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田 強
(1.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湖北宜昌 443111;2.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宜昌443111)
自強與和合:土家族茶葉種制技藝與飲用習俗的文化內涵
□陳紅1,田強2
(1.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湖北宜昌 443111;2.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宜昌443111)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種制茶葉與飲茶習俗有著悠久歷史,這與其所居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本文從土家人的生存環境與種制茶葉歷史、飲茶方式與飲茶種類的特殊性為切入點,剖析了土家人茶葉種制技藝與飲用習俗所蘊含的自強與合和精神,也是當今值得頌揚與傳承的文化價值觀念。
土家人;種制技藝;飲用習俗;文化內涵
土家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稱“畢茲卡”。土家族分布于以武陵山脈和清江流域為中心的區域,西抵貴州梵凈山和烏江,東接彝陵和江漢,北接巫山長江,南控蘭澧芷沅,方圓約10萬平方公里,這里氣候環境特別適合茶葉的種植與栽培。茶是土家族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愛喝茶是土家人的健康長壽秘訣,煎飲法的活化石罐罐茶是土家人的最愛,而這種方式至今盛行。土家人視茶為靈物,認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因此,種制茶葉與飲用成為土家人重要的生產和生活內容。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與自然環境休戚相關,很多民族的生產與生活習性受其制約與影響。那么,作為土家族人也毫不例外。其種茶制茶、飲茶習俗也是環境影響而形成。“三峽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茶生活與茶文化的原產地”。[1](P16)
1.1生活方式與自然氣候環境
茶圣陸羽在其《茶經》有云:“巴人擅制茶”,巴人是土家人的祖先。潘光旦先生說:“土家是古代巴人的后輩”;[2]龔永新先生認為:“土家人的祖先是巴人,巴人也就是長陽人,所謂‘長陽人’,是指原生活于鄂西山區,過著穴居生活的人群,這個人群以后被進一步證明為早期智人。長陽人也好,巴人也好,他們都世居三峽或以三峽為主要聚集區,因而他們的茶生活是三峽作為茶生活發源地的直接證據”。[3](P16)著名的植物學家吳征鎰在《中國植被》一書中指出:“我國的云南西北部、東南部、金沙江河谷、川東、鄂西和南嶺山地,不僅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避難所,也是這些區系成分在古代分化發展的關鍵地區……這一地區是它們的發源地”。[4](P14)可以說土家人所聚居的區域是古茶樹的原產地。土家人也很早就認識到茶的食用與藥用價值,繼而形成一系列獨特的茶文化思維體系,頗具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聚居鄂西地區的中老年土家人至今還保留著喝罐罐茶、吸毛把煙(山煙)、吃坨坨肉(臘肉)的習慣,尤其是飲茶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須。筆者于2013年暑期在長陽縣麻池城伍河村調查了三百多戶土家人家的飲食習慣,結果顯示,55歲以上的男性大部分一年四季喝濃茶,且是粗茶,并常吃坨坨肉。60歲以上男性老人還伴有吸毛把煙的愛好。這些人的習慣尤為奇特,早上起床最先做的兩件事情:抽一袋毛把煙、喝一杯濃茶。賢惠的土家堂客(土家媳婦的別稱)還往往招呼自己的伙計(堂客對自己丈夫的愛稱)床頭一袋煙、一杯茶。