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才能激起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教師要努力在生活中捕捉數學資源,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關鍵詞:探究欲望;數學內涵;生活場景
一、捕捉生活信息,誘發學生探究欲望
為了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可在一些課的開頭創設生活情境,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使學生能迅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教學“統計”時可以讓班級學生說說自己喜愛吃的水果是什么,讓學生對自己愛吃的水果進行合理統計,這樣既可以學到數學統計的知識,同時又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地調配各種營養,以保證身體健康。又如在教學“折扣”一課時,我們以學生喜愛玩的玩具為例:玩具店的玩具打折了,你說買哪種賽車最合算?并出示以下模擬廣告:
賽車1(原價12.80元,現價10.24元)
賽車2(原價10.60元,現價9.5元)
賽車3(原價18.50元,現價12.90元)
問:現在買哪一種最合算?
從數字的變化中,學生感到有些困惑,這時教師引導他們先算算再討論交流。部分學生認為賽車3下調了5.60元,下降錢數最大,所以選擇賽車3。還有部分學生提出不同意見。賽車3的原來價格最高,下降后的價格還是最高。學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結果,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算一算每一種賽車下降了百分之幾,學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時,再來教學“折扣”,學生易于掌握。
通過這些生活情境的設計,不僅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中去,而且使學生感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
二、采集“生活實例”,感悟數學內涵
數學是生活實際的抽象與概括,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生在頭腦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和概念的本質屬性。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采擷“生活實例”。通過觀察、比較、描述等方式幫助學生感悟、領會所學知識的內涵。
三、感悟生活,體驗數學的實用性
學生的學習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同時又是具有挑戰性的。學生的學習是生活價值的體現。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善于處理好教材,聯系生活實際,把社會生活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學習的大課堂。收集一些生活習題,讓學生解答,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如在教學沒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時,為什么規定先乘除后加減,而不是先加減后乘除?老師可以根據生活經歷,如到商店買5個面包,每個0.5元,買1本筆記本3元,共買2個,一共用了多少錢?接著問如何列式,怎樣計算,使學生明白,先乘除后加減的規定是符合實際的。
通過收集一些“生活習題”,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應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身邊問題。這樣,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四、聯系生活場景,讓數學回歸生活
數學教學要堅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實踐第一”,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走出課本的“圍城”,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教師要積極設計應用數學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現象,去理解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如在教學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購物問題”,小黃去春游準備了20元錢,商店里每只面包1元,可樂每罐2元,蘋果每千克4元。你能幫她算一下,小黃可以買些什么?可以買多少?結果學生設計出了好幾種不同的方案并進行比較。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體現自我價值。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理財意識,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活動組織能力。學生的積極性自然很高,課上人人都是設計者,人人都是成功者,人人都是生活的主人。
五、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任務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徑。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有設置情境法、談話法、實驗演示法、動手操作法等,每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適用范圍。一堂課不可能只采用一種教學方法,往往是以一種教學方法為主和多種方法配合運用,從而形成整體優化,發揮整體功效。因此,我們要分清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做到多種教法有機結合,適時,適度,恰到好處,這樣才能花費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啟發式講解法。對于數學概念、法則及規律性內容的學習,可采用講解討論法并輔之練習法。對于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可采用直接演示法或實驗操作法,讓學
生在數數、量量、擺擺、畫畫、拼拼、剪剪中積累表象,逐步形成對幾何特征和計算公式的理解。
在教學實際中要注意協調好知識與努力之間的關系,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發揮教師的教學作用,使學生在能力發展的同時掌握相關的核心知識。注意“知識準備”的重要性,應對合作過程的不確定性,做到有備無患,正確處理合作與競爭的關系,讓學生在互相學習、互相競爭中分享成功的進步,發展協作的技巧,激活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