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磊(華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糾錯機制研究
□金光磊
(華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探索意味著其過程必會產生失誤,有失誤就要糾正,從失誤走向成功、由失敗走向勝利,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客觀存在的現狀相結合的歷史演變路徑。自馬克思主義以一種新思潮的姿態傳入中國并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后,經歷了大革命時期受挫,土地革命時期的轉折,延安時期的大發展,直至建國后的曲折發展,再到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其演進軌跡無不彰顯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曲折性,在此過程中也犯了各種“左”傾與右傾的錯誤,但是在重要的歷史關頭我們黨總能夠及時糾正錯誤化險為夷。善于發現、敢于承認、勇于改正錯誤,不斷健全糾錯機制,是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力量源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糾錯機制;發展
為什么人類會犯錯誤?歸咎其主要原因是人類的認識規律,人的認識是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主觀和客觀不可能完全協同一致。人類總是不斷的從錯誤中吸取經驗進而掌握對真理的認知。一個認識正確了,又會出現下一個未能全面認識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全新的、外入的意識形態,在中國民族這塊土壤中繁衍生息,并用于指導中國革命和中國現代化建設,它必然是一種不斷被民族化,即中國化的過程。鑒于此背景下,使其不得不經歷眾多極其復雜而又曲折的境況,在正確與錯誤、成功與失敗的錯綜交織的復雜情況下緩慢前行。毛澤東曾說過:“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1]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是在自我糾錯中前行并不斷創造輝煌的歷史。
1.1大革命時期——遭受巨大挫折階段
在大革命早期,由于面臨的敵人異常強大,革命陣營內成分復雜,且共產國際的指導有誤,加上自身理論和實踐經驗缺乏,中國共產黨相繼出現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錯誤。大革命時期共產國際給予了中國革命極大的幫助和指導,這對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但是有些指示并不符合中國實際,最終使大革命趨于失敗。這一時期的失誤主要表現為革命后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錯誤首先主要表現在領導權認識的問題上,陳獨秀錯誤地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過低的估計無產階級的力量和作用,這種觀點,無疑是在抬升資產階級國民黨,貶低無產階級共產黨;其次,在武裝斗爭問題上,反對北伐的決議,反對農民運動,主張土地革命等到北伐打下北京后再說,甚至坐視國民黨反動派鎮壓農民運動而袖手旁觀。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右翼最終公開叛變革命,面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采取妥協退讓的做法,不去擴大工農革命武裝,甚至解散工人武裝,只講聯合,不講斗爭,幻想以退讓求團結。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不僅未能挽救革命,反而加劇了革命危機,遭受了黨自成立以來第一次極其嚴重的損失。
面對1927年國民大革命的失敗,先進的共產黨人奮起抗爭,瞿秋白、鄧中夏公開發表文章,矛頭直指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強調無產階級是國民革命的“領導者”;在此期間,毛澤東也發表相關文章,比如《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深刻批判了陳獨秀的錯誤思想。除文章的披露之外,我黨還進行了一系列武裝斗爭以及召開會議糾錯,通過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等,拉開了轉變的序幕。逐步地提出了關于中國進行民主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開辟了一系列農村革命根據地,同時確立了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實現了工作重心向農村的轉移,確立了以反帝反封為革命綱領,并對中國社會及革命的性質以及革命的真正的敵對力量、前進的動力等方面有了正確的認識,為中國革命探尋出了一條正確之路。
1.2土地革命時期——轉折階段
此階段可用“一波三折”來形容,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由自發狀態逐步轉變為自覺性狀態,對整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來說是具有轉折意義,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錯誤的指示,致使黨內出現“左”傾錯誤的指導思想。這種錯誤思想蔓延到思想路線、政策方針,以及聯絡對象和打擊目標上,甚至在什么時候見什么人、說什么話,都由共產國際作出指示。其中主要表現為“左”傾盲動主義(瞿秋白)、冒險主義(李立三)以及教條主義(王明),這些錯誤的思想為中國革命的前進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帶來極大的阻力。李立三堅持“城市中心論”,并以武漢為中心,發起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由于敵我力量過分懸殊,一味實施冒險計劃,只能處處碰壁,最終使革命事業遭到重創。1930年8月,共產國際發出停止武漢、南京暴動的指示,周恩來、瞿秋白從莫斯科回國,開始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
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從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開始,共產國際對王明負責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給予直接支持,自此“左”傾路線統治黨的歷史時期開始了。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在革命道路上,照搬蘇聯經驗,否認農村包圍城市。在武裝奪取政權上,經歷了冒險主義——保守主義——逃跑主義的變化過程;在組織上,他堅持以宗派主義、懲辦主義為宗旨;在社會性質和階級關系上,夸大資本主義成分在中國的經濟比重,混淆了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最終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此危難時刻,中共中央在與共產國際斷絕聯系的情況下,第一次完全獨立自主解決黨內問題,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上糾正并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并把黨的路線轉變到馬克思主義軌道上來,逐步確立了毛澤東在我黨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是中共第一次獨立自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標志著真正開始了全黨范圍內的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的探索進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3延安時期——大發展階段