煙、茶到位,男人一天的生活、生產就正式開始了。在農閑時的隆冬季節,冰天雪地,慢慢長夜,土家人常常圍坐火塘,泡上一罐濃茶,吸上一支毛把煙,煨上一罐坨坨肉,拉話家常,成為愜意、祥和生活狀態。家中小孩子只在吃過坨坨肉后,長者才讓喝口濃茶,以助消食,解油膩。吃肉、喝茶、吸煙三者環環相扣,吃肉是滿足身體所需,喝茶、吸煙等有分解脂肪、清除口腔菌、提神安腦等之功效。用現代生活觀念來看,三者都是不良嗜好,但是在山地從事勞作的土家人,從事體力活,沒油水不行;喝杯濃茶和吸袋土煙,可緩解疲乏、提神精力。三者相生相克,又都成為土家人生活的一種常態,或許這是土家人對現代生活理念的另一種注解和詮釋。
土家人大多居住山區,山高坡陡,環境惡劣。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人類地理學》一書中指出,人和動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一個部分,均受到地理環境深刻的影響,人的社會活動、發展和抱負也必然受到地理環境的種種嚴格限制,那么首當其沖的就是飲與食。上述生活方式極大地滿足了土家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需求,這也是能傳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1.2產茶歷史
巴人發祥于長陽的武落鐘離山,分布清江流域,后移居川東建國(巴國)。巴人所處的鄂西山地有野生茶樹分布,巴人將茶的認識帶到川東(今重慶),并再向西傳到蜀地。在茶的發現、利用方面上來說,古巴人無疑很早。根據常璩《華陽國志·巴志》上的記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蜜,……皆納貢之。……園有芳蒻、香茗。”[5](P32)表明在西周初年,巴人就開始制茶納貢,以供周王室享用。而廩君時代以后,巴人已從鄂西長陽清江流域開始向外擴張、遷徙,進入三峽地區,“皆納貢之”是記載巴人貢茶的最早文獻。
西晉孫楚《出歌》稱:“姜桂荼荈出巴蜀。”《爾雅.釋木》載:“槚,苦荼。”晉代郭璞《爾雅注》釋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6](P32)這里的“荼荈”就是茶。《茶經·八之出》記載,茶在“山南:以峽州上(原注:峽州生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山谷),襄州、荊州次(原注:襄州生南漳縣山谷,荊州生江陵縣山谷)。”綜上所述,這些產茶的區域都分布在土家人居住地的鄂西山區,陸羽的考察說明土家人的祖先巴人已經熟練地掌握制茶與飲茶技藝。
1.3制茶歷史
巴人擅制茶有《茶經》為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7](P101)說明唐代中期,川東(今重慶)鄂西一帶就有野生的大茶樹,野生古茶樹為茶葉制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又有豐富的茶文化傳說與歷史,因而巴山峽川制茶史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而鄂西長陽是古巴人的發源地,清江河與長江都有“巴山峽”的地名存在,至今都還盛產茶葉,從西周到清朝都盛產上等貢茶。
中國最早的制茶技藝是制作茶餅,《茶經·七之事》引三國張揖《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8](P8)其中的“荊”是指與巴山峽川毗鄰的荊山,在今天的鄂西山區。由此可見,早在三國時期,鄂西土家族一帶的茶葉加工已十分普遍,并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相當的代表性。
土家人飲茶歷史從神話傳說到文獻記錄,再到民間生活習俗的傳承,深深根植于人們的生活中。原始社會早期鄂西這片土地上就有“吃茶生子”的傳說廣為流傳。對土家族這樣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說,神話傳說是其歷史的主要承載。
