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賈誼和晁錯政治秩序觀比較及啟示

2015-03-17 23:13:28穆軍全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300071
理論月刊 2015年10期
關鍵詞:建構

□穆軍全(南開大學 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賈誼和晁錯政治秩序觀比較及啟示

□穆軍全
(南開大學 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賈誼和晁錯是中華帝國大一統政治秩序形成初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們提出的建構漢帝國政治秩序的一些策略對后世帝國統治乃至當今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產生重要影響。然而僅憑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不足以支持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我們在借鑒和超越傳統政治秩序觀時更多的應該從思維和方法的層面著手。在建構現代法治國家政治秩序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點:問題意識和底線思維是評價和建構政治秩序的重要思維向度;利益分析是評價和建構政治秩序的重要方法;理性啟蒙基礎上的王霸結合是揚棄傳統政治秩序觀的正確選擇。

賈誼;晁錯;政治秩序;法治

政治秩序①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開篇中所說的“‘政治秩序’一詞,指的乃是一種目標,而非某種現實”。國內較早給政治秩序下定義的林毓生先生認為:“政治秩序指謂:眾人因權力得以合理與順遂地使用而被管理得很有秩序、很有條理的現象。”雷振文從馬克思主義政治與經濟關系的視角出發為政治秩序下定義。胡銳軍從政治過程層面界定政治秩序。姚選民從主體間關系界定政治秩序。相關文章參見:林毓生所著《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一書,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5月初版第39頁。[1]是政治現象的一種表征,是參與政治生活的社會主體因執行或服從公共權力而形成的具有一致性、連續性和明確預期性的利益博弈均衡狀態。它的核心價值在于給人們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預期,即相信明天、一年后甚至十年后一切現有的政治制度設計都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人類從古至今都在宗族、宗教、軍事、政治等因素的互動博弈當中尋求或建構良好的政治秩序。“漢帝國為后來的中國政府樹立了范式。后來的皇朝、征服者不過是擴大完善提煉深化漢朝所創立的制度。”[2]中國大一統政治秩序形成過程中,秦始皇和漢武帝是重要的帝王,而賈誼和晁錯則是關鍵的政治思想家。

對于西漢初期的著名政治家賈誼和晁錯,學界對他們思想的研究已經有很多。比如學者們往往從經濟思想、削藩思想、禮治思想、民本思想、農本思想以及的其他政治思想的局部視角切入,對賈誼和晁錯的思想做出一些評價,由于視野的狹窄難免得出一些值得商榷的結論。比如賈誼的民本思想是傳統民本思想的重要分支,根據賈誼提出的“民無不為本”有些學者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儒家的民本思想傳統中人民始終是政治的目的,君主不過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一種工具或手段而已。”[3]如果站在建構和維護皇權政治秩序的高度來看,“人民”在傳統思想家那里恰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此外,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為了政治斗爭的需要,一些學者給賈誼和晁錯貼上法家的標簽,[4]后來隨著政治斗爭的結束,大多數學者則又把賈誼歸為儒家。在筆者看來,賈誼和晁錯首先是漢初維護皇權政治秩序的政治家,其次才是儒家、法家或者其他什么派別的思想家。這種把賈誼和晁錯限定在某一個派別來研究其思想的思路本身是比較狹窄的,得出的結論也難免有牽強附會之處。本文將跳出賈誼和晁錯思想派別思維的框架,從政治秩序的角度切入,以賈誼和晁錯對漢初社會基本問題即農商關系問題、央地關系問題和夷夏關系問題的認識和解決為抓手,對他們的政治秩序觀進行比較評析,試圖為挖掘他們政治思想的獨特價值提供另一個角度的解讀和詮釋。

1 漢初的主要社會問題

賈誼和晁錯的政治秩序觀都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而展開論述的,因此,我們在論述比較他們二者政治秩序觀的異同時也應以影響漢初政治秩序建構和運行的主要政治問題為主線來展開。

首先,農商關系不協調,動搖政權基礎。“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漢書·食貨志》)因此,漢初統治者都秉持黃老思想,實行輕賦省刑的治國方略。到文帝執掌皇權之時,國家經濟和社會有所恢復。然而,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奢靡媚富之風,有違重農抑商的大政方針。隨著富商對農民兼并的盛行,各地出現了農民流離失所,而豪強勢力獨霸一方的現象。《史記·貨殖列傳》所說的“大富霸一郡,中富霸一縣,下富霸一鄉一里”。這些豪強勢力的存在對漢初政治秩序的穩定構成巨大威脅。[5]