照搬共產國際決議的主觀主義是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遇到的最大挑戰,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2年,在這20年中共計犯了一次右傾錯誤和三次左傾錯誤,王明“左”“右”逢源,喊著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口號,強調一切均要經過、服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把戰線中復雜的階級關系放置一邊。1941~1942年,為了徹底清算“左”傾錯誤在黨內的影響,也清除黨內對共產國際的依賴思想,重點解決理論與實際偏離現狀的背景要求下,中共轟轟烈烈的開展了整風運動。通過這一運動糾正了黨在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并對錯誤的實質進行了披露,幫助犯錯的同志提高自我認知能力。
毛澤東強調:“我們揭發錯誤,批判缺點的目的,就像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完全是為了救人,而不是把人整死。對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毛病,決不能采用魯莽的態度,必須采用‘治病救人’的態度,才是正確有效的方法。”[2]延安整風是有準備、有步驟地開展的思想教育運動,通過組織學習、召開會議對黨內反復出現的“左”傾和右傾錯誤,進行了深入地批判,“揭發了錯誤的實質,從思想根源上看,均表現為主觀與客觀的不符合,其共同點都是理論與實踐相脫離,主觀和客觀不統一。”[3]在延安整風中,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總結,以極大精力進行理論學習和理論創造,寫出了一系列哲學、政治、軍事、文藝等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從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角度,揭露了教條主義錯誤的實質和經驗主義等主觀主義的錯誤,此外毛澤東還撰寫了 《論持久戰》、《反對黨八股》、《新民主主義論》、《整頓黨的作風》等著作,以及劉少奇寫的《論黨內斗爭》,陳云寫的《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等,這些著作都是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闡釋了中國革命的許多問題。這一時期的成就主要是毛澤東思想逐漸成熟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2.1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曲折發展的階段
在此期間,由于黨的領導集體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不足,在指導思想上出現“左”的偏差,再加上國際形勢的復雜,最終導致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出現偏離,高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口號,忽視了生產力的發展,相繼出現了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嚴重失誤。
1957年反右派斗爭以后,錯誤就越來越多,1959年廬山會議錯誤地發動了反右傾斗爭;1958年5月,中共八屆二中全會確立了毛澤東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一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但是現實操作完全忽視了、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過分強調主觀意志,沒有從我國當時社會發展階段的實際出發,而是實施了跨越。最終非但沒有“躍進”,反而造成了“倒退”。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再次證明了千年古訓“欲速則不達”的正確性。1961年1月召開的中共八屆九中全會通過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正式告別“大躍進”。1962年召開的七千人大會,全面總結前幾年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建設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需要有個過程,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毛澤東晚年一直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方式,急于完成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但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間不長,經驗不多,因而對社會主義實現形式和建設社會主義規律處在初期探索中。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在農村人民公社形成過程中,完全暴露出中國已經嚴重偏離了馬克思主義軌道,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次失敗,也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人們才思考改革探索新道路,于是就有了后來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21966年5月到1976年10年的“文化大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倒退階段
毛澤東發動這場“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是抵御帝國主義“和平演變”的圖謀、捍衛馬克思主義純潔性。然而毛澤東這一美好的愿望是建立在對國家形勢的錯誤估計,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資本主義、什么是修正主義誤解的基礎上的。在這十年間,社會各種弊端和矛盾集中暴露出來。在思想上,“左”傾路線造成人們思想的極大混亂,極左思潮、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以及其他錯誤的思想行為泛濫開來,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危機。文化上,堅持“破四舊”,極大地破壞了我國科學文化事業和民族傳統文化,致使出現嚴重后退。在經濟上,人們對生產熱情低落,科技進步緩慢,經濟效益普遍大幅度下降,我國喪失了發展的寶貴歷史機遇,同世界的經濟水平拉大了差距。在黨的建設上,各級黨組織在文革中遭到極大破壞,各種不法之徒乘機鉆進了黨和政權機構,并進行了大量破壞活動,民主法制也遭到破壞,許多干部、知識分子受到了非法的法西斯式的虐待,極大損害了黨的威信和馬克思主義的聲譽。造成這種嚴重后果的原因,正是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理解與具有經驗主義特征的空想社會主義在作怪。
