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可見,開發數學課程資源是保證數學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
關鍵詞:課程資源;教材資源;教學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該“因地制宜,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如何有效地開發數學教學中的各種資源,現結合自己教學實際以及教研活動中所見所聞談以下幾方面的認識:
一、創造性地開發教材資源,演繹別樣的課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展和重組,盡可能地提供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材料,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真正有效地進行學習。”
教完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劉老師設計“探索圓柱和圓錐體積的關系”一課,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創設了與探索內容息息相關,又充滿趣味的柱兄弟相親記。(1)初次相親,媒婆介紹錐姑娘體積和你相等,高度也跟你相同,柱兄弟興高采烈前往,結果敗興而歸,大呼上當。請同學們猜這是為什么?先讓學生用手比劃錐姑娘(全班爆笑),而后再畫出錐姑娘(胖乎乎的)。(2)再次相親,媒婆介紹錐姑娘體積和你相等,柱兄弟嚇暈,媒婆趕緊說這回底面積和你相等,結果柱兄弟滿意而歸。同樣也是讓學生用手比劃(啊,全班驚嘆)并畫出第二個錐姑娘(名模般的身高)。通過創造性地設計,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對等積等高、等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
二、用心尋找課程資源,演繹精彩的課堂
在我們的身邊并不缺少數學課程資源,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其實單說在校園里數學課程資源就已經像夏夜里的滿天繁星,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如用指甲面、粉筆盒面、學習園地等幫助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表象;用學生座位認識用“數對”表示位置;只要我們用心尋找,巧妙利用,它們就會搖身一變,成為現成的數學課程資源。
三、善于捕捉生成性資源,演繹靈動的課堂
1.捕捉教學過程中的優點資源
在教學“圓柱體積”時,當學生分小組完成實驗、比較、討論后,絕大多數小組按照我所預料的情況做了匯報,得出了“圓柱體積=底面積×高”的結論,但平時素有“機靈鬼”之稱的小×卻因不同于其他小組的對學具的擺放方法,而有了不同的意見,他將最大的一個面作為底面,以圓柱體的底面半徑為高,但苦于找不到相應的結論。面對這一意料之外的情況,我首先肯定了這種擺法是正確的,進而鼓勵各小組都進行研究。結論是:若以最大的一個面作為底面,則所拼成的近似長方體底面積是圓柱側面積的一半,高是圓柱體的底面半徑。圓柱的體積=側面積的一半×高,經過整理仍可得出與前面相同的結論。受到剛才的啟發班上的“小不點”小×提出了新的問題:若以所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最小的面為底面,以圓柱體底面周長的一半為高的方式擺放,結論是否會相同呢?這又是預料之外的情況。雖然知道課上時間已經不多,但是我更深知這一閃光點的價值。通過引導、討論,發現了所拼成的近似長方體與原圓柱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同樣得出了與前面相同的結論。課堂上面對每一個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師要運用我們的聰明才智,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讓“不速之客”精彩幻化成我們課堂中的“坐上嘉賓”,演繹靈動的課堂。
2.活用教學過程中的錯點資源
“正確,有可能是一種模仿;錯誤,卻大凡是一種經歷。”學生錯誤是一種真實的、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作為教師有時應善于恰當設置一些陷阱,甚至誘導學生“犯錯”,使其“上當”,讓他們落入“陷阱”,卻還陶醉在“成功”的喜
悅中。
四、激活數學文化資源,打造深厚的課堂
“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數學本身,應將數學教育置于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中,滲透數學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
“圓的認識”在導入階段呈現各種各樣的平面圖形后出示:“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在探索完半徑和直徑特征后出示:“圓,一中同長也”。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讓學生閱讀圓周率的歷史,了解什么是“周三徑一”。通過這樣的滲透,讓數學文化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用文化裝點課堂、美化課堂,讓文化影響孩子,感動孩子,發展孩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應積極地從教學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發教材資源,用心尋找身邊的課程資源,善于捕捉生成性資源,激活數學文化資源,為數學教學引進源頭活水,營造出富有魅力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唐麗麗.教師應如何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J].廣西教育,2011(25).
[2]張洪國.關于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6).
作者簡介:池麗英,女,1978年7月出生,本科學歷,小學數學高級教師,籍貫:福建閩清,就職單位:福建省閩清縣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