其次,央地關系不協調,威脅中央集權。西漢初年,高祖劉邦為維護和鞏固漢朝政權,封一些同姓子弟為王,如子劉長為淮南王、侄兒劉濞為吳王等。漢初的諸侯王具有很大的行政和財政大權,他們總攬國事,任免官吏,權限堪比皇帝。在這種制度安排之下,一些封地廣闊、物產豐富的諸侯王勢力迅速增強,出現了中央與地方的勢力“均衡”,對漢朝中央政權構成直接威脅。

最后,“夷夏”關系不協調,威脅漢朝政權。對文景二帝來說,最嚴重的“外患”莫過于匈奴。匈奴與西漢北邊郡縣連接,擁有騎兵三十萬,他們把目光都投注在富饒的漢朝土地上,對西漢政權產生巨大的威脅。漢高祖遭“白登之圍”后,和親成為了漢初應對匈奴問題的主要策略。文景時期,漢朝在“和親”的同時,每年向匈奴奉送大量的財物和糧食。漢朝的忍讓并沒有帶來邊境的安寧,匈奴連年入侵邊郡,每年被匈奴殺害和掠去的人口在一萬以上。[6]

2 賈誼和晁錯政治秩序觀的相同點

2.1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格局是理想政治秩序的范本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具有“大一統”意義的王朝,秦始皇的權力以及其所制定和執行的一整套關于中央集權的儀式、典章、制度確立了“大一統”皇權的最初框架(如秦朝時期中國就建立了常備軍,統一稅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雖然秦王朝二世而亡,然而“大一統”的思想卻為后代的士人和統治者所推崇、繼承并發揚光大。西漢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賈誼和晁錯認為中華帝國的理想政治秩序應該是定于一尊的大一統皇權專制政治秩序。

從文景時期的政治環境看,對大一統政治秩序最直接的威脅來自于政權內部割據一方的諸侯王和政權外部不時侵邊的匈奴。為建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治秩序,賈誼和晁錯都把“削藩”作為消除政權內部政治秩序隱患的手段。賈誼根據時勢的判斷指出,“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即諸侯王的勢力已經足以威脅漢朝政權的穩定,用一些小的安撫政策已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采用“斤斧”之策。同時他總結“大抵強者先反”的歷史經驗,站在仁政愛民的為政道德高度,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治理策略。晁錯早在文帝當政時期就曾多次上書建議文帝削藩卻不被采納。到景帝時期,晁錯得到重用,其對諸侯王坐大威脅中央集權的分析得到景帝的重視。晁錯指出,“(吳王)益驕橫,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具體措施為主動出擊,“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之郡”(《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2.2“過秦”是立論基點

如何評價以往政治秩序的運轉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建構適合當下政治發展的政治秩序運行機制是政治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一切都要從對傳統政治秩序的深入剖析切入。對于漢初思想家賈誼和晁錯來說,他們所面對的最鄰近的 “傳統”即是二世而亡的秦朝。在《過秦論》中賈誼認為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指出政治秩序的建構要“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世,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新書·過秦下》)在論述漢初社會存在的商賈富人僭越禮制,奢靡之風盛行等問題時,首先反思秦王朝的問題:“秦滅四維不張,故君臣乖而相攘,上下亂僭而無差,父子六親殃戳而失其宜,奸人并起,萬民離畔”(《新書·俗激》)。在反思秦王朝弊端的基礎上,賈誼主張定制度、興禮樂,扭轉社會風尚,實現政治秩序的長治久安。晁錯在論述其“守邊勸農”,以抵御匈奴策略時,也以“過秦”為立論起點。他認為秦王朝發兵抗擊匈奴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守衛邊疆和保護百姓而是為了擴大統治范圍,滿足統治者的欲望。秦王朝的移民戍邊政策對百姓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農民起義乃至秦朝的滅亡。

