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分配正義論透視

2015-03-17 23:13:28馬桂花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1
理論月刊 2015年10期
關鍵詞:馬克思

□馬桂花(中央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馬克思分配正義論透視

□馬桂花
(中央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馬克思的分配正義論學說內容很豐富:以分配從屬于生產為邏輯起點,揭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學者把二者分割為兩個毫不相關獨立領域的錯誤觀點;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理論重心,批判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指出了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社會,建立共產主義公有制社會的分配正義途徑。研究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對當前我國的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啟示。[關鍵詞]馬克思;分配正義;分配從屬于生產;生產資料所有制;價值取向

研讀馬克思的分配正義理論,應當超越應用經濟學的理論視界,抓住其理論根本,即歷史觀和方法論精髓。惟其如此,才能立于歷史高度,創造性地發展這一思想學說,并以此為據,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大的實踐和認識問題。

1 分配從屬于生產是馬克思分配正義論學說的邏輯起點

19世紀40年代,接受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又急于擺脫黑格爾思辨哲學的馬克思,曾高度評價費爾巴哈的“感性存在”,他甚至認為,真正的科學其研究出發點只能是人的感性意識及需要,進而指出只能從自然出發。[1]但是費爾巴哈將感性歸結為人的本質的人本唯物主義,雖然使馬克思從費氏與黑格爾的雙峰對峙中,看到重建新哲學的曙光,卻無助于他揭開歷史之謎。直至馬克思通過艱苦的理論工作,先是提升“感性存在”為“感性活動”,后又明確指出:物質生活本身的生產是第一個歷史活動。[2]才為人類歷史活動找到了真實的出發點,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

可見,在此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的研究開始于物質資料生產,定義物質資料生產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并非偶然,而是與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必然的契合,如果說,唯物史觀學說通過剖析實踐(生產活動)揭示了社會物質生產的矛盾運動,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一般規律,那么,馬克思的分配正義理論則經由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分配關系的研究,揭示了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規律,進而揭示了資本剝削的奧秘。

馬克思之所以把生產,尤其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首要對象,并且把它確定為研究的出發點,其原因在于,生產決定交換、分配和消費,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和社會變遷的方向。在人類社會中,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是物質生產和物質產品的交換,而物質產品的交換和分配以及隨之伴隨的階級或等級的劃分,都取決于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如何交換、分配物質產品。[3]因此,對社會經濟結構以及分配正義進行剖析,就必須從社會的生產過程入手,對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進行研究。

馬克思立足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考察,指出人們的社會地位是由生產結構決定的,如果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勞動者就不可能被分為雇傭工人;產品的分配取決于生產工具的分配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而后面這兩個因素本身就屬于生產的內容并隱含在生產過程的始終,決定著生產的結構。生產工具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一經確定,產品的分配也就自然被確定下來了。因此,產品的分配仍然要由它的生產決定,而不能獨立化;生產結構本身隨著生產力發展不斷變化,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

社會物質資料的再生產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方面的統一,生產決定著其他三個方面,起著統領作用,然而同時,其他三個方面對生產也具有反作用。比如其中的分配,它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分配關系實際上是生產關系的背面。如果分配形式和規模與生產形式和規模相適應,就能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的發展。我們說,生產的目的是為了合理分配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然而“如果人民大眾從人口或任何其他東西的增長中得不到絲毫好處的話,則這種增長也就沒有什么重要意義。”[4]廣大勞動者要從生產中受益,要享受到勞動成果,否則就背離了生產的初衷。總而觀之,必須把分配和生產結合起來加以研究,“如果人們把生產和分配完全分開,對前者只進行實證分析,對后者只進行規范評價,就不能適應它們之間的綜合性的相互關系”。[5]

