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丹
片段:《小河與青草》(蘇教版第一冊13課)
《小河與青草》是一則寓言,講的是小河與青草的對話,從中可以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領悟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這是一篇具有滲透環保教育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我拓展學生思維,有機滲透環保意識的教育。
師:課文學完了,小朋友知道書本上的小河確實很清,流得也很歡;小草也綠得很可愛。那么,在你的印象中,我們這兒的小河和小草分別是什么樣的呢?
(回憶一下,同位交流)
指名回答
生:我們這兒的河水很渾濁。
師:你真棒!學過的詞就會用了。
生:我們這兒的小河里有許多垃圾。
生:我們這兒的小河邊光禿禿的,小草都被踩死了。
生:(難過地說)老師,我看見東邊的那條河水,水又黑又臭,都被污染了,聽爸爸、媽媽說住在附近村子里的人(坡橋村、龍河村)得癌癥的人比較多。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知道得也很多,同學們,你知道那樣的河水還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呢?
生:那里的魚都被害死了,整條河里也見不到一條小魚。
生:還有我們家種的西瓜用那里的水澆后,也都死掉了。
生:用那河水澆莊稼,莊稼也有毒,人吃了也會生病。
師:是啊!那里的水對我們的危害有多大啊!怎么辦呢?有什么辦法能使河水變清,使小草變綠呢?
(學生激烈地討論、交流)
生:(高興地站起來說)老師,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造一種換水機器,把被污染的河水吸進去,然后吐出來清澈的河水。
師:真聰明!為他鼓掌!(掌聲)這辦法很好。你長大一定能制造出這種機器。
生:(低頭)我不往河里扔臟東西。
師:你真個好孩子。
生:我去把小河里的臟東西撈出來。
師:你真是個愛勞動、愛環境的好孩子。
生:我會勸別人也不往小河里扔垃圾。
師:辦法不錯。
生:我不去踩小草。
生:我要寫一塊牌子“不要踐踏小草”,插在河邊,讓別人也不去踩小草。
生:我要和小伙伴在河岸邊多栽些小草。
生:聽說這條河里的黑水是造紙廠、化肥廠排放出來的,我去勸他們,把污水處理好,別再往小河里排放。
師:同學們的辦法真棒!你們也都很聰明。有了大家的這些高招妙計,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們這兒的小河一定會像書上講的一樣清,小草一定會像書上講的一樣綠,把我們的家園打扮得更美麗。
反思
1.聯系實際,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隨著工業、農業技術的發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已對人類和整個地球造成危害,保護環境勢在必行,所以教師要從小教育,使他們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課例中,我帶著學生走出了課本,將課堂向課外延伸,滲透環保教育,勝過任何說教。以“在你的印象中,我們這兒的小河和小草分別是什么樣的呢?”這一問題,巧妙地撥動了學生的思維之弦。讓學生站在更高、更現實的角度來看待小河與小草。當學生說到河水被污染了,我適時地抓住這一環保教育的契機,對學生的環保意識作了高度的評價,并引導學生圍繞“還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呢?”進行了討論,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學生說的都是他們眼見或耳聞的,真實可信,其他同學聽了,震動也很大,產生共鳴,感受到環境污染的危害,在頭腦中建立起環境保護意識。
2.啟發想象,探索環保辦法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適時適度地發掘課文中環保教育因素,調動學生的探奇心理,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讓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為以后保護環境打下堅實基礎。課例中,一句“你有什么辦法能讓我們這兒的小河變清,小草變綠呢?”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奇思妙想的廣闊天地間盡情翱翔,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讓小河變清,小草變綠。這段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邏輯思維能力,有機地滲透了環保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悟出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和緊迫感!
“熱愛地球媽媽吧!媽媽的草地是溫暖的搖籃,請不要把草地毀壞,讓媽媽心酸;媽媽的河流,是愛的源泉,請不要往里排放臟水,讓媽媽心靈污染……”是啊,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樣,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讓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是多么重要啊!
像《小河與青草》這樣具有環保因素的文章還有很多,作為教師一定要獨具慧眼,充分挖掘和發揮這些好的環保課例,讓環保意識從小就扎根在學生的腦海里,為人類能夠擁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