2.3王霸雜糅是主要立論方法

“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藥不必出扁鵲之方。合之者善可以為法,因世而權行”(《新語·術事》)。主張綜合利用各個學派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是漢初政治家政論思想的主要特點。針對漢初央地關系不協調的問題,賈誼認為君主有王霸兩種治理手段,“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漢書·賈誼傳》),即不管是王道的“仁義”還是霸道的“法制”都是君主維護政治秩序的手段,君主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兼而用之。晁錯在上書建議皇太子應該如何學習和掌握治理國家方法時指出:“人主所以尊顯功名揚于萬世之后者,以知術數也。故人主知所以制臣下而治其眾,則群臣畏服矣;知所以聽言受事,則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萬民,則海內必從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則臣子之行備矣”(《漢書·爰盎晁錯傳》)。這一論述的重點雖然在于讓皇太子掌握霸道控制臣下來維持統治秩序的方法,但其具體的實施技巧仍然包含了儒家王道所倡導的“安利萬民”和“忠孝事上”等王道思想內涵。晁錯在漢文帝組織的賢良對策中提出法令制定和實施的范本是儒家的三王,法律的制定和實行要切合“人情”,體現出王霸雜糅的政治秩序觀。

3 賈誼和晁錯政治秩序觀的相異點

3.1“親親尊尊”儒家思維邏輯與“權術法勢”法家思維邏輯

縱觀先秦諸子的學說,儒家是極力主張恢復西周封建制度的學派。在禮崩樂壞、諸侯爭雄的春秋時代孔子極力主張遵循西周禮制來建構封建等級秩序,恢復天下一統的政治秩序。在解決漢初存在的央地關系問題上,賈誼提出“眾建諸侯少其力”的策略,思想主旨也在于讓各個諸侯王按照血緣親疏關系,推恩于其子孫,繼承周朝“嫡子世其國,別子為大夫”的封建制度。其背后隱含的是儒家的“親親尊尊”的禮制宗法邏輯。賈誼主張按照儒家禮制來建構政治秩序,確立王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新書·階級》篇中指出“故古者圣王制為列等,內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師、小吏,施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對于諸侯僭越,威脅皇權的問題,晁錯提出的“以法削割”其背后隱含的是法家的“權術法制”邏輯。法家主張君主的絕對集權。法家實現君主集權的手段與儒家的“禮制”方式不同,而是通過權術法制削弱或剝奪貴族和臣下的權力,實現皇權的唯我獨尊。管子曰:“權勢者,人主之所獨裁也。故人主失守則危”(《管子·七臣七主篇》)。韓非子曰:“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篇》)。

對于文帝時期農商關系不協調所表現出的商賈富人僭越禮制,敗壞習俗,奢靡媚富之風盛行等問題,賈誼把它歸結于秦朝的舊俗以及法家代表商鞅在秦國實行的獎勵耕戰政策。“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而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漢書·賈誼傳》)。為解決農商關系不協調,賈誼除了提出“勸農積貯”和“禁止末作”外,還提出要遵照西周以來“尊尊、親親、賢賢”的圣王禮制來規范百姓(特別是富商大賈)的行為。晁錯則正好相反,他所提出重農抑商思想的內在邏輯在于法家強國富民的耕戰思想。晁錯則正好相反,他所提出重農抑商思想的內在邏輯在于法家“入粟拜爵”的耕戰思想。晁錯提出“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之下粟比多矣”(《漢書·食貨志》)。因此,為了促使游民回歸本業,安心務農,晁錯遵照法家嚴明賞罰的精神,提出了調整糧食價格、減輕農民種田租稅和“入粟拜爵免罪”的政策。

3.2激進主義與漸進主義政治秩序改進方略

政治秩序的改革主要有兩種方略:其一是試驗主義、漸進主義的秩序改革模式,表現為在政治穩定前提下的邊際調整和“邊立邊破”的變法、秩序改革模式。其二是激進的“先破后立”、“亂而后治”的秩序改革模式。[7]由于知識背景和學派淵源的不同,賈誼和晁錯對于政治秩序改革過程中所應采取的方略也有很大的差異。針對諸侯王僭越禮制,尾大不掉的問題,賈誼和晁錯分別提出了改革方案。賈誼提出的是較為溫和的“眾建”策略,讓諸侯王國化大為小,逐步削弱其實力。晁錯則認為各個諸侯王早有悖逆之心,建議景帝主動出擊,追查諸侯王以往的過錯,割削諸侯王的封地歸中央所有。如“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詔赦,罰削東海郡”(《史記·吳王劓列傳》)。根據吳王 “詐稱病不朝”和“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的罪過,景帝三年議削其豫章郡和會稽郡。[8]