2.1飲茶傳說
2.1.1“吃茶生子”的傳說。[9](P18)茶是土家人的靈物,與生育有關,自古就有“施得三年茶,不生娃的也生娃”的民間熟語流傳至今。土家人最早的飲茶歷史是關于“吃茶生子”的圖騰傳說,土家族祭祖儀式上所傳唱的《梯瑪神 45歌》中說,自稱“畢茲卡”的土家族人,敬奉著一位土語呼為“苡禾娘娘”的生育始祖,傳說她少女時上山采茶口渴了,嚼了把生茶葉,于是便懷了孕,懷胎三年六個月后一次性生下了八個男孩。……以后就成為土家族祟奉的氏族神祖——八部大王,八部大王吃虎奶長大,所以又是崇虎的巴人始祖。這個傳說,揉合了兩個圖騰——茶與虎,這個傳說清楚地透露出“植物圖騰必先于動物圖騰”的歷史規律,與人類歷史發展的次序相吻合,也與土家人長期頻繁采用茶葉的習慣有關,茶是巴人的圖騰物,巴人是茶的后裔,而土家族人又是以巴人為主體而形成的民族,那么土家人崇茶敬茶無疑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
2.1.2油茶湯產生的傳說。傳說一:油茶湯是土家族的放牛娃在茶山里玩“過家家”的偶然發明。茶籽成熟時節遍落一地,放牛娃將油茶籽置于瓦罐中烘炒,茶油外溢,香氣迷人。放牛娃將生吃的茶葉放進油中煎炸,再加進山泉水和零食(一般為包谷泡)一起煮,最后分而食之,這成為“油茶湯”的雛形。勤勞聰明的土家人后來加以改進,就有了各種佐料摻揉制成的油茶湯了。
傳說二:明時,土家族人常受到官兵的騷擾、驅趕。到了大年三十,家中沒有存糧,只剩下一些粗茶葉、玉米、茶油和蒜苗了,不堪饑餓的土家族人就把這些東西混在一起熬煮,成為土家人的年夜飲,既能充饑又可解渴,風俗至今猶存。
傳說三:相傳漢代將軍馬援伏波駐扎在酉陽時,士兵受到當地瘴氣的威脅,于是將軍將合茗葉、茱萸、芝麻等研制成末,加鹽熬成湯,讓士兵服下,用于防治瘴氣。后來,當地百姓分分效仿,漸漸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今天的“油茶湯”。
2.2飲用習俗
每個民族都有特有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不斷演進的過程中,土家茶俗也發生了變化。“漢不入垌,蠻不出境”是改土歸流前土漢之間不可逾越的禁令,巴人特有的飲茶習俗才得以保存和延續。在宴飲之時,土家人主婦大都用油茶湯和擂茶來待客,如重慶石柱、湖北利川、宣恩、鶴峰、咸豐、長陽、巴東、五峰等地;平常自家人則喝罐罐茶;盛夏時節喝林清茶與一匹罐涼茶,過路客人也是飲上一杯林清茶涼茶解暑。飲茶的種類不同,所以沖泡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主要飲茶方式有如下幾種。
2.2.1煎飲法。[10](P30)在原始部落時期,由于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時常食不果腹,茶葉最初以充饑果腹角色出現在先人的生活中。而當人們發現醇香四溢茶水不僅能祛熱解渴,而且還能興奮精神、能醫治多種疾病時,茶葉便從食糧中被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茶是藥。煎飲法的典型代表是罐罐茶,至今還存在于鄂西溝壑叢深的高山土家族人家中。
土家罐罐茶是中國飲茶文化的活化石,熬煮的容器常選擇粗陶罐。過去一些大戶人家也用銅罐、銻罐……代替。將細茶和十多粒大米(或者黃豆)放入罐中,然后將陶罐擱置灶膛或火壟的熱灰紅碳上慢慢炕烤,并且不斷抖動罐體,待散發出濃郁香氣時,傾入沸水,煨煮片刻,即可將罐中的茶水倒入杯中,請客人飲用了;如果客多罐小,則分三次均勻茶水倒入杯中,然后請客人品嘗。罐罐茶茶葉偏老,茶湯苦澀清香,濃釅醉人。土家人在冬天圍著火籠取暖談笑時,男主人多烤罐罐茶自己享用或款待鄉鄰。罐罐茶能提神清腦,幫助消化。如要御濕散寒則只要加入姜、茱萸等藥料便可,土家族至今還有這種煎茶方式流傳。
2.2.2羹飲法。[11](P30)羹飲法源于三國,唐代流播,宋代盛行。三國張揖在《廣雅》中記載:“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跡,搗未,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筆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茶葉制成茶餅適宜存放,飲用時再搗成碎沫、用沸水沖泡,這與現代磚茶制作與飲用方式別無二致。其沖制茶還得加“蔥、姜、桔子”之類的配料,明顯留有羹飲法向沖飲法過渡的痕跡。