由此看出,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對人們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的認知,既得益于唯物史觀的引導,又是在歷史和邏輯的交匯點上,對唯物史觀真理性的檢驗。考察馬克思的分配正義理論,如不以物質資料生產立論,就有可能棄其要義,甚至或得出荒謬的結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研究分配正義理論尤應秉承馬克思的這種歷史態度和批判精神。因為社會歷史條件發生了變化,有形及無形的價值形態、從而使生產形態和生產關系形態隨之發生了變化,馬克思在分析研究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生活基礎上形成的分配正義理論的部分結論,從現在來看需要完善、發展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馬克思理論遺產的基礎上,繼續形成分配正義理論的時代峰值;反之,若因馬克思未能盡釋當今分配正義而非難,甚至否定這一思想體系,至少不是一種客觀公允的態度,無助于深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馬克思抽象和具體辯證統一的思想方法,較之他的分配正義的部分理論見解,對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探索和研究有借鑒價值。首先,理論創新必須具備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并兼以廣泛搜集、精心梳理材料(來自現實和取自各種思想的)艱苦工作,舍此便無以完成基礎的理論準備;其次,必須遵循矛盾引導思維前進的原則,在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的思想進程中,邏輯地再現真實的歷史內容,并在發展的實踐生活中接受新的檢驗;最后,堅持從現實到本質,再到隱藏更深的本質的探索之道,以達到把握事物全體,了然研究對象全部底蘊的認識境界。就此而言,馬克思的“分配從屬于生產”范疇及其思想方法,對于我們今天或任意扭曲分配與生產二者之間的關系、或說馬克思所批評的庸俗經濟學那樣,淺嘗輒止的所謂分配正義理論研究,難道不是一種嚴肅的警示嗎?

馬克思的“分配從屬于生產”范疇連同他的分配正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這一寶貴的思想遺產,一方面,應依據時代的發展,深化并豐富對它的認識;另一方面,只有堅持融于其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真諦,才不至于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上倒退,才能將其融會貫通,求得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分配正義的真知。

2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馬克思分配正義論學說的理論重心

追尋隱匿于經驗世界背后的存在,是亞里士多德以后西歐理性主義哲學的不二傳統,乃至近代笛卡爾以理性“我思”點題,確立人類理性主體為最高存在的地位。康德批判笛卡爾將主體的存在方式凝固在理性層面上,力主“把思維的邏輯分析”與“對象的形而上學”區分開來。循由這一不僅在科學理性層面,而且在“人格性”的更高層面上探究人的“存在”的思路,深化了對人的社會緯度的認識和研究,合乎邏輯地將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引向深入。

馬克思在批判地汲取費爾巴哈哲學時候,明確指出:費爾巴哈“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6]在其后創建唯物史觀思想體系過程中,他進一步指出:在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人們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總是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發生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對再生產的條件進行占有、使用和處理等一系列關系行為的總和。[7]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及形式決定了社會的分配制度。

決定著各個社會成員按照自身在社會生產中所處的地位和所擁有的權利形成的一定的分配關系。它反映的不僅是人對物的占有關系,而且是一種通過在社會生產中人們占有、支配物質生產資料而展示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直接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誰占有生產資料誰就在生產中居統治和支配地位,反之就只能居于被統治和被支配的地位,不僅如此,它也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付出勞動的勞動者無占有生產資料,所得很少,而占有生產資料的階級、集團卻攫取絕大部分的勞動果實,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前提下,由于人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是平等的,因而對勞動產品必然采取社會或集體共同占有和分配的形式。因此,有什么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就要求有什么樣的分配制度與之相適應。

馬克思還在批判地繼承空想社會主義理論有益成分的基礎上,在深刻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矛盾運動規律的過程中,進一步指出,當歷史發展到生產資料歸少數人所有的私有制社會,多數人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少數人對多數人進行剝削,少數人得所不當得,多數人得不到當得,這樣才產生了分配非正義的問題。從而提出分配正義問題是伴隨著私有制而出現的,分配正義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消滅私有制,但是,分配正義問題并不會因為私有制的消滅就會旋即得到解決。分配正義問題最終的、徹底的解決,還需待到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生產力高度發達、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之時。

由以上分析可知,馬克思反對離開經濟關系、生產力水平和階級狀況等空談或奢談所謂的 “分配正義”。他特別強調,研究分配正義問題要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出發。如果把分配理解為一種不依賴于生產力和所有制的、由抽象的“正義”概念所決定的東西,則是幼稚的、荒唐可笑的。

縱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體系,其內容結構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首先分析資本家與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以及他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和以占有剩余價值為核心的基本分配關系,其后,又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的條件下,剖析了雇傭工人被資本家剝削、奴役的加劇趨勢。馬克思研究分配正義問題的意旨,就在于通過考究不斷變化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獨特性,從而科學地論證私有制引起的矛盾,以及它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這方面的工作,對我們今天探討分配正義問題,仍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導作用。