3.3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政治秩序觀

賈誼和晁錯政治秩序觀的主要區別之一在于賈誼的政治秩序觀更傾向于理想主義的層面,而晁錯的政治秩序觀念更傾向于現實主義的層面。比如在匈奴問題上,賈誼提出的對策是以“戰德”為指導思想的“耀蟬之術”。《新書·匈奴》篇中,賈誼指出“竊料匈奴控弦大率六萬騎,五口而出介卒一人,五六三十,此即戶口三十萬耳,未及漢千石大縣也”。然而,賈誼對匈奴實力的估計出于主觀的推測,與實際相差較遠。錢穆在《秦漢史》第三章中認為當時匈奴全族人口大約在一百八十萬左右,能上戰場的戰士大約有五十萬人。[9]賈誼所提出的對抗匈奴的具體策略為“建三表,設五餌,以此與單于爭其民”,其設想大體包括通過使匈奴百姓知曉漢文帝的仁愛、信義,讓匈奴百姓望風而投靠漢朝;以優厚的待遇犒賞歸降漢朝的匈奴百姓以便達到分化匈奴勢力的目的。賈誼的這些對抗匈奴的策略帶有很濃的理想主義色彩,從歷史事實來看,他的策略大多也沒有得到文帝的采納和具體落實。

晁錯提出的抗擊匈奴的對策具有很強的現實可行性。晁錯向文帝上表的《言兵事疏》、《復言募民徙塞下》和《守邊勸農疏》等奏疏從實際出發,細致的對比分析了漢朝和匈奴雙方的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層面的優缺點,指出漢朝軍隊失敗的首要原因在于每年輪換到邊塞的內地士兵對邊塞的地形、地勢不熟悉,對匈奴士兵的作戰方式不了解,再加上水土不服,故此,屢屢敗北。為解決這些問題,晁錯提出“徙民入塞”的政策,即“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漢書·爰盎晁錯傳》)。為了很好的執行這一政策,晁錯又具體提出在 “徙民入塞”之前先要查看遷徙地的氣候條件是否適宜居住,泉水是否可以飲用,土地是否適合耕種,為百姓修好房屋和道路,設立就醫和祭祀的場所,讓百姓在邊塞安居樂業。晁錯從現實出發,所指定的募民守邊,以夷制夷的策略得到了文帝的采納,這些策略的實施對于抗擊匈奴,維護漢初政治秩序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

4 賈誼和晁錯政治秩序觀的當代啟示

“中國文化傳統中是否存在有益于當代中國政治建設的思想資源,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但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文化不足以支持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不應是向傳統回歸。”[10]為此,我們現在評價和借鑒賈誼、晁錯政治秩序觀時,更多的應該從思維和方法的層面著手。

4.1問題意識是評價和建構政治秩序的重要思維向度

賈誼和晁錯政治秩序觀的顯著特點在于注重實際問題的討論而不囿于空泛概念的辨析。我們在借鑒賈誼和晁錯的政治秩序觀時要有以下幾個清晰的問題域:漢初社會的政治秩序現狀是一個層面的問題,我們今天談論的政治秩序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漢初思想家賈誼和晁錯對那個時代政治秩序的體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后來思想家們對政治秩序的看法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把政治秩序的“實踐”和政治秩序觀念的“表達”區分開來,把不同時代不同政治思想家的政治秩序觀所要解決的不同問題區分開來,從而追問政治秩序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理論話語中究竟要解決什么問題。只有抓住這個問題,才能理解政治秩序觀和政治秩序。賈誼和晁錯所集中關注的漢初社會所存在的央地關系、農商關系和夷夏關系等三個層面的問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問題——如何維護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秩序的問題。這是賈誼和晁錯政治秩序觀的底線,也是他們在論述與政治秩序相關的社會問題并針對問題構思策略時候的基本共識。離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治秩序建構底線,認為賈誼提出“民本”是切實為農民利益著想,其實是個不小的誤會。離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治秩序基點認為晁錯的“重農貴粟”政策是為農民著想同樣是誤會。