油茶湯:土家族的油茶湯具有獨有的民族地方風味,具有悠久的制作與飲用歷史。同治《咸豐縣志》記載,“油茶:腐干切顆,細茗,陰米各用膏煎、水煮,燥濕得宜,人或以之享客,或以自奉,間有日不再食,則昏憒者。”同治《來鳳縣志》記載:“土人以油炸黃豆、包谷、米花、豆腐、芝麻、綠焦諸物,取水和油,煮茶葉作湯泡之,向客致敬,名曰油茶。”有歌曰:“三天不喝油茶湯,頭昏眼花心發慌。”土家族油茶湯的食材簡單、但制作十分講究,許多人飲之成癖。
三道茶:土家族的“三道茶”不僅風雅,而且趣味迷人,充滿飲茶樂趣。一道茶也稱為頭道茶,名為“親親熱熱”,主人用開水沖泡一碗高山云霧茶,清淡爽口,表達熱情與喜悅的待客之情;二道茶,名為 “甜甜蜜蜜”,用各種米籽加糖泡成糖茶,味道香甜;三道茶為雞蛋茶,也叫合苞蛋,意為“圓圓滿滿”,多用在嫁娶、生孩子、老人生日等喜宴之前,是專門迎奉長輩等尊貴客人的最高禮節。三道茶在實際生活中可隨意組合應用,有沏一道的,也有沏二道的,還有三道依次而上的。主婦根據來客的身分,親疏長幼而定,家庭環境綜合而定沏幾道,恰如其分表達款待之情。
擂茶:擂茶的主料依然是茶葉,配料有大米、芝麻、花生、綠豆、生姜,鹽等,用擂缽搗為糊狀,再加上炒米,沸水沖泡或煮上片刻,清香可口的茶湯就做成了。因配料不同而產生的作用也不同,喝的對象也是不同的,有解渴、消暑、充饑、消炎、解毒等效用,經濟又實惠。土家人多以擂茶待客,分葷素兩種。招待吃素的客人用花生、黃豆、糯米、海帶、地瓜、粉條、粳米粉干等,凡能吃的小吃都可當配料;招待吃葷的客則加用香蔥等香料炒好的臘肉肉丁或小腸、山筍、香菇、豆腐、粉絲等配料。
2.2.3沖泡法。[12](P30)沖泡法在土家主要用于泡涼茶,如施茶習俗中的林清茶,“一匹罐”(粗茶葉)都是用沖泡法,當然現在大多土家人都會用沖泡法來喝各種現代茶飲、紅茶、綠茶、花茶等,相反羹飲、煎飲則成了稀有之事,只有在偏遠山區才能一見。沖泡法已經成為土家族日常飲用及婚宴、祝壽、新屋落成、賓宴等場合酒余飯后的主要飲茶方式。因其方便、快捷、單一、保健等功能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飲茶方式。
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獨特的種茶、制茶、飲茶文化理念,這是老百姓創造和享用的文化形態,具有真實性和大眾性,處處體現出土家人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合內涵。
3.1制茶技藝與自強精神
土家茶文化資源區別于其他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彰顯其特有的生活文化價值。
3.1.1因地制宜、適應環境。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陽坡的木瓜陰坡的茶”;“家里有五園 (果菜茶竹麻),不愁沒有錢”;“摘茶不收兜,像個偷食猴”;“摘茶不下園,撩死萬人嫌”;“春茶苦,夏茶澀,秋茶好喝無人摘”;“頭道香,二道澀,三道好喝無人摘”,無論是種茶、摘茶、制茶土家人都有講究,這說明物產與氣候,生產方式與環境對種茶及飲茶嗜好的產生具有決定性作用。
茶葉很早就是土家地區向中央王朝的進貢之物。土家的茶葉,不僅早已輸入中原,且制茶技藝也傳給漢人。從做工獨特、色香味俱佳的油茶湯、罐罐茶到著名的土家三道茶與四道茶,從土家人婚俗中的茶禮到“老了人”的祭祀禮,土家茶文化的獨特性與大眾性展現無遺。從“吃茶生子的生育神話”可知,母系氏族時就有了吃茶的習俗,茶在土家人生活中是重要的食物。
土家人居住在交通極為不便、溝壑縱橫交錯、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高山,通常是食不裹腹,鄉人依山為田,刀耕火種,備歷艱辛,地不能任旱澇,雖豐年也不能自給,小則粉蕨根為食。刀耕火種,收成微薄,飲食極簡單,多食薺麥、黍粟。「9」如此的自然條件奠定了土家文化的物質基礎,也造就了土家人頑強適應環境的強大生命力,因苞谷為主食,便于攜帶不易腐爛的苞谷花就成為油茶湯的主要伴料,因為食物稀少,為了分類招待不同的客人,又發明了渾素二種油茶湯。
