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艷
摘 要:當前許多數學課堂流程拖沓,傳統的理論宣講和題海戰術依舊存在,虛設情境浪費課堂時間。鑒于此,以作為小學數學重點的應用題教學為例,對如何實踐有度教學、提升課堂效率進行討論與分析。
關鍵詞:有度教學;應用題;邏輯;模型
有度教學其實質精神是減負高效。當前小學課堂依舊存在理論宣講和題海戰術,這樣的教學方式看似紅紅火火,實則泯滅學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興趣,不僅浪費時間,課堂效果也不大。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其實質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分析情境描述中的邏輯關系,從而捋順數量關系。這樣的流程清晰明了,也能讓學生排除雜蕪,掌握數量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到解決一類問題的方法。因此,特以此為例分析小學數學如何實現有度教學。
一、分析基本概念,厘定邏輯關系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厘定概念和邏輯關系是數學教學的第一步。對應用題教學來說,邏輯關系更是分析數量關系的依據。這就要求小學生務必認真審題,提取有效信息,找到已知數據與所求的未知量的數學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解決問題。下面從兩個方面分別討論:
1.準確把握概念
2.找準對比對象
找錯對比對象是常見的應用題錯誤。例如:“一件商品原價100元,店慶活動時優惠10%,店慶結束后又提價10%,請問,店慶前后這件商品到底便宜了還是貴了?”這類問題許多學生會因為搞不懂題目的對比對象而犯錯。但是仔細研究我們會發現店慶時的10%對應標準是原價100元,而店慶后提價10%對比的是店慶時的價格,即90元,掌握了這樣的對比關系,就很容易掌握店慶前后是便宜還是貴了。
二、捋順數量關系,構建例題模型
小學數學涉及的應用題也就幾個類型,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典型試題分析讓學生掌握同種類型試題的解決方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建模。小學常見的數量關系也就幾個類型:分量+分量=總量;速度×時間=路程;單價×數量=總價;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現在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演示和分析:“一個工廠需要拉沙670方,前4.5天平均每天拉82方,由于時間限制,需要在8天內完成,那么剩下的時間平均每天要拉多少方?”
猛一看這道題很混亂,其實就是上面列舉的三個數量關系的綜合應用:總量=前4.5天的量+(8-4.5)天的量。我們先算得前4.5天的量為82×4.5=369(方);那么還需要拉670-369=301(方);再根據“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時間”計算出剩余時間內每天需要拉:301÷3.5=86(方)。
這樣層層遞進,牽引學生一步步捋順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析清解題步驟,才能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讓學生掌握解題方法。
上文是筆者以應用題教學為例對如何實踐小學數學有度教學的分析與討論。概括地講,盲目的課堂安排不但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還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認知情趣。為此而設的有度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爭取使學生從本源上認知數學原理和數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深化理解遷移能力,生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達成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邱福平.如何追求有效簡潔的小學數學課堂[N].江西教師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