盡管發動“文化大革命”帶來一系列錯誤,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出現了嚴重倒退,“但是也做了一些對社會主義發展中一些深層理論問題做了有益的探索,周恩來、鄧小平、張聞天等老一輩革命家對‘左’的錯誤作出不同形式的斗爭,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續飛躍,提供了豐富而深刻的經驗教訓,做了各種準備。”[4]錯誤固然不好,但任何事物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禍兮福所倚”,失敗有可能成為勝利之本。“文化大革命”縱然嚴重阻礙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思想等的發展,但它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不相符合的都表現出來,并推向了極端,使長期困擾人們的問題逐漸明朗化,最終為糾正這些不和諧因素或者錯誤提供了充分條件。“文化大革命”過后,百廢待興,在政治上撥亂反正,在經濟上,提出了大干快上,在思想意識領域,掀起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鄧小平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時從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但也應該看到文化大革命的功勞,文化大革命最終變成了我們的財富。“所以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努力把‘壞事’變成‘好事’,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所要求的科學態度,‘文化大革命’變成了我們的財富,成了全國人民的大課堂。”[5]全黨于1978年開展了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走向全國,為大規模進行撥亂反正以及更好地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2.3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馬克思主義大發展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撥亂反正措施,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首先從思想路線上進行撥亂反正,這是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前提。在思想上,批判“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兩個凡是”提法是割裂、歪曲毛澤東思想體系,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這一基本原理。在政治方面,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組織路線上,本著“有錯必糾”的原則,陸續平反了冤假錯案,使政治上安定團結的局面得以出現,使組織上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得以真正貫徹。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從實際出發,排除了“左”、右兩方面的干擾,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將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晚年錯誤區別開來,堅持科學地評價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以及毛澤東的歷史地位,肯定了毛澤東思想的作用,維護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6]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問題的決議》,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決議》標志著新時期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基本完成,為我國全面改革的新階段奠定了基礎。
由鄧小平親自領導的改革開放是我國一項開創性的偉大實踐,它作為前無古人的事業,失誤在所難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開天辟地的大事業,對于其中的試驗性、冒險性,馬克思、恩格斯都是深思過的,他們不但坦誠錯誤,而且善于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進而糾正錯誤來推動事業向前發展。鄧小平曾經就開誠布公地說:“今后我們可能還會犯錯誤。但是,第一不能犯大錯誤,第二發現不對就趕快改。”[7]鄧小平還認為:“改革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案,問題是要搞得比較穩妥一些,選擇的方式和時機要恰當。不犯錯誤不可能,要爭取犯得小一點,遇到問題就及時調整。”[8]在反思歷史,認識規律的基礎上,用未來眼光來審視和把握現在。
3.1糾正教育上的失誤。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文革”以來出現了“知識越多越反動”的錯誤觀點,許多知識分子被戴上了“臭老九”的帽子的怪現象。鄧小平對此進行了反對和批判,他認為這些靠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同樣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粉碎 “四人幫”后,鄧小平首先考慮的是把知識分子解放出來,讓他們為現代化建設起骨干作用。到了1989年,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他再次嚴肅地指出:“我們最近十年的發展是很好的,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展不夠。我們經過冷靜考慮,認為這方面的失誤比通貨膨脹等問題更大。”[9]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鄧小平的關懷下,我國先后派出數萬名青年學生和科技人員出國深造,這批人后來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寶貴財富。
3.2對兩種錯誤思潮的批判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左”、“右”兩種思潮長期困擾著人們,“左”的思潮不是從實際出發,對于改革的各項具體措施都要問一問姓“資”姓“社”,擔心改革會將中國引向資本主義道路。“右”的思潮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主張改革,要把“改革開放”改造為“全盤西化”,把改革的目的確定為在中國建立全面私有制、培育新的“中產階級”。為了保證改革開放不偏離社會主義道路,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堅持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作為不可動搖的基本點納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上來。把四項基本原則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寫進憲法。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及其變種保持高度警惕,批判其錯誤的觀點。
