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冬梅
摘 要:讓小學生在作文習作中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生活感悟,而且還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立足日常的作文教學實踐,從小學生獨特的學習和生活感受出發來不斷增強學生的真切體驗,進而使小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關鍵詞:課外活動;寫作靈感;真情實感
筆者認為,小學生在寫作文時,無論是寫記敘文還是寫應用文類的文章,抑或是寫景文章等等,都離不開真情實感,有了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打動讀者。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作文教學必須使學生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那么如何讓小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呢?以下談談本人的教學經驗。
一、觀察生活細微處,以此來觸動學生的心靈
1.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活動
由于小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容易產生好奇心,小學生的寫作素材也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所以,在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經常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來體驗生活,以此引導和幫助學生豐富作文素材。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的前一天,我布置學生給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洗一次腳,注意觀察自己給父親或母親洗腳時他(她)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自己有什么感受。教學完《第一次抱母親》后,我馬上布置學生寫《第一次給母親(父親)洗腳》的小練筆。學生有了給父親或母親洗腳的真實體驗,寫起來既有話可說,又有真情實感。
2.增強社會生活體驗感,充實寫作內容
為了使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平時我經常帶領學生參加一些生活體驗式活動。比如開展“為媽媽洗碗”“給爸爸媽媽洗腳”等生活體驗性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并享受自己為爸爸媽媽做一些事情的快樂。在學生寫《我們的學校》時,我領著學生走出課堂,引導學生觀察整個學校的全景,比如觀察學校的教學樓、實驗室、教室、食堂等等。通過學生的認真觀察,來加強學生對學校建筑物的認識,從中挖掘出學校建筑物的特征,之后,讓學生在寫文章時能夠組織好語言,將文章內容的邏輯性表達清晰。我發現,筆者在教學中這樣做,學生在寫作文時,不會出現下筆難的問題,而且每個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有著深刻的情感,就好比向一個老朋友傾訴一件事情的始末
一樣。
二、從生活認知中獲取寫作靈感
生活中處處見真情,生活也是增強學生感悟的主要來源,在
日常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體味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從中獲取寫作的靈感。教師在學生寫作文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增強生活體驗,對生活中的人和事多一分思考,要善于將生活感受真實地寫出來。這樣時間久了,學生就能夠逐漸提高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學生就會用自身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比如在學習《母親的恩情》一文時,為了激發學生內心情感,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訴說母愛的情感故事片段,讓學生通過畫面中的一個個感人的場景,來回憶自己的媽媽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動人的畫面,此時學生有許多話要說,在學生要訴說自己情感的時候,我讓學生寫一段話,題目以《媽媽的愛》來展開。我發現通過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引導,學生筆下所流露的感情更加
細膩。
三、感悟生活,于作文中抒發真情實感
生活是挖掘寫作素材的靈魂。作文素材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是學生對生活的進一步認識,進而從中提煉出更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學生在寫作文時,不僅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而且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所以,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并能夠從多個方面來看待生活,深刻體味生活中的美與丑、是與非。對于不同的事情,要有自己的見解,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比如,有的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小燕子用嘴啄泥的場景,小燕子每次只能啄一滴泥,每天重復著啄泥的動作,在屋檐下飛來飛去,不久,發現小燕子在房檐下搭建了自己的愛巢,在小燕子苦心經營自己的家之后,燕媽媽開始有了自己的孩子,為了喂養孩子,不讓自己的孩子挨餓,燕媽媽每天要飛出去好幾次給孩子們尋找食物,接著,學生被燕媽媽勇于吃苦的精神所感染了,為此感受到了生存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文章的收尾部分,學生呼吁大家要熱愛生活,要在生活中做個能夠勇于克服困難的人。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善于觀察生活的細節,并增加生活的感悟,使文章的情感更加豐富,耐人尋味。
總之,讓小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離不開教師的努力,教師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引導學生參加生活實踐,并從生活感悟中來積累寫作的素材。學生的學習眼界開闊了,在學習和生活中經歷的人和事情多了,自然而然生活體驗感就強了,這樣對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對生活的感悟都很有利,讓學生用心將自己看到的、真實感悟到的都訴諸筆端,這樣的作文內容情真意切,而且更能夠調動讀者的情感。
參考文獻:
[1]侯永良.怎樣讓小學生的作文寫出真情實感[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4(20).
[2]奚建寧.讓你的作文情真意切:如何指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