4.2利益分析是評價和建構政治秩序的重要方法

政治秩序的形成緣于社會中各個利益群體之間利益的博弈,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競爭力量取得平衡,政治秩序便會出現。“漢朝在兩種利益群體中取得平衡,一方面大家都想創建強大統一的中央政府,以避免東周式的動亂和戰爭;另一方面,全國的地方精英又試圖盡量保留自己的權力和特權。……漢朝重作平衡,既考慮曾是秦朝打擊對象的封王和貴族的利益,又致力于逐漸減少他們的影響。……西漢創建的國家是穩定的,因為大家達成妥協。但與秦朝比,它又是薄弱的,盡量避免與殘余的貴族影響發生正面沖突。”[11]如果僅從上面這段論述來看,福山對漢朝政治秩序的評價只能是部分正確。因為,他的籠統的“妥協”說法,掩蓋了漢初中央集權帝國政治秩序形成過程中的激烈利益博弈或者斗爭。賈誼和晁錯便是博弈的焦點,他們的悲劇命運也跟這種博弈有著直接的聯系。賈誼和晁錯都認識到對漢初帝國政治秩序的最大危險來自各強大的地方諸侯,因此,他們分別提出了漸進和激進的應對策略。因此,在對待影響政治秩序穩定的巨大威脅面前,漢初統治者并不僅僅像漢文帝那樣采取漸進的、“避免與殘余的貴族影響發生正面沖突”態度,到了漢景帝執政的后期和漢武帝時期,采取非常強硬的手段來削弱地方諸侯的勢力,以便在利益博弈中實現中央的強勢控制。

此外,從社會結構的視角來看,賈誼和晁錯都是漢初新興的儒士階層,他們所提出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秩序觀表面上在維護皇帝的絕對權威,其本質在維護他們所代表的新興儒士階層的利益。漢朝時期的中國社會大體上分為五個階層:皇族、士人儒生、農民、工商業者和游俠。“工商業者和游俠這兩個群體的存在,特別是他們的得勢,對漢朝統治家族和儒生的利益構成巨大的威脅”。[12]首先,工商業者也就是商賈富人,他們僭越圣王禮制,敗壞習俗,挑戰帝王的至尊權威;利用財富溝通權貴威脅儒生的政治或社會地位;不從事勞作,生活奢靡,通過巧取豪奪,兼并農民土地,破壞帝國政治秩序的農本基礎。其次,游俠在基層社會中自成體系,企圖通過暴力手段建構小的“統治王國”,甚至公然違抗朝廷律令,對帝國政治秩序構成直接威脅。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我們現在評價和分析賈誼和晁錯政治秩序觀時,利益分析仍然是重要的分析視角和工具。賈誼和晁錯的人生悲劇最主要原因在于他們所提出的政治秩序觀侵害了諸侯王和劉邦集團的元老如周勃、灌嬰、樊噲等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既得利益者是改革的阻撓者,政治秩序的變革能否啟動和順利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改革者能否沖破既得利益的藩籬,分化掌握改革方案否決權的既得利益群體。同時改革者本身也是利益主體,在改革過程中會形成新的利益群體,并且為下一輪的改革“造就”新的既得利益群體。賈誼和晁錯都是文景時期維護大一統帝國政治秩序的改革家,然而,從現代的視角來看,他們也都是中國歷史上儒生利益集團的代表。尤其是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中國的政治場域就長期被皇室貴族和儒生階層所壟斷。這種利益格局一方面保障了大一統皇權政治秩序的穩定,另一方面則使中華帝國漸趨保守,阻礙了政治和社會根本變革。直到近代,西方侵略者用船堅炮利打開了我們的國門,也打破了中華帝國原有政治秩序中各個社會力量之間的政治平衡,新的政治秩序才在艱難的利益博弈中逐步形成。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2.0版本”時代。在進一步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然會觸動前三十多年改革過程當中形成的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因此,改革的復雜程度和艱難程度都將遠超以往。在應對既得利益群體的阻礙方面,賈誼的“眾建諸侯少其力”,逐步分化既得利益群體,爭取最大范圍認同和共識的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4.3理性啟蒙基礎上的王霸結合是揚棄傳統政治秩序觀的正確選擇