首先,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就十分明確地指出了,他研究的對象一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8]在這里,馬克思之所以沒有提到分配方式與分配關系,是因為馬克思認為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生產方式已包括生產關系 (包含分配關系),專門列出生產關系,將它與生產方式并列,意味深長。本文認為這表明馬克思的分配正義理論的研究重心是以批判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目的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關系主要方面的分析,漸次展開資本生產、資本流通、實現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本質的深刻認識——私有制使土地、資本、勞動力三種要素中的每一種都分裂,即一塊土地與另一塊土地對立,一個資本與另一個資本對立,一個勞動力與另一個勞動力對立。[9]工人階級沒有生產資料,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社會的勞動成果是由資本家支配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工人階級創造的社會財富和文化愈多,資本家依靠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這個特權,霸占的社會財富和文化也愈多,而工人階級只占有維持生存的最低生活物資。從而工人階級和資本家之間由于被剝削和剝削所造成的兩級分化更加嚴重。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家方面的文化和財富日漸發展起來是以工人階級方面的愚昧和貧窮為代價的。這也說明,在馬克思那里分配正義理論,不是生產力經濟學或計量經濟學,它重在對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性質的分析、判斷,重在對生產過程中人們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研判。可見,即使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活動的實證研究和實證分析,馬克思仍高于同時代的其他經濟學家。這是因為他對分配正義問題的研究高屋建瓴,具有深厚的歷史哲學底蘊,而這也正是現時代很多論者所缺乏的。

其次,馬克思對分配正義的探討,著力于將對如何分配的探求引向深入,科學地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特殊的、具有獨特歷史規定性的生產方式,分配關系是歷史地規定這種生產關系的表現,它們都具有獨特的、歷史的和暫時的性質。分配方式與分配關系具有社會性,因而也就具有歷史性。分配方式會隨著社會形態的變革而相應的發生變遷。因此,既沒有可以存在于一切社會經濟形態的一般的、永恒的分配方式,也不存在可以適用于各種不同社會經濟形態的中性的、“正義的”分配方式。

既然資本主義分配方式與分配關系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形式及其生產關系所決定的,那么它也就必然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消亡而消亡,而絕不是什么一般的、永恒的分配方式與分配關系。馬克思認為,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產物或結果,而不是一定生產方式的前提或根據,并且生產方式在生產、交換、分配諸關系中居于統帥地位,據此,他指出,具有獨特歷史規定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就有與之相匹配的具有暫時性、獨特性和歷史性的生產關系。[10]可見,以資本收入為核心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及其分配關系,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歷史的分配方式,而絕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所共有的分配方式。

再次,通過揭除“事實上的不平等”之遮蔽,指出分配正義和生產力及文化發展水平是呈正相關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它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分配原則為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生產體系中分配個人消費品的一個主要原則,是指把社會主義生產機構生產的個人消費品分配給在社會主義生產體系中進行勞動的人,而且分配給這樣的勞動者的消費品的數量,也是按這個勞動者所作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來定的。就是說,在按勞分配的原則下,社會和參與分配的社會成員之間發生這樣的一種關系——社會成員在社會主義生產體系中從事勞動,而社會作了各項必要的扣除后,用另一種形式的勞動(已物化于產品當中),按照每個成員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給每個成員。在這里社會與勞動者之間進行了等量勞動和等量勞動相交換。這種內容和形式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原則和實踐也不同于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那樣矛盾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按勞分配制度是自人類有階級以來,第一次把社會的分配,人們的收入同勞動真正聯系起來,而不是同私有財產的多少和有無聯系起來的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然而,這種進步的按勞分配制度,從形式上看,根據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多少來領取相應的產品,這是平等的合理的。如若進一步深究,就會發現這種作為勞動者的一種權利的分配原則,仍舊存在缺陷——實際上還是不平等。馬克思認為這種以等量勞動相交換的按勞分配仍然是資產階級式的法權,原因在于每個勞動者的天賦都不同,包括智力、體力和家庭負擔方面,有的強些,有的弱些;按勞分配無法顧全這些個人天賦、自然條件、社會文化等實際情況而產生的收入差距。這種缺憾和不足是相對于共產主義社會的按需分配而言的,而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按資分配不可同日而語。按勞分配會產生收入差距,“這些弊病,在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11]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馬克思指出,權利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屬于社會上層建筑范疇,歸根到底是受社會經濟關系所制約和決定的,其權利的廣泛性取決于經濟的發展程度;社會文化屬于社會意識的歷史范疇,其受社會物質決定,同時對社會物質具有能動反映作用。[12]對此,馬克思接著指出,只有準許起點的權利不平等,才能防止弊病的發生。[13]換句話說,也就是“按勞分配”原則,不是人們主觀愿望所定的,而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及文化所定的。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舊的社會分工消失,人們把勞動變成了生活的首需,這個時候,“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4]