上文三種不同油茶湯產生的傳說,可以充分了解到土家族的油茶湯產生的原因無不以當地的生產環境息息相關,相延成習,是當地人們為了生存,在長期與自然抗爭中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各種茶俗與當地環境、生產方式是一致的,是人們為了適應當地環境而自發產生的生活嗜好。
因為稻米缺乏,故以糯米為原料的泡兒茶就是將來客當貴賓了。因為地處濕熱之地,所以土家人發明了擂茶的多種做法,有祛濕,有解毒,有解渴遼饑的等各種不同配方,土家人為適應大自然,為了生存,不停地創造性地選擇與制作食物,馬克思說:“人類只有二種生產,一是人類自身的生產,二是人類所需生產資料的生產”。可見土家人要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就必須能找到足夠充饑的食物,漫山野生茶葉進入人們視野成為必然,茶成了土家人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獨特載體。
3.1.2開拓創新、自強不息。土家人發明的罐罐茶是飲茶歷史的活化石,是煎飲法的典型代表。油茶湯與擂茶原理相似,但做工不同。油茶湯主要用炸與煮來完成,而擂茶主要用擂來處理相關配料,將配料擂好后再煮或是用沸水沖都行。兩種茶飲在配料上有較多相同,做油茶湯,首先是要用油,茶油、然菜油、豬油都可;其次要用綠茶,中等炒青最合適。再是要用配料,配料用油炸。而擂茶要選茶與相關的配料用擂棒搗細,后用沸水沖與煮。兩種茶湯都是要用茶為主料,然后根據喝茶人的具體情況與身體狀況而定,祛寒濕,充饑提神。若是招待貴客,油茶湯就要用葷料,多用油炸,而擂茶就是以稀有的黃豆,花生,芝麻為配料而擂細做成茶。這些都是土家人用自產的粗糧創造性地制作成美味佳肴的具體體現,也表現出了土家人善于用山里僅有的物產制成美味佳肴的聰明智慧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3.2飲用方式與和合精神
古老飲茶方式見證著土家人飲茶的歷史,這種飲茶歷史又具有傳承和復制土家人的生活文化的功能。從原始社會至今,茶已成為土家人生活必備之物,茶葉早在西周就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重要商品,飲茶習俗更是一種土家人的生活理念與人生價值觀的載體。
3.2.1禮與和。土家人無論大小節日都不會少了茶,土家有“來客不篩茶,家里無噠沙(沒有規矩)”之說。還有至高無尚的土家茶禮:施得三年茶,不生娃的也生娃之說,其充分顯示出土家人認識茶的悠久歷史。土家的茶文化,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心靈及社會在動態制衡中的和諧統一;體現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種天下大合的民族文化理念和精神支柱。
土家族男子要結婚時,必攜茶禮去女方求親,所帶禮物稱茶禮。“結婚三日,新婦以母家所備茶果,分獻給尊長諸親戚,次遞相傳,日‘傳茶’。長親有賜則拜而受之。”[14]這即是新娘表達對長者的尊敬,也同時表示了長者對新娘的認同與祝福。通過茶禮表示的是未來一家人的和諧生活。
土家人的“三道茶”體現的是土家人特有的人生哲學,先苦后甜,取其一道苦,二道甜,三道圓的寓意。既表達了主人對客人的盛情,又充分展示了土家人特有的飲食習俗,是土家人待客的佳品與最高禮儀。
土家“老了人(土家老人去世)”,必在死者口中含上茶葉,說是讓死者記得回家的路,現今長陽武落鐘離山還有此俗。土家族經年以外界隔離,其茶俗更為古老濃烈些,而這些茶俗即體現了土家人敬祖、敬茶、敬人的傳統,禮是恭敬的體現,禮以和為目的。
