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富鵬
小學生入學以后,在數學成績方面有一定的差異,隨著年級的提高而逐漸加大,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探究其原因,是與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分不開的,還與學生的自身素質有關。針對以上問題,教學不能實施“一刀切”的方法,而要實施“分層教學”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高。下面就針對“分層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參考。
一、劃分不同的層次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還要結合學生的情況實施分層教學。
第一,要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結合學生智力的不同,對其進行個別指導,除此之外,有些學生在做題時表現出了不同的認知風格。第二,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的不同要加以注意,還要對學生的不同家庭背景所造成的差異多加注意等。
掌握所有學生的基本問題,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加以劃分,主要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次是基礎扎實,具有較強接受能力和正確的學習方法,成績突出。第二層次是基礎和智力一般化,學習相對自覺,具有上進心,成績平平。第三層次是基礎和智力比較差,接受能力較弱,學習的積極性差,成績較差。對學生分層前,我們先進行了了解、測試以及座談等,將其當作劃分學生層次的依據。分層前,先向家長和學生進行說明;分層是為了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要有收獲,從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以得到學生與家長的理解及支持。分層也是動態化的,根據學生出現層次的變化,對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的學生,要對其層次加以調整,促使學生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在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的基礎上,以發展的眼光,公正的態度實施分層教學。
二、鉆研教材,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有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才會有的放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要通過目標加以調節和控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為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保障,教師要在課前認真鉆研教材,對大綱及教材的重難點做到準確地把握,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在把握所講內容要求的基礎上,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都有基礎教學目標和提高性教學目標。
比如,在學習分數(百分數)乘法應用題時,我要求第三層次的學生能夠看懂線段圖,能結合線段圖進行列式;對第一層次學生主要是讓他們學會畫簡單的線段圖,并能夠正確地列式。這樣對保持與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是有利的,避免了教學目標一刀切所導致的“差生”沒收獲、優生沒進步的狀況。
三、教學要求多樣化
小學數學課上,學生在練習時,還會有這樣的情況,學困生反應慢,解題思路窄。優等生則是反應快,解題的速度也快,在完成本節內容后無事可干,浪費了課堂學習時間。針對以上情況,運用多種解決方法解題,以使學生具有更豐富的想象力,更開闊的思維能力。
1.教學方法要靈活
教師要有靈活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主要是讓其自學和小組討論,在學生的自學、質疑和討論中,教師只是加以點撥,完成分層教學所規定的任務。分層教學中主要是指導自學,在老師指導時,主要是以引導為主,放開為輔的方法。通過分層教學實現主動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并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另外,在課堂提問時,對于基礎性較強的知識、相對簡單的問題,要留給第三層次的學生;對于難度大,相對抽象的問題,要讓優等生講解,以使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
2.作業設計分層次
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地設計布置不同層次的習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信心。
例如,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時,一般說來,可以是三個層次的習題。對第一層次的練習主要是過好“課本關”,人人都掌握。對第二層次的練習題,也就是綜合性較強的習題。要求中等組完成。對于第三層次的練習題,主要在思考性和創造性方面有較高的要求,
主要讓優等生加以思考和練習。
四、實施分層評價,不斷調整層次
好的評價是激勵學生進步的有效手段,而在分層教學中不斷地、及時地對學生的層次加以調整是比較重要的環節,當學生的層次固定時,他們會不自覺地產生不求上進的惰性。因此,要不斷地對學生的層次加以調整,而學生也有升級或降級的可能性,還
要采取不同的做法。比如,教學過程中,當第一層次中的學生出現成績下降時,當他們的成績不如第二層次中的幾個學生時,則把第一層次中的成績下降的學生與第二層次中的學生加以調換;同樣地,第三層次中有些學生通過努力,成績有了進步時,也可以與第二層次的學生加以調換,第二層次的學生,在成績退步時,也可以調換到第三組。這樣的總體評價,使學習成績有進步能夠上到較高的層次,使成績出現退步的學生降低一個層次,從而形成學生間的競爭意識,不同層次的學生也都會有成功的機會。
總之,分層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還要從實際出發,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作為發展的目標,按照一定的教育規律行事,以發展為目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為素質教育的落實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林立峰.數學教學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2(8).
[2]郭美娟.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淺析.數學天地,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