注重對特定歷史階段人們的經濟活動、經濟行為、經濟關系等社會現象的概括,在此基礎上求取對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本質的真理性認識,是馬克思分配正義學說的特色,也是他得以從可感知之物檢出不可感覺、超于感覺的分配正義的關鍵所在。今天的分配形式較之馬克思時代,又有了更多的變化和發展,隱而不現的分配關系更為豐富、復雜,我們應一如馬克思,見物、見人、更見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為指導,深化對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和分配正義理論的認識,奠定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最后,馬克思對分配正義問題的研究,并非持“價值中立”的態度,而是兼有對商品經濟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合理性的肯定和對早期資本剝削罪惡的批判。針對亞里士多德實現分配正義一是要依靠制度,二是要依靠市場交換的觀點,馬克思認為,分配正義規范實現的條件是無法靠道德意識創造的,他反對脫離物質生產實踐來抽象地談分配正義問題,來說明社會生產關系及其規范的正當性,他認為,(分配不是一個脫離生產的獨立領域)分配不能成為獨立于財產和生產關系的可控變量,從道德和規范立場出發提出的任何分配正義觀念,都是空洞的,指出分配正義是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有什么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樣的分配正義。但是,馬克思并不否認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定程度上的社會再分配的可能性——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可以通過制度性設計對收入和財富進行再分配,以此作為過渡綱領的一部分,這對改善無產階級的現狀處境有積極意義。但要過渡到社會新形態,其前提必須是取消私有制和市場經濟。這里,馬克思不僅對資本主義歷史合理性給予了肯定,也徹底克服了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他們的理論瑕疵。與此同時,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方式扭曲的揭露和批判,系統地論述了分配正義問題,也進一步完善了他的“異化勞動”理論。這一歷史地全面地看待分配正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使他從根本上擺脫了關于人類平等、社會正義的空想和奢談,得以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上,深刻揭示實現人類平等的經濟根源,有機地統一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批判和道德批判。馬克思這種認識論的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綜上所述,馬克思對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中人的社會存在和人們之間社會關系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研究,是其分配正義學說的重心。這足以說明,他的分配正義論,不僅深化了對“存在”,特別是人的社會存在的哲學探索,而且又有別于見物不見人,見物不見物質關系的經濟學,因而堪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前提。發展、深化他的這一學說,必須保持這一理論特色,惟其如此,才能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分配正義問題的研究結出碩果,使之為諸多應用經濟學學科奠定理論基礎。

3 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馬克思分配正義論學說的價值取向

亞當·斯密以后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學都是無人經濟學,他們只看重在自由市場經濟下,如何追逐更多的利潤,而不關注創造利潤的勞動者的境遇。他們不是從整體意義上把勞動者看作現實生活中有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欲的人,而只把勞動者看作是工人、是財富的創造者、增值資本的工具——像牛馬一樣的效率人,工具人,從來看不到勞動者是歷史的主人。與資產階級的無人經濟學相比,“關注完整的人、社會歷史的人和具有美好理想的人”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內核。他把現實的人作為出發點,現實的人構成了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而同時,現實的人又由物質條件所決定,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離開現實的個人,也就談不上物質生產及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在研究和闡揚勞動人道主義,這一人道主義與亞里士多德以來的權勢人道主義和近代以來的資本人道主義正好相反,勞動人道主義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哲學的本質和精華。勞動人道主義論的主體是勞動者,任何社會歷史條件下,普通勞動者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弱者。他們用血汗蓋起了摩天大樓,自己只住窩棚;他們織出了錦衣絲袍,自己卻無錢買身像樣的衣服。他們與那些人造財富的擁有者、支配者和使用者并非是猛虎和羊群的關系,而是同類,是一片藍天下生活的人們。既為同類,如下的問題便會出現在我們面前并需要做出回答:普通勞動者作為人的生存權和追求滿意生活的權利存在嗎?他們受到尊重了嗎?用他們血汗結晶供養的國家權力機關維護他們的權益了嗎?馬克思正是帶著對弱勢地位普通勞動者的深厚感情,為他們獲得人的生存權和尊嚴開始對分配正義論題探討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反映時代的思想智慧,它是以一種批判的態度對人與世界現實關系做出的評價,自然,馬克思分配正義論也是離不開那時哲學思想的影響的。馬克思認為,找到真正決定社會歷史的因素,形成科學的社會存在概念,只有研究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才有可能。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道德、法、國家、家庭、科學、宗教、藝術等都屬于生產關系,所以,它們都要由生產普遍規律來決定和支配。[15]進而闡明了,人的本質以及人獲得終極自由之路徑將會在勞動生產中得以體現和實現,此亦成為馬克思分配正義論之源泉。正是基于此種認識,馬克思從“勞動異化”論開始,批判性地對資本主義進行了考察。這當中,針對勞動異化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造成的主要斑點之處理的方式,可以不贊同,但對馬克思的立場與價值取向卻不能忽視,因為也正是基于其對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人的歷史地位之高瞻遠矚,從而才極大的推動了馬克思后來理論研究的深入: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開宗明義,工人階級與資本主義利益之不可調和。