由上文論述可知,“王霸雜糅”是賈誼和晁錯政治秩序觀的主要立論方法。對于傳統的政治秩序來說,王霸雜糅的方法使得政治制度和政治意識形態相互嵌入在一起,形成一種維護政治秩序穩定、有效運轉的體系。這種嵌入式結構和嵌入的方法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十八屆四中全會后,黨中央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當前建設法治國家的策略之一是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我們能看到王霸結合的思維影子,可以看到傳統政治秩序觀對當前國家建設的正面影響。但如果認為到此我們的法治國家建設就可以順利成章的展開并走上良序運行軌道的話,則有點自欺欺人或一廂情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提法早在2001年初就由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然而時至今日,我國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還步履維艱。之所以這樣,恐怕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官本位、人治主義、權力依附與崇拜、等級特權等封建殘余的影響脫不了干系。傳統的王霸結合政治秩序建構最終走向了人治而不是法治。主要原因是儒家士人認為心性的修養與道德的改進是政治的基礎和根本。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秩序建構邏輯起點是“正人心之要”。“將政治理解為道德感召,而這種感召的基礎又是當權者的身正,則正主-正朝廷-正百官-正百姓,便成為政治實施的固定程序,君主個體的道德水準成為這一程序的中樞與關鍵,正君心成為政治的大根本。”[13]這種論證的思路從孔孟、程朱、陸王、到戴震、到張之洞、到嚴復、康梁的治學論政中都可以找到。同時反觀西方法治發展的歷程可知,“法治在大不列顛演進至十八世紀時,蘇格蘭的杰出經濟學家與倫理學家們亞當·斯密、弗格森、休謨(后來的康德也頗受影響)——開始對它所能帶給社會的好處與它維護人的尊嚴的功能產生了深刻與突破性的認識與理解,他們根據這種認識與理解建成一套社會理論,這套社會理論遂變成最最有力的法治的理解基礎。用透徹的現代語言整理與分析這套理論的當代大家,當推波蘭尼(KarlPolanyi)先生與海耶克(Hayek)。”[14]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和文化中關于法治的資源和理念嚴重不足,對于現代法治國家建設來說,中國缺少像西方國家一樣的法治理性啟蒙過程。因此,筆者認為在我國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強調 “法治與德治結合”等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原則固然很重要,然而借鑒和學習西方現代理性文化和精神的基礎上在全社會開展法治理性的啟蒙卻是前提性和基礎性工作。即首先要讓法治代替人情,理性取代經驗成為政治秩序的內在運行機制,讓理性化的抽象體系嵌入到人們日常的行為、嵌入到公共管理和政治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實現公共權力運行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形成理性化的生存環境。

綜上所述,國家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建構優良秩序,實現社會的良序運行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現在的國家治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傳統治國理政經驗的影響。漢初思想家賈誼和晁錯對于建構優良政治秩序的一些建設性的思考對當今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批判繼承前人的政治秩序觀的基礎上,建構、發展屬于我們自己時代的政治秩序觀,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1]雷振文.政治秩序的構成要素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6,(12):97—100;胡銳軍.政治沖突、政治整合與政治秩序論綱[J].晉陽學刊,2004,(5):10-14;姚選民,羅爾斯.政治秩序觀問題:一種以中國為根據的問題化理論處理[D].復旦大學研究生論文,2012.

[2][英]芬納.統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權與帝國—從蘇美爾到羅馬[M].馬百亮,王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49.

[3]楊健瀟.“群眾路線”的政治學考察—基于“民本”與“民主”的比較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14,(8):38-44.

[4]梁效.論賈誼[J].北京大學學報,1974,(4):19-23.

[5][6]范文瀾.中國通史:第2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102-103.

[7]張建偉.“變法”模式與政治穩定性—中國經驗及其法律經濟學含義[J].社會科學,2003,(1):137-150.

[8]岳慶平.西漢景武時期的削藩及其后果[J].社會科學輯刊,1993,(6):137-150.

[9]徐麗霞.賈誼晁錯政論思想比較研究[M].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197.

[10]孫曉春.審慎對待“西方”與“傳統”—近代東西文化論爭的歷史反思[J].人民論壇,2014,(6):16-18.

[11][美]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M].毛俊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33-134.

[12]劉緒貽.中國的儒學統治—既得利益抵制社會變革的典型事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6.

[13]楊陽.文化秩序與政治秩序—儒教中國的政治文化解讀[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86.

[14]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M].臺北: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102.

責任編輯趙繼棠

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5.10.020

D0=34

A

1004-0544(2015)10-0110-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4年度重點項目(14AZZ005)。

穆軍全(1983—),男,山西陽泉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

猜你喜歡
建構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論相對獨立的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程序之建構
建構幾何模型高效解題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如何建構序列化閱讀教學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36
談高中語文閱讀理解課程的建構
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40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建構游戲玩不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91精品视频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五月天综合婷婷|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在线99视频|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亚洲精品老司机|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三级|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在线一级毛片| 99久久99视频|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国产特一级毛片|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日韩视频|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久久新|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国产激情第一页|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国产91导航|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亚洲国产黄色| 大香伊人久久|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