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利(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長春130022)
吉林長春:以陽光交易平臺為各類資產轉讓提供優質服務
◎吳伯利(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長春130022)
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作為東北地區最早設立并肩負著服務國企改革重任的產權交易機構,在推動企業改制與并購重組,促進資本有序流轉,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已發展成為全省產權交易市場體系的核心與服務載體,是區域性、多層次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是東北地區較有影響的陽光交易平臺和融資服務平臺。長期以來,中心在努力作好各項服務的同時,嚴格規范操作,使每個進場交易項目都在“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下進行,從源頭上預防腐敗,有效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1997年,長春市開始進行國有企業改革,產權交易市場全面承載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業務。1997年6月24日,長春市人民政府頒布《長春市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第58號令),成為首個適用長春市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的法規依據。2004年2月1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發布《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3號令),規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不受地區、行業、出資者隸屬關系的限制。”不僅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進場制度、推動了企業國有產權有序流轉,而且促進了產權市場的快速發展,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之后的幾年中,吉林省和長春市相繼出臺了《吉林省行政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暫行辦法》(吉財產〔2008〕314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出資企業實物資產轉讓管理工作的通知》(吉國資發產權〔2012〕69號)、《吉林省國資委出資企業產權轉讓工作規范》(吉國資發產權〔2012〕70號)及《長春市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試行辦法》(長府辦發〔2008〕63號)等。使省內各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和企業(國有)資產分別依據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進場實行陽光交易。2012年1月10日,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授予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為首批“中央和國家機關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服務分中心”之一;2013年12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頒布了《關于中央企業資產轉讓進場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廳發產權[2013]78號)文件,文件規定“中央企業及其各級控股企業一定金額以上的資產對外轉讓,可以在資產交易信息接入國務院國資委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信息監測系統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進行”。2014年5月6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關于公布從事中央企業資產轉讓交易業務交易機構的通知》(國資廳產權〔2014〕286號)中公布的具備開展中央企業資產轉讓交易業務條件的18家產權交易機構中,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名列其中。
首先,對產權交易業務實行部門分工操作并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為了使產權交易項目通過市場化規范運作,得到有效增值,并從源頭上預防腐敗,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特征。中心制定了科學的產權交易操作流程,對所有進場交易項目從最初接受委托到最后成交的整個業務環節采取部門分工操作并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責任和個人利益掛鉤,對競買人登記信息進行保密,并嚴格考核與監督。使同一個項目,由不同部門和人員分別負責各自業務環節的具體事務,相應做好全程優質服務。如:項目受理、政策和業務咨詢、審核、現場勘察、掛牌、推介、交易、交割結算、出具轉讓鑒證、存檔等各項工作;其次,對重點交易項目實行上門服務。深入調查研究,詳細了解項目情況,客觀分析項目優勢和存在的瑕疵,制定推介方案,選擇恰當的交易方式,促使交易項目以真正市場價值順利成交。
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3號令”頒布實施以來,中心予以全面貫徹落實,并結合實際,建立健全了各項操作服務流程和規章制度以及客戶意見反饋制度。與此同時,產權交易系統與國務院國資委及長春市紀委的信息監測系統聯網,確保國有資產實行陽光交易,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形成了政策指導、政府監管、社會監督、機構自律的“公信體系”。使交易平臺突出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特征。
中心網站已與國內各同業機構網站實現了網絡互通互聯,各類轉讓信息,除了在官方網站和指定的報紙公開發布以外,還在合作機構網絡平臺進行同步發布,同時,采用當前快捷的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短信平臺予以輔助發布,增強了信息輻射范圍和輻射深度。
中心為按照科學的交易流程對交易信息做最大限度的公開披露,更加廣泛地征集意向受讓方,體現平臺“發現投資人”功能。2010年,中心率先引進基于互聯網運行的“金馬甲資產與權益交易系統”在各類資產交易中廣泛應用,為競買人提供了安全、快捷、方便的“無障礙”競價交易條件。競買人在不受任何外部干擾的情況下公平競爭,使標的交易項目以合理的市場價格成交,體現“發現價格”功能。本地和異地的交易案例也體現了這一平臺的功能特點。
(1)陽光交易平臺服務于政府機關公車改革,公務用車實行公開市場化處置。2013年11月上旬以來,長春市已先后有朝陽區、二道區、南關區、綠園區、寬城區、市財政局等機關公務用車共計1262臺集中進入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公開處置。截至2014年10月末,已累計成交1008臺,成交率80%,總成交額6282萬元,平均增值率18.9%,最高溢價率2.6倍。委托方認為,納入公車改革的車輛,進入產權交易中心采用網絡電子競價交易系統進行公開處置,不僅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且,也更有利于二手車市場的健康發展。“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環境、規范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務,讓買受人倍感溫暖,心里踏實。
(2)加強與國內同業間的合作,促成異地交易項目順利成交。中心不斷加強與各地同業機構的廣泛交流與合作,搞好央企及金融機構的異地資產交易業務,利用網絡優勢,在本地和異地同步發布產權轉讓信息,對競買人勘察現場及登記提供便利,規范交易行為。已完成跨地區(北京、沈陽、廣西北海、廣西柳州等地)異地交易額近1億元。
中心一方面加強市場開拓,創新交易品種;一方面加強平臺建設,在自身國有產權交易平臺的基礎上,還相繼組建了吉林省文化產權交易所、吉林環境能源交易所、吉林股權交易所、長春農村物權融資登記托管交易有限責任公司等機構。實現了對企業產(股)權交易、金融資產、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訴訟資產、物權、債權、技術產權、環境能源、文化產權、公共資源、農村產權、林權及其他資源性、權益性資產交易業務的全覆蓋。
2014年8月14日,長春市召開全市民營經濟、科技創新、招商引資工作會議,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長春市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試點的若干意見》,動員全市上下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鮮明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統籌推動民營經濟、科技創新和招商引資工作。要著眼激發市場活力,努力在要素配置上求突破。重點依托產權交易中心,抓好資源配置平臺建設。
中心將秉承“誠信為本,服務至上,公正規范,和諧發展”的宗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對民營企業產(股)權轉讓、股權融資、技術轉讓、項目推介、招商引資、企業掛牌等提供專業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