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源,徐艷麗,白羽虹
(河北聯合大學口腔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口腔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臨床教學改革的思考
李金源,徐艷麗,白羽虹
(河北聯合大學口腔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口腔醫學;碩士研究生;臨床教學
隨著高等醫學教育和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不斷增長的基層醫療需求對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療高級專門人才和衛生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必須雙管齊下。近年來,我國衛生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招生數量逐年增加,為我國的衛生事業輸送了大批技術人才。而高層次的醫學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不能適應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需求,高層次的醫學人才不能“下移”,這也是造成目前醫療資源嚴重不平衡的因素之一。除了國家政策層面的調控、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待遇等,醫學各專業在培養目標、方向上也要調整。
口腔醫學是一門臨床技能要求很高的學科,獨立操作性強,基層醫療機構分布廣,有很大的醫療市場,就業、自主創業、擇業靈活。因此,口腔醫學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要適應不斷變化的醫療需求,滿足基層醫療機構全科醫生的學科培養目標。目前,口腔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國的三年制培養模式基本遵循一年級第一學期上公共課,后5個學期學生遵從導師的教學、科研、臨床安排,一直到畢業答辯,也就是后兩年半基本是導師按照自己的專業特點給學生布置教學工作和臨床科研任務。這種培養模式有其實效性,即導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科研和臨床工作情況,但不利的一面是每位導師都有自己的專業方向,專業分科越來越細,研究課題在疾病或相關問題上越來越具體、越深入,當然這對于專業研究雖然具有優勢,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口腔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絕大多數還是臨床一線醫生,如果3年的研究生學習只圍繞導師所從事的專業或指定的課題進行,對研究生的臨床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由于專業細化,研究生對相近學科的了解較少,不利于研究生臨床綜合知識與能力的培養。
口腔醫學為一級學科,下設口腔基礎醫學和口腔臨床醫學2個二級學科。口腔臨床醫學專業方向傳統上分為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內科學、口腔正畸學、口腔修復學4個三級學科,隨著專業的不斷發展,新的學科專業方向不斷被分離出來,如口腔種植學、黏膜病學、牙周病學、頜面腫瘤學等,專業分科越來越細。本科教育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培養是初始階段,口腔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應該接受口腔臨床醫學相關專業的通科教育,在此基礎上完成專業課題。而目前我國的口腔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是讓學生學習研究導師所在的專業領域或課題方向,形成了“一頭扎進去,三年才出來”的局面,導致相關口腔臨床醫學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培養缺失,就業專業單一,就業困難,或就業后不能承擔相應口腔臨床醫學其他工作,不能滿足二級以下醫院或牙科專業門診患者的需求。隨著這種專業性非常強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的形成、碩士研究生招生量加大,導致目前大中城市、大型醫院專業人才越來越集中,到大中型綜合醫院口腔科、口腔專科醫院就業困難,而規模小的綜合醫院口腔科及牙科門診基本上為口腔綜合科,需要有一定專業知識但具備其他臨床技能的類似口腔全科醫生的口腔醫學人才,以至于形成口腔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不會治療其他專業口腔疾患的尷尬局面。
口腔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有待改革,根據現實情況,我們在3年的臨床培養過程中,根據所學專業選擇相關的其他口腔專業進行理論和臨床技能培養,如口腔頜面外科學專業選擇牙體牙髓病學、修復學進行相關理論授課和技能訓練,并制訂相應的臨床考核機制,改革效果十分顯著,也使導師和學生都認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學生也主動要求輪轉其他科室實習。畢業生基本達到在口腔臨床范圍內“一專多能”的培養目標,對相關專業常見病、多發病具備初步診斷、治療的臨床能力。從近幾年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看,用人單位滿意度非常高。
口腔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臨床教學改革首先要明確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將其培養成臨床一線口腔科醫生。導師作為培養學生的第一責任人,要對改革的目的、培養目標十分明確;要對制訂的課程、課題計劃尤其是臨床培養的各階段進行整體把握。臨床科室對研究生輪轉、出科考試要嚴格要求,將臨床綜合能力的培養貫穿到研究生教育的始終。
G420
A
1671-1246(2015)12-00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