馬克思認為,正義是經濟關系的觀念化的表現,不能離開經濟關系到人們的頭腦中去尋找分配正義的尺度。分配正義的標準,是由經濟關系來決定的,而非顛倒過來。不同的經濟關系就有不同的分配正義尺度,不存在抽象的正義,正義總是具體的。因此,討論分配正義與否的問題,必須研究社會經濟關系,首先要研究所有制關系。根據歷史發展的規律,未來社會分配正義之質的規定性(即真正的、完全的分配平等)取決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正義,還達不到完全的實質正義。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分配中必然要產生某種程度的不平等,關鍵是如何把握或衡量這種平等或不平等的程度。

雖然諸如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論、需求分配論等觀點與馬克思分配正義論的原本意義相違背,但由于今天的社會生產形式包括生產的內容、生產的組織方式、人們的價值觀念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馬克思分配正義論的某些具體內容也應相應地加以發展,否則很難完全解釋今天的經濟生活。總而言之,學術界至今沒有統一觀點。無論馬克思分配正義論如何發展,有一點是永不可改的,即分配從屬于生產。如果這一點改動,整個馬克思分配正義論都要瓦解,尤其重要的是,人作為社會生活的主體這一地位就要被物所掩蓋、異化了。一切價值都只有對人來說才是有意義的,分配正義中所包含的價值也不例外。

另外需要聚焦的有兩個問題:一是分配正義的領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入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其將分配正義限定于物質生產領域,而當前分配正義的領域已經從經濟領域的初次分配擴大到政治領域的再次分配以及社會領域的第三次分配了。二是區別分配方式是否正義與分配過程、分配結果是否正義。前者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水平和所有制形式,與其相適應的就是正義的;后者要看以某種方式分配,分配程序是否正義、是否一視同仁,分配結果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是否促進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結果的差距是否合理。

發展分配正義論,必須明確一點,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在分配正義當中的核心地位,唯如此,才能保證分配正義的科學性。分配正義在今天看來,應當是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在馬克思所處的階級矛盾尖銳的時代應當是科學性和階級性的統一。一種科學的社會理論應當高揚人文精神大旗,在闡述科學道理的同時充分肯定人的存在意義,發展分配正義論也應當如此。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1-82.

[2][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8.

[3][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7,305.

[4]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320.

[5]恩德勒等主編.經濟倫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60.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

[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

[10]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93.

[12]馬克思恩格斯和白拉克通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4.

[13]馬克思恩格斯論工會[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0. 215.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1.

責任編輯劉宏蘭

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5.10.002

A811

A

1004-0544(2015)10-0011-06

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A007);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項目(201316)。

馬桂花(1978-),女,新疆烏魯木齊人,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猜你喜歡
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哲學的“形式指引”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習近平: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0
廣元有條馬克思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视频免费看|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尤物国产在线| 亚洲最新地址| 毛片久久久|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欧美色香蕉|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伊人91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色综合中文字幕|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不卡| 国产精品2|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91在线|中文| 亚洲视频无码|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国产一在线| 婷婷色中文网| 成人综合网址|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四虎影院国产|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99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自在线拍|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啪|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婷婷色狠狠干| 日韩在线视频网|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在线网站18禁|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97|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