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莉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社會是學生重要的活動場所。而如何認識、接觸、親近、了解社會,考察是一種最基本的方法。社會考察,即是對特定的社會現象進行比較深入的觀察與研究,了解發生、發展的各種原因和相關聯系,并提出解決社會問題對策的活動。它是學生對社會的生活積累,是獲得對社會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認知、理解、體驗和感悟的學習活動。
一、加強社會考察的指導非常必要
大凡指導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凡是可以外出開展活動
了,學生總是特別興奮。對于孩子們來說,學校外的世界,充滿了各種神奇、美妙與想象;走進社會,便意味著會有更多的發現,也會有更多的收獲。然而,每一次踏出校園,是不是真的如預期那樣,有讓人驚喜或滿意的收獲呢?我們常常看到,學校的傳統活動春、秋游,大家興致勃勃地出發,可回來后問一問收獲,除了玩過哪些地方,其他的往往說不出什么。誠然,有的老師會說:春、秋游,本來就是游玩的,為什么要開展得那么講究、那么累呢?是啊,游玩自然要講一個痛快、舒服,但是,如果能在游玩的時候,有計劃地加進一些更多有意思、有意義的探究活動,對于學生的體驗、成長來說,不是更加豐富、更有促進作用嗎?而不一樣的、有挑戰性的活動,對于學生來說,一定更加難忘且具有深遠的影響。
某校在組織學生到植物園參觀時,分不同的年段安排了不同的考察任務:中年級利用游植物園的機會,進行植物種類的調查,并制作介紹植物種類的手抄報、小冊子等;高年級進行植物及活動場景攝影,舉辦植物園活動的攝影展。其間,還安排一部分高年級的同學帶領低年段同學參觀植物園,體驗為他人服務的過程。
這樣有安排、有調控的參觀,有效地避免了活動的隨意性,讓學生參與活動的目的性增強,也培養了學生活動的自主能力。
既然學生熱衷于社會實踐,而社會確實也是學生鍛煉能力的重要場所,那么,身為指導老師,我們何不利用好每一個社會資源,讓學生在親身考察的過程中,獲得對社會的認識,發展對社會的責任感呢?
二、加強社會考察指導的基本方法
1.明確社會考察的基本步驟
社會考察,絕不僅僅是外出走一走、看一看。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要想收獲社會考察的效益,首先必須對社會考察有哪些基本的步驟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當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老師可以選擇是跟隨活動的進程逐步地滲透,還是于活動前就讓學生整體的感知。
社會考察的基本步驟包括:第一,提出考察的主題,確定考察的對象;第二,明確考察的目的,制訂考察的計劃;第三,與相關部門提前取得聯系,確定考察的具體時間和內容;第四,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如要用的材料、工具等;第五,到考察現場開展實際的考察活動,注意資料的積累;第六,整理資料,形成報告,交流與總結等。
以上就是社會考察的一般步驟。針對不同的考察內容和現實情況,也可以進行一定的調整。但不論如何,考察前要做準備,考察中要做記錄,考察后要做分析,是必須的。
2.落實社會考察的有效指導
考察前,老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計劃。首先,要有考察的主題或對象。既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前提,也要引導學生權衡是否可行。其次,要有考察的具體目標和內容。老師可啟發學生:為什么要進行這次考察?考察時可以做些什么?有時,為了讓計劃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還可對對象做一些相關了解。如:某校組織學生到消防中隊實地考察,為了盡量不影響消防官兵的正常工作,就提前了解了他們每天工作和休息的情況,制訂計劃時納入考慮的范疇,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再次,要有相應的考察保障措施。譬如,實際考察中要用到哪些方法;學生的分工是否合理;要用的材料、工具是否準備妥當;安全上有沒有保障等,都要進行預案。總之,考察前考慮、準備得充分一些,考察的效果就會深層一些。
在考察中,老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記錄。資料是考察的第一手素材。在實際考察的情境中,老師要指導學生在有限的機會、時間內,獲得盡量多的資料,為后續的分析服務。如:某校組織學生考察一家包子店,原本是計劃采訪到店里買包子、吃包子的顧客,但是采訪那天,到店里的顧客量很少,學生一時有些泄氣。這時,老師引導學生:店外陸陸續續有人經過,為什么不去采訪一下他們?如果采訪他們,又可以問哪些問題呢?在老師的激勵下,同學們想到:可以問他們有沒有到這家店買過包子?評價如何?進而還是可以考察出這家包子店的實際銷量情況及日后的發展問題等。老師適當的點撥,會讓學生成為一個機智的觀察者,同時,也成為智慧的考察者。
考察后,老師要指導學生做好分析。考察總是有目的的。考察后,如果老師能積極地利用好學生考察過程中積累的資源,那便能實現考察活動的優化,也能真正讓學生在考察活動中有所思、有所得。老師可以組織同學們匯報考察活動的成果,也可組織學生匯報考察活動中的種種曲折;老師自己也可積累相關資源,一張學生焦頭爛額的照片,一份路人對學生的評價,也許微不足道,但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珍貴的紀念。在考察活動結束后,做好資料與數據的整理、分析工作,既是對整個考察活動的總結,更是對學生考察能力的又一次促進。最后,還可鼓勵學生對整個考察活動的參與情況進行反思,再輔以自評、他評、師評等,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更多維度的鍛煉。
綜上所述,社會考察是一種綜合性體驗學習,充分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學生在活動中,既是考察者,也是參與者。通過社會考察,學生更直接地接觸自然和社會,獲得生動的、真實的感知以及具體的、有效的信息,從而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定位,體會自己與社會、他人的關系,形成關注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發展服務社會的能力。而這些都基于教師對社會考察的有效指導。由此,就讓我們一起重視社會考察,并切實加強社會考察的指導,讓學生既享受社會考察的樂趣,也提升社會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郭元祥,伍香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