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艷 ,周曉陽
(南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衡陽421001)
論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三大哲學基石
□張紅艷 ,周曉陽
(南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衡陽421001)
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為哲學基礎,在創立新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堅持從主體的實踐活動出發,從現實的社會生活出發,科學地揭示了兩種生產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從而為無產階級的家庭倫理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創立了人類歷史上唯一科學的無產階級家庭倫理。歷史唯物主義中的兩種生產理論、人的本質理論和人的解放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三大哲學基石。
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哲學基石
任何家庭倫理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哲學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家庭倫理是建立在唯心史觀的哲學基礎之上的,而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家庭倫理建立在唯物史觀哲學基礎之上,從而創立了人類歷史上唯一科學的無產階級的家庭倫理。歷史唯物主義的兩種生產理論、人的本質理論、人的解放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三大哲學基石。
研究社會生活、家庭倫理應當從哪里出發?是從虛幻的神靈或抽象的理性出發,還是從現實的社會實際生活出發,這是區別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新唯物主義和一切舊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根本標志。馬克思鮮明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發展了,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1](P503)在創立新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堅持從主體的實踐活動出發,從現實的社會生活出發,科學地揭示
了兩種生產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從而為無產階級的家庭倫理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闡明了兩種生產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是歷史中的決定因素,人類通過生產勞動把自己從動物界分離出來,并不斷地創造自己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且通過兩性結合不斷繁衍即生產出人類自身。因為“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1](P531)“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了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一開始就進入歷史發展的第三種關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1](P531-532)馬克思恩格斯把以上三個過程的生產統一歸結為人的 “生命的生產和再生產”兩個方面,實現自己生命的生產和通過生育實現他人的生命的生產都是通過勞動實踐而實現的。這兩種生產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伴而生,不可分割的。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前提;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是推動物質資料生產的動力和目的。后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研究生產、分配、交換和流通等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過程中,更進一步把“兩種生產”稱為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本身生產。所謂人本身生產意味著勞動力的維持、延續和發展。兩種生產統一構成整個物質生活的再生產過程。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對兩種生產理論進一步做了經典的闡述,即“歷史中的決定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須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2](P15—16)這同《德意志意識形態》所描述的兩種生產理論是一致的。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場合都強調兩種生產的重要性,這就告訴我們,人類歷史是在社會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實踐中發展的。兩種生產是人類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全部社會生活的真正起點。兩種生產既潛在地包含著一切社會關系的可能性,也包含著一切社會矛盾的胚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切社會關系,一切社會關系歸根結底要為兩種生產服務;而兩種生產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關系,其發展受到一定的社會關系制約。“這樣,從兩種生產出發,就形成了兩個系列的社會關系:其一,是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以及由生產關系的總和決定的上層建筑,這是物質資料生產系列的社會關系;其二是由兩性結合產生的婚姻關系,以及建立在婚姻基礎上的家庭形式,這是人口生產系列的社會關系。”[3](P284)這兩大系列的社會關系,既相互依存又各自獨立,在動態發展中保持平衡和一致,“由此構成活生生的社會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基本的輪廓和骨架”。[2](P285)
家庭既是社會有機體的細胞,也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家庭的變化反映了社會的變遷,而社會問題不同程度影響家庭的生活狀況。為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研究家庭 “應該根據現有的經驗材料來考察和闡明家庭”。[1](P532)恩格斯對史前史和成文史的比較研究就是在這一基礎上進行的。在史前史時期,家庭的血緣關系支配社會物質關系,這種血緣關系決定了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制度的性質;在成文史時期,隨著私有制和國家的出現,家庭制度在更大程度上受所有制支配,并且這一時代的交換方式和社會生產方式以及 “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 ”。[4](P9)人在社會的、政治的、精神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不僅生產和完善了自身,而且生產出他們的社會存在及與社會的各種關系,并在兩種生產中實現婚姻關系、家庭關系、夫妻關系、父母和子女關系的辯證統一。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4](P597)仔細研磨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兩種生產理論的論述,我們發現,馬克思恩格斯從來都是把家庭置于現實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中進行研究和考察,揭示了家庭這個社會細胞受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制約和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兩種生產的理論論述表明,人自身的生產與物質生產是辯證統一的。其中,人自身的生產既依賴于物質生產,又制約著物質生產,基于人口自身生產的家庭最終由物質生產方式所決定。家庭倫理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對家庭倫理起決定作用是兩種生產及其相互關系,其中起根本性決定作用的因素是物質生產方式。可見,兩種生產理論是研究家庭倫理的本質和規律的出發點。