3.3沖破長期對國情跨階段的認識誤區,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認識,是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毛澤東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因而在革命和建設上提出一些超越歷史發展階段的任務和政策,導致一系列的嚴重失誤和挫折。鄧小平根據中國國情,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指我國生產力落后,現階段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不能超越。1989年政治風波之后,中國改革陷于進退維谷的境況,改革開放被反“和平演變”的呼聲以及改革“姓社姓資”的聲浪蓋過和質疑。面對當下國內外復雜的形勢,1992年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南巡講話,沖破了姓“社”姓“資”的陰霾,號召人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出并回答了經常困擾和束縛人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和理論問題,推動全黨思想大解放,向全世界昭告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不會變,當社會主義在一些國家受挫之際,再次樹立了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信心和新的形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 “兩次歷史性飛躍”,均從糾錯開始的,“沒有對錯誤思想路線的清算,就不會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不會產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這種轉變不是自然而然實現的,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的實現主體主觀努力的結果”。[10]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不斷探索永無止境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與反復探索的過程,從失敗走向成功。作為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中國建立,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需要不斷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有“逗號”、沒有“句號”,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就要靠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地進行實踐探索,對國外好的經驗、我們過去的經驗不能教條地照搬,革命時期的經驗也不能簡單地移植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因此,面對飛速發展的中國我們應當把理論的發展與創新一直延續下去,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造性探索永葆生機、永不偏離航向。
正如《論語·子張》所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經艱難險阻,它以不斷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總結過往錯誤的模式獲得了生命力。正確經驗具有示范效應,是財富,錯誤的經驗同樣是財富。因為從認識的活動本身來看,錯誤的認識往往是形成正確認識的向導和先導,一方面錯誤的經驗往往是獲得正確認識過程中一個難于避免的環節,一個通向真理的階梯;另一方面,錯誤的經驗在探討中昭示后來者“此路不通,另辟蹊徑”,起到一種指向標的作用。當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但是在社會發展上也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為進一步發展留下了巨大的隱患,科學發展觀的確立,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對舊的發展方式的矯正,這是在總結過去發展經驗,糾正失誤的基礎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創新。
“糾錯機制”是我們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一大法寶。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再到今天。我們取得的成就充滿坎坷迷失和反復。由于共產黨實際斗爭經驗不足,出現了種種錯誤,但是在大落大起的風云變幻中,我們黨總能帶領中國人民在挫折中奮起。大革命失敗后的陰云籠罩下,我們年輕的黨發現失敗癥結并敢于自我糾正,果斷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我黨陷入危急時刻,在此絕境中,黨召開遵義會議,及時糾正了“左”傾的錯誤路線;文化大革命使社會主義處于最危險的境地,我們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文革的一系列錯誤進行了徹底的大清掃,并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二次飛躍——鄧小平理論。在重大轉折的歷史關頭,中共黨人不懼艱難險阻總能及時召開會議,對錯誤進行糾正,并不斷健全糾錯機制,把大局拉回正確軌道。因此,也可以說糾錯機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強大生命力的一大法寶。
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首次提出“糾錯機制”這一概念,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自我糾錯能力向制度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隨后黨的會議上,關于完善糾錯機制等表述也愈加清晰。而制度保障成為強大自我糾錯能力的硬實力。2013年的“反腐風暴”成為自我糾錯能力制度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黨員干部要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從而達到自我完善、自我革新,這就是自揭短處、敢于自我糾錯。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再次提到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完善糾錯問責機制。歷史經驗和教訓再次證明,要取得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就必須敢于糾正錯誤,善于總結經驗,社會主義的事業才能蓬勃發展。“勇于承認錯誤是黨自信與成熟的表現,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由之路”[11]。因此,可以說堅持真理、及時修正錯誤是黨的理論創新的法寶,也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進的必由之路。
[1][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827—828.
[3]梅榮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61.
[4]沈傳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曲折命運和經驗教訓[J].中共黨史研究,2008,(2):26—33.
[5][7][8][9]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72,95,267,290.
[6]高屹.歷史選擇了鄧小平[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13.
[10]金民卿,趙智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與規律[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40—142.
[11]尹業香.論中國共產黨糾錯機制構建及完善[J].學術論壇,2013,(8):20—24.
責任編輯劉宏蘭
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5.10.004
D61
A
1004-0544(2015)10-0023-05
金光磊(1986—),男,河南駐馬店人,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