3.2.2中與合。土家人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明了油茶湯。土家人多聚居在深山僻壤,時常要到居住地很遠的地方勞作,干糧苞谷泡等隨身攜帶。在勞作休息時,喝幾口油茶湯,再吃幾把苞谷泡,解渴、提神又充饑,還香味濃郁。后來油茶湯家家煮,人人喝,,而且伴料品種不斷增多,品味也越來越高,成為缺衣少食的土家人待客之上品。從油茶湯的發明可以看出是各種食材的中合,目的是即解渴又能解饑,這也是一種生理需求的中合;勞動強度不同所做的油茶湯放料也不同,考慮生理需求不同然后做中合改變。還有根據自然環境與天氣變化而做油茶湯所放的材料不同,這也是一種對氣候環境與人所做的中合。
擂茶其配料更是一種中合的藝術,冬天與夏天所加的料不一樣,來客與自食不一樣,渾素因人而異,加生姜與花椒因身體情況而定,一切都是根據自然環境、天氣變化、人們的身體狀況而選配茶料。是通過茶與所加物質的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目的是達到人自身的內在平衡、人與人相處時的外在和合,從而使身體強健身心愉悅。
罐罐茶的飲用方法也充分體現出了一種中和、平等的思想觀念。泡茶的罐罐一般容量不大,當客人人數較多時,分茶就有講究,無論大人與小孩,每罐平均分配至客人杯中,大致茶色均勻、分量適中,方可端給客人,體現出平等與和合的精神。土家人潛移默化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土家人從茶的食用到貢茶制作,到油茶湯、擂茶、罐罐茶等發展都是老百姓長期生活經驗積累的結果,承載著土家人崇宗敬祖、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從吃茶生子的傳說到土家人發現茶與種制茶技藝、飲茶習俗無不蘊涵著事物與其所處環境多元統一、和而不同、統籌兼顧的思想。土家人種制技藝與飲茶習俗所暗含的自強不息與和合精神是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其文化內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恰相吻合。
[1][3]龔永新.三峽是茶文化的發源地[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16.
[2]潘乃穆,潘乃和編.潘光旦文集.第七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440.
[4]陳宗懋.中國茶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5][6]陳紅.歷史的記憶與現實適應——對神農償百草傳說的解讀[J].江西:家業考古,2014,(2):32.
[7]徐曉村.茶文化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101.
[8]阮浩耕等.中國古代茶葉全書[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1):8.
[9]陳紅.巴土文化與清江旅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4,(1).18.
[10][11][12]陳紅,清江畫廊生態旅游區佷山“貢茶”文化資源的開發模式[J].三峽論壇,2012,(4):30,31.
[13]廖思樹.巴東縣志[A].田發剛,譚笑.鄂西土家族傳統文化概觀[M].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156.
[14]陳金祥總編.長陽縣志(民國二十五年纂修)[M].方志出版社,2005.137.
責任編輯段君峰
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5.09.014
G124
A
1004-0544(2015)09-0074-05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G543)。
陳紅(1966-),女,土家族,湖北長陽人,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副教授;田強(1968-),男,土家族,湖北長陽人,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