以生產實踐為基礎而認識家庭及家庭倫理,必須深入分析生產實踐的主體。通過研究作為生產實踐主體的現實人的本質,來進一步探討由人組成的家庭這一社會基本組織形式及其人倫關系,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基本思路。因此,人的本質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立足點。
社會是人的社會,那么,什么是人?人的本質是什么?這是社會倫理特別是家庭倫理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唯物史觀認為,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是社會歷史和家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所謂現實的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1](P252)這種現實中的人是基于社會需要和自身需要而從事實踐活動的、處于一定社會關系和家庭關系中、具有主體能動性的人。只有把他看成是現實的社會化的人,才能正確認識人的本質,把握人與社會、家庭之間的關系。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只有從勞動實踐出發,在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分析人的本質、社會的本質以及家庭的本質,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的本質觀、社會本質觀和家庭本質觀。勞動發展史是理解社會歷史和家庭歷史的鑰匙;同樣,勞動發展史也是理解家庭倫理發展史的鑰匙。
人的本質表征為人的屬性。人具有兩種屬性:一是自然屬性。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其他動物一樣,具有兩性關系和血緣關系,這正是理解人的自然屬性和人的初級社會組織形式——家庭自然屬性的客觀依據。離開了兩性關系和血緣關系,就無法說明家庭及其人倫關系的自然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1](P161)人不僅是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其中,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也不能脫離家庭這一社會細胞而孤立存在。人的本質屬性表現在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以及家庭生活關系等各種社會關系中。其中,最基本的關系是社會經濟關系。經濟基礎是構成一切社會關系和家庭關系的現實基礎。家庭倫理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人的自然屬性特別是社會屬性是基于社會實踐而形成的,人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物,而是具有實踐能力的特殊的主體力量。只有從實踐出發,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正確把握人的自然屬性。人的社會屬性也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離開了社會實踐,就無法理解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家庭關系也是不斷發展的,因而人的本質和家庭的本質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把人的本質和家庭的本質當成是永恒不變的東西是不合乎唯物史觀的。
關于人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了三個不同的著名命題。第一個命題:人的本質在于勞動。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1](P162)人是一個類存在物,立足于勞動實踐而認識和把握人的“類”本質,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的本質的基本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一個基本特點。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在于勞動實踐,因此,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所在。但勞動實踐是一個具體的歷史范疇,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人的勞動實踐的能力、方式及其特性都是不同的。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人的勞動實踐出現了異化現象,勞動實踐的結果反過來成為奴役勞動者的異己力量。同理,人們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和家庭關系也成為束縛人的自由發展的異己力量。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消除了勞動異化的現象,把人從傳統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從而人的本質有了其本來意義。第二個命題是:人的本質在于需要。馬克思提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的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5](P100)人的本質存在于勞動實踐,而勞動實踐的目的在于滿足人的需要,因此,人的本質在于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人的需要不同于動物的本能需要,而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性需要。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既有物質的、精神的、生理的需要,更有社會的、生存的和發展的需要,也就是馬斯洛所談到的五種需要。人的生活共同體——家庭就是為了滿足人的各種需求而建構起來的。因此,家庭的本質是由人的本質派生的。人的本質在于自己的需要,而家庭的本質在于家庭成員的需要。第三個命題是:人的本質在于社會關系。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P505)馬克思恩格斯所講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即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人。現實的社會關系不是簡單的關系,而是十分復雜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把復雜多樣的社會關系歸納為三個基本方面: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一切社會關系的現實基礎是經濟關系,而其它一切社會關系,如政治、文化、階級、民族、家庭、親朋等關系都是在一定社會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人的本質,必須立足于現實,全面分析人所處的社會關系,從生產關系入手,整體性把握社會關系。可見,無論是人的本質,還是家庭及家庭倫理的本質,都必須從現實的社會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入手去尋找答案。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本質的三個命題是辯證統一的。勞動實踐、人的需要和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質的三個不同層面,其中,勞動實踐是人的最基礎最首要的本質,而人的內在的深層次的本質是人的需要、人的最現實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把這三個命題聯系起來,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質。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是建立無產階級家庭倫理思想體系的立足點,家庭倫理形成和發展的原動力是勞動實踐。勞動創造人和人類社會,家庭就是在勞動實踐中產生并不斷發展。家庭倫理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也是在勞動實踐基礎上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進步的。人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各種需要并不斷得到滿足的;家庭成員的各種需要也只有通過社會實踐的發展而得到滿足。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結成的相互關系構成了現實的社會關系,其中,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生產關系是現實社會關系的基礎。只有立足于現實的以經濟關系為基礎的各種社會關系,才能認識人的本質和家庭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目的和最終價值訴求,就是解放全人類。同樣,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價值取向也是為了實現包括婦女解放在內所有人的解放。
