第一批告別‘入夜瞎’的日子。”
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以后,劉振遠卸任擔任了14年之久的村支書職務,劉明前當選新一任村支書。
劉明前始終認為自己與前任相比,“大有不同”,他一直強調:“老書記是鄉里任命的,我是正兒八經選上來的。”
當時的選舉,并沒有現成案例可以模仿。據劉明前回憶,在當時的全村黨員大會上,劉振遠說明了隱退之意,并提名劉明前擔任新的黨支部書記。與會黨員大多數都贊成,但有兩個人堅決反對。為了統一意見,劉明前決定來一場徹底公開的選舉,“好叫他們心服口服。”
已經退休多年的馬青山當年擔任新橋鎮黨政辦副主任,他曾親歷了那次選舉。時隔多年,馬青山依然認為,“那次選舉,可能是改革開放以來,臨沂第一次讓村干部候選人,那么直接、那么毫無保留地展現在村支部和黨員面前。”
小于村當年的選舉實況,的確印證了馬青山的說法。
正式選舉那天,小于村的黨員們晚飯后聚到村委會。他們以為按照以往經驗,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選舉工作。但是誰也沒有料到那次選舉,居然一直持續到半夜11點半才結束。
“剛一開會,就有人向我發難,‘劉明前,你說你憑什么能當書記?’”劉明前回憶道,當時原打算投票就結束的選舉,正是因為這一狀況而徹底變了樣。“兩個候選人了!”
于是在接下來的4個小時里,小于村的11個黨員先后發言談了自己的看法,兩個候選人分別兩次闡述他們各自的理念。經過兩輪投票和現場公開唱票,劉明前最后以8∶3的得票比例,成功當選。
費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崔宗興則認為,這項制度的發揚,最終可以讓老百姓自己選舉自己的領路人。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劉明前當選村支書以后需要直面的最大的村民愿望。“永不再當‘泥腿子’”是劉明前對村民的莊嚴承諾。
與十年前架設電路類似,小于村的“小”使其再一次落到了公路規劃之外。“修一條支線,哪怕輔線也好啊。”劉明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頗為無奈。為此,劉明前往返于縣鄉眾多部門之間。
禁不住劉明前的反復請求,時任副鄉長為他指了一條路,去找小于村兩側的大村莊協商修改部分線路。“公路最初選線是直連兩側大村。”
劉明前找到兩個大村的村支書,軟磨硬泡之下,他們同意將兩村中間的直線變成扁U“型,新線路將從小于村北側“擦肩而過”。
雖是“擦肩而過”,這條公路卻將小于村與臨沂市區,與現代社會連接起來,為小于村未來的發展裝上了輪子。
“車輪子行駛在公路上,就像雙腳踏在土地上,感覺特別踏實,工作特別有勁頭。”小于村的村民對最早的那條公路感念頗深。
2001年初,小于村村支書的接力棒交到了劉明星的手上,一當就是近十年。
廉政瞭望記者見到劉明星的時候,他正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處理公司事務。卸任村支書以后,劉明星重操老本行,開起了一家貿易公司。現在的劉明星顯然是一個精明的生意人。
回憶起2001年初競選村支書,劉明星頗為感慨,“那時候,村民不再覺得你只要老實本分就能當好書記。黨員們也是這么想的。”
經過多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劉明星所面臨的競選形勢,以及他當選以后將要擔負的職責,都比前人艱巨得多。
“選書記,已經不僅僅是對黨員和黨代會負責,還要經過全村的同意。”劉明星將自己的當選稱之為“樸素的全民選舉的第一次實踐”。
劉明星對當時的做法也有疑慮。“黨支部書記的競選當然是在黨內進行,這是毫無疑問的。”搞成全民選舉,會不會違反組織規定成為劉明星的隱憂。
“后來還是鎮領導給吃了定心丸。”劉明星所說的是時任新橋鎮鎮長的田園。
田園認為,發展是第一要務,老百姓需要的是能當領頭羊的書記,不是庸官。
全民選舉之所以能夠在小于村推行開來,劉明星認為全賴于小于村的“小”。用劉明星自己的話說,就是“選舉成本比較低。”
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張宏村村“兩委”換屆選舉現場。
然而,劉明星當選伊始,卻有個困擾:“周圍的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一般,小于村壓力大啊;兩位老書記,一個給村通里了電,一個給村里修了路。那么我應該做點什么呢?”
劉明星說自己那段時間為這些事絞盡了腦汁,終于,他還是把心思集中在了鄉鎮企業的發展上。
“當時臨沂物流產業漸成規模,零零星星出現了板材加工產業。”劉明星精準地意識到了板材加工的巨大潛力。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里,他帶領村干部和村里跑物流的年輕人,考察本市和外地的板材加工廠和銷售市場,引進技術設備,招徠資金,劃出土地建設廠區......小于村第一家板材工廠快速矗立在祊河岸邊。短短一年之后,超過十家板材工廠拔地而起。
“有私人的,村辦的,外面投資的。”劉明星對那些板材工廠如數家珍,“從原木旋切,木板壓合,到家具制造,幾乎囊括了板材生產加工全流程。”
劉明星充分發揮其精于商道的特質。短短幾年下來,小于村的板材市場已經做到了中東和北非。
2010年年底,劉明星拒絕了村民的挽留,辭去村支書和村主任職務,接任的是剛從外地回來的劉德聚。
“德聚是我們村第一個大學生,以前一直在外地工作。明星書記準備辭職的時候,德聚剛回臨沂工作不久。”在小于村村委會,村主任劉明燕這樣介紹當時的情況,“大家對誰當新書記,分歧很大。不知是誰靈光一現,說不如換換小于村幾十年來的老風氣,選一個有長期外地生活工作經歷的人來當新書記,可以帶來一些全新風氣。于是大家不約而同的想到了德聚。”
“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材’。”田園認為村支書是村里的主心骨、領頭羊,為德才兼備者居之。事實上,劉德聚幾年來的作為,也確實稱得上有德有才。
劉德聚當選村支書以來,力推基層黨組織扎根鄉鎮企業。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小于村德勝板材公司總經理劉德盛是第一個入黨的私營企業主。
“當時覺得入黨是多此一舉。”劉德盛談及當初不免面露尷尬,“思想認識上真沒達到那個高度。”
為了促進私營企業主盡快從思想上入黨,劉德聚總是精心地利用他們的空閑時間,將他們召集到村委會,請來臨沂市委黨校和臨沂大學的老師向他們講解。
這樣的授課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不但私營企業主們的思想認識提高了,他們竟然從課堂上學到了指導生意做大做強的知識。“學習了關于黨的知識,間接學會了怎么強有力地領導企業、怎么建設企業文化。以前最大的困擾紛紛迎刃而解。”劉德盛因此強烈要求入黨,并最終如愿。
以此為經驗,劉德聚逐漸摸索出適合小于村村情的黨員干部進企業的活動。
“這些活動常規化、規范化以后,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部分人群被源源不斷的吸引到黨組織之中。”劉明燕總結道,“目前看起來,德聚這個書記,我們選得太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