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鈞 楊登甲
清晨彌漫著些許涼意,老街柴橋店鋪的大門自然開得遲些。早上八點鐘左右,秤店的拉柵門像往日一樣“吱嘎”一聲拉開,企盼著每日的第一筆生意。這是柴橋街唯一一爿([pán])制木桿秤的店,它坐落在寧波北侖蘆南社區薪橋南路。店內臨街擺設一張工具桌,三面內壁掛滿了各種規格的木桿秤;有大小鉤子秤,長短不一的銅盆秤,還有落地排列的電子秤等,可謂琳瑯滿目,任憑選購。
女老板鄭銀娥今年67歲了,卻依然一頭烏黑的頭發。她腰纏印花圍裙,開口便露笑容,親切可掬。說起手工制秤技藝在2009年被列入北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她笑呵呵地說:“我的名字還上了寧波出版社出版的《甬上風華》一書呢,現在真正成了傳承人。”
見秤生情的女匠人
純手工制作木桿秤的藝人們已經很少見了,更不要說鄭銀娥還是位女匠人。
1968年,鄭銀娥經人介紹出嫁到柴橋,成了老字號“董復興秤店”的大媳婦,從此耳濡目染的盡是大秤小秤,秤鉤秤砣。出于好奇,她好幾次要求公公教她制秤技藝,可由于傳男不傳女的祖傳行規,再加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老觀念,鄭銀娥只好默默無聞地圍著井臺、灶臺,給男人洗衣燒飯干家務。一旦忙完,就在丈夫的柜臺前目不轉睛地窺視釘秤手藝。
由于社會變遷,鄭銀娥的丈夫進了柴橋日用制品社,之后又調到鐘廠跑供銷。為了讓妻子也有個工作,丈夫答應鄭銀娥利用假日秘密傳授她制秤手藝。
木桿秤看上去簡單,卻要經過4道工序:刨桿、裝紐、釘花、包銅皮。一般學徒需要苦練3年才能熟練操作。“我一般選取優質紅木料作桿秤,因為它的木質不容易變形。”鄭銀娥介紹,將桿刨好后,再進行鉆孔、穿繩——每桿秤前端必須鉆孔眼三個:一孔安裝秤鉤,二孔稱“外鈕”,三孔稱“里鈕”,需串木紐繩。
接下來就是釘秤花。按照計量部門規定的標準,需要在直線上用木制壓鉆分別鉆孔。鄭銀娥取出了一件古老的木鉆,細看鉆頭只有納鞋底用的銀針那么大。工具呈十字狀,橫桿兩端置有鉆繩連接于鉆桿末端,使用時,將兩根鉆繩纏繞在鉆桿上帶動鉆桿旋轉,就能在木桿上打孔了。雖然戴著一副厚重的老花鏡,不過鄭銀娥打起孔來嫻熟到位,一鉆一個準。
她將打好孔的秤桿固定在工具桌上,用左手將一根錚亮的細軟鉛絲按順序插入孔眼。右手提一把特制“快刀”,割斷鉛絲,然后輕輕敲一下,便在秤桿上留下了“秤花”,秤花不能有絲毫偏離,必須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此道工序全憑手藝,需一氣呵成。
“之后,再用紫銅片將秤的前端和末端包裹牢固。而秤鉈、秤鉤則由計量部門定點工廠生產。”鄭銀娥說,經過調試,配上計量部門定制的秤砣后,一桿锃亮光滑的桿秤便制作完成了。
獨當一面的掌柜
從公公,到丈夫,再到自己,如今,鄭銀娥經營的秤店經過三代傳承,依然保持木制秤桿不變形,秤紐、秤鉤靈活準確的優勢。
曾有位春曉鎮昆亭來的老年人,背著一桿秤花為150市斤的大號桿秤前來修理,令她十分感動。“這是從一位走街串巷的個體小販中買來的,秤桿尚未變形,但‘三紐不直,致使秤桿不穩,衡量不準。”清洗、調試、上油,經過一個上午的努力,一桿烏黑油光的桿秤呈現在這位老年人面前。但鄭銀娥卻只收了材料費,幾元錢就打發了。只要看到有人還在用木桿秤,鄭銀娥就滿是欣喜。僅一年時間,她就修理了上百件木桿秤。
在如今電子秤盛行的世道下,鄭銀娥就是靠精湛的手藝和熱忱的笑臉迎來八方朋友。“只要有一筆訂單,我就會繼續把木桿秤的生意經營下去。”話雖這么講,不過她打心眼期望,這一張訂單永遠都不要斷弦,讓木桿秤這門技藝能一直存活于民間市井。
在巴渝之地,常有挑著擔子沿街售賣蔬菜的小販,木桿秤是他們的必備工具。每次稱菜時,買家幾乎會習慣性地說:“稱旺一點喲!”意思是重量多一點,讓秤尾翹得高一些。盡管遠在江浙之地,但這里的“旺”字也折射出一種期望——鄭銀娥經營的秤經營能積極向上,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