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亞玲
新改革為教育改革譜寫了新的篇章,給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羅杰斯曾說:“如果我們真要學生做自由和負責的人,我們就必須讓他們直面生活?!逼返聛碓从谏鐣?,是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內化不是憑空實現的,要以一定的內容作為載體。實踐證明: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觀念越容易被學生認同、接受。教育家贊科夫說:“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痹诮逃齼热莸倪x擇上,我們要真正做到不脫離課標、不拘泥教材,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實踐、體驗、感悟,從而生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讓學生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真正獲得教益;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經驗,在“現代”中不知不覺滲入“未來”,以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德育灌輸。那么,如何把品德與社會課與回歸生活緊密聯系呢?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究,使生活成為重要的教育素材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承,教師采取“告知”的方式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習內容固定、學習方式單一,忽視學生個性,忽視學生自己的認知、體驗和感悟。因此,教師的教學行為不應把大量的時間放在組織教案和講解上,而應為學生提供各種資源,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學習的方向,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
1.課前開展實踐活動,充實課堂教學
一節成功的“品德與社會”課,課前大量的準備必不可少。圍繞課堂教學內容,課前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可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為課堂教學積累直觀的感性材料,以便學生在課堂上比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學內容,激發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如教學“家鄉的故事——(家鄉變化可真大)”一課時,課前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調查、訪問等形式搜集以下材料:一是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巨大變化以及建設成就等事例,也可以讓學生搜集十年前濟南的資料及圖片,和十年后的資料圖片進行對比;二是比較自己的家庭及左鄰右舍的家用電器擁有量與十年前的不同;三是以調查表的形式比較爸爸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別。如果在這幾方面有照片的對比,學生的體驗會更真實。讓學生帶著調查來的真實材料,在課堂上匯報,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感受中領悟、體會家鄉的變化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水到渠成,實踐活動的開展可謂恰到好處。
2.課堂上避虛求實,激發學生的情感
課程和教材回歸生活也就是要回歸真實。把實實在在的生活展現給兒童,即我們的生活中有快樂也有煩惱;有美好也有丑惡;有成功也有挫折。例如在講授“垃圾從哪里來”一課時,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拍到的一些亂丟垃圾的情景:校園門口垃圾遍地、公園變成垃圾山、街道污水橫流、垃圾不放入垃圾箱……通過一系列的圖片讓學生對亂丟垃圾這一不道德行為產生厭惡及痛恨,使學生在真實的心靈撞擊中樹立正確的觀念,激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課后開展實踐活動,深化課堂教學
道德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反復訓練、螺旋上升的過程,單靠某一課的教學就想達到目的是不切實際的。課內留存大量實踐空白,讓學生課后操作延伸,鞏固深化教學內容。如“畫畫家庭樹”中的“小調查”,調查一下家庭成員的簡況,繪一幅畫;教學“我是家中小成員”,讓學生用巧手把自己的家打扮得更漂亮;“畫畫我的家”留了整頁空白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實踐。這些實踐活動,由于受時間或條件的限制,在課堂上是完不成的,必須放到課后去操作實踐。這樣,通過課后實踐活動,鞏固深化所學內容,促進優良行為、優良習慣的養成,使課堂教學與課后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形成教育合力,效果明顯。
二、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實踐并感悟
1.重視德育的實效性,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
如何加強德育與生活的聯系,加強德育的實效性是我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的問題。學生的學習越是處在真實的情境中,越是能夠拉近學習與生活的距離。而我們的教學力求使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實際調查、訪問、體驗、研究活動中得以實現。如在“大家都是好朋友——(同學之間)”主題中,針對有些學生自信心不足或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況,設計“尋找同伴的優點”活動,讓學生說說同伴有哪些優點,學生在尋找優點的過程中認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長處,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種道德體驗是在實際活動中形成的,是自身的真實感受,不是生硬的灌輸和說教;是內化為生命精神的素質,不是外在的要求。
2.從實踐活動中體驗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學”大有學問,人格只有在活動中、情境中才能培育。我們的教學必須倡導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去認識,不搞“純而又純”的教育。
例如,在講授“一次賣報的體驗”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去調查、訪問一下賣報人,了解怎樣才能賣得更快的一些技巧等等,學生交流調查訪問的結果,全體學生總結經驗,最后組織學生去賣報,讓學生把自己調查到的賣報經驗付諸生活實踐。
3.從生活中感悟
要讓每個學生都直接參與到活動中,親身體會,親身感悟,所學的品德知識才能得到鞏固、深化。
例如,講授“環境好,我快樂”一課,教師先以三幅反映環境問題的圖片為范例,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充分引導學生討論:除了這些污染,還有哪些環境問題?然后教師讓學生把分組調查到的資料展示出來,使學生親身感受家鄉污染的現狀,教師再配以語言描述,從而使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感悟“環境糟,我煩惱;環境好,我快樂!”
三、讓學生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
品德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必須以生活為基礎,使學生的教育教學更貼近生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愉快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如,我校有一位女生被車撞倒受傷嚴重,住院需大量醫療費,而她的家庭生活很困難,難以短時間內湊足費用。我就抓住這一事件,結合《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有愛心地生活”的教學內容,開展全校性實踐活動——“心系同學”捐款活動。學生紛紛獻出自己的愛心,為這位學生的家長解決了一部分困難。只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結合生活實際,及時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就能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的道德情感在現實生活實際中得到升華。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回歸生活”是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是立足于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不斷實踐、逐步提高,自我檢驗、自我創造,塑造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