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賢
摘 要:新的教學觀念要求教師樹立主體意識,發揮教師的創造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有特色的、個性的、可持續的發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發展,使學生探究新知,不斷進取,充滿自信心和成就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做學習的主人,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才能促進數學成績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情境;自主探索;合作實踐
新教材為師生的發展提供了平臺,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結果,而是把教材作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師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師生共同面對的不僅是知識和教材,而是更為廣泛的現實生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情境,把“學”的權利交給學生
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觀點、
想法講出來,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懷、尊重、理解和信任帶給學生,積極營造一種融洽、民主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給學生注入尋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如在教學“千克、克的認識”時,我出了這樣一組題目:500+500=1,1-500=500,1000+1000=2…這組等式能否成立?此時學生都睜大了眼睛,于是我告訴學生,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你就可以想辦法使這些等式成立了。簡單的一組題目,創設了學習的情境,撥動了學生學習的心弦,頓時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渴望學會這些知識。又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同學們,一般的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紅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這時老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引導他們進入新課。同時,教師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二、自主探究,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
給學生提出觀察、操作、自學、嘗試、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相關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學會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反思、交流等。在探索中運用,在運用中探索,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如我在教“可能性”的認識時,玩了一個游戲——“投球游戲”,通過投擲球猜猜每個小組投中的次數,讓學生對投中的次數出現的可能性大小做出預測,
進而讓學生通過實驗來證明,發現與預測的結果有較大的差距,對
自己預測的結果產生懷疑從而認真分析,對數據進行觀察分析,從而提出有關的問題。又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提出疑問:能被9、11整除的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特征呢?在教學凸多邊形的內角和以后,提出疑問:凹多邊形的內角和是不是也這樣求呢?讓學生感覺其中奧秘無窮。注重了探究的發散性,也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使學生勤于探索、勤于學習。
三、實踐作用,把“做”的過程留給學生
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習知識的真正意義就在于運用它來解決問題,體現出應用的價值,學生參與知識的過程并不等于完全掌握知識,更不等于會運用知識于實踐中,還需要通過練習、實踐來鞏固知識。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教學重點,設計出既有利于幫助教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也正是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維所必需的過程。這樣,學生在經歷簡單統計的過程中,既培養了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又鞏固了知識,發展了思維。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不斷引起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學生在不斷克服思維障礙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他們對知識問題的積極思考與探索。實踐證明,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努力變革教學方式,使學生盡快形成探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知識的價值,增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知識的信心,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陳奕來.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淺談班主任正確的學生觀[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