首先,人的解放是與人的自由聯系在一起的。自由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質的體現。所謂“自由”是主體對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人的主體性意識和能力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實踐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實現人的自由的基本途徑。“自由”表現為主體的自覺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人在實踐中認識必然性和改造客觀世界,沖破一切外在力量的阻力,從而獲得解放和自由。人的自由是一個由應然到實然、從可能到現實的過程,要獲得人的解放,實現人的真正自由,不是依靠上帝的賦予,也不是順其自然,而是靠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動”即創造性實踐。馬克思明確指出:“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且進行戰斗。并不是‘歷史’把人當做手段來達到自己——仿佛歷史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人——的目的。”[1](P295)實踐的主體是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正是通過主體的實踐,“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P566)但是,人的實踐是歷史的,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必然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一方面,受到自然條件和自然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到社會條件和社會規律的制約。自由雖然是人應有的本性,但要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必須經過長期的努力斗爭。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人不僅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而且受社會條件的制約。在剝削制度下,人的勞動實踐被異化,成為束縛勞動者自由的異己力量。因此,勞動人民必須團結起來,推翻一切剝削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才能獲得解放,真正實現自由。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現代無產階級,必然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實現全人類的解放,使每一個人都自由全面發展。
其次,每一個人都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前提是全人類的解放。全人類的解放,意味著解放一切人,婦女大約占人口的一半,沒有婦女的解放,就談不上全人類的解放。因此,能否實現婦女解放,真正實現男女平等,使婦女獲得同男性一樣的自由權利,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從人類歷史上看,自從一夫一妻制家庭制度確立以來,婦女長期處于被統治地位,飽受神權、政權、族權、夫權的壓迫。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那種婦女自由自主和受尊重的地位蕩然無存了,男尊女卑成為一種傳統文化心理。因此,必須在推翻剝削階級制度、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偉大斗爭中,推翻舊的婚姻家庭制度,消除傳統的家庭倫理的束縛,才能實現婦女解放,重新確立婦女的自由自主和受尊重的地位。馬克思恩格斯的婦女解放理論,是在批判資本主義家庭制度和家庭倫理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女性受壓迫不僅在觀念上而且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女性被視為生育的工具和淫樂的對象。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條件下女工的生活狀況通過大量的案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揭示了“現代的個體家庭建立在公開的或隱蔽的婦女的家務奴隸制之上”。[2](P87)沃格爾對恩格斯這一觀點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1)不是離開歷史抽象地討論個人與家庭,而是從家庭中的兩性關系與財產占有形式的聯系中,從特殊的生產方式和特殊的階級中對婦女受壓迫的家庭加以說明。(2)恩格斯考慮了個人與家庭再生產的工資的決定與結構。婦女和兒童加入勞動大軍迫使男性工資下降,家庭中掙工資的人數也影響了工資的水平,當家庭中所有人都參加到工作中,每個人的工資被縮減。(3)討論了工人階級整體的再生產,即人口生產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系”。[7](P46)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反復強調婦女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并把婦女的解放置于整個人類解放運動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對傅立葉關于婦女解放的觀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傅立葉看來,“某一歷史時代的發展總是可以由婦女走向自由的程度來確定,因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關系中,最鮮明不過地表現人性對獸性的勝利。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標準”。[8](P249—250)馬克思在致路德維希·庫格曼的信中也說過:“每個了解一點歷史的人也都知道,沒有婦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 (丑的也包括在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9](P299)這段話從社會發展的制高點,詮釋了婦女不僅是人自身生產的直接承擔者,而且也是物質生產的生力軍。因為,人自身生產是社會發展之源;檢視人自身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把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女性的家務勞動被湮沒是資本統治的結果,只有消滅資本統治,婦女才能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并參加到社會勞動中去,這時,婦女的解放才成為可能。其實,“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質生產的基礎,也是他進行的其他各種生產的基礎。”[10](P443)馬克思這里講的人,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生產的主體。婦女在人自身再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社會物質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無產階級解放斗爭必須使女性和男性實現全面解放,尤其是要使婦女從家務勞動束縛中解放出來,參加到社會生產中來,才能真正實現婦女的自由和解放。
綜上所述,兩種生產理論、人的本質理論、人的解放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三大哲學基石,其中,兩種生產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出發點,人的本質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立足點,人的解放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歸宿點。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LiseVogel:Marism and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TowardaUnitaryTheory.RutgersUniversity Press,New Jersey.1983.
[8]馬克思.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劉宏蘭
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5.09.002
A811
A
1004-0544(2015)09-0011-04
湖南省科技廳課題(2013SK3115)。
張紅艷(1968—),女,湖南祁東人,法學博士,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曉陽(1953—),男,湖南祁東人,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