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蔚
摘 要: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上經常出現情境拖沓,問題偏離的情況。這樣喧賓奪主的設置脫離了教學本身,浪費課堂時間,與高校課堂南轅北轍。針對這種情況結合一線教學案例對如何實現有度課堂、提升課堂效率進行討論。
關鍵詞:有度教學;情境;設問;過程
當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上完一節課后都感到累,究其原因就是教學內容設置拖沓,盲目無序的理論解說和揮汗如雨的題海戰術,不能以最優化的方案啟發和引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知識。因此,我們就要改革教學方案,設置符合學生認知、成長的教學方法。下面我們結合現實情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例析。
一、簡約拖沓情境
數學課標指出:要設置情境讓小學生學習身邊的、現實世界中的數學。這確實是要求熟悉教師要能結合生活實際情境以生動、形象的方式來激活學習興趣。但是課堂教學中,許多時候本末倒置,或者是控制不住氣氛為了情境而情境,或者是一個情境接一個情境,占用課堂時間,教學和練習內容卻停滯不前。
實際上啟發學生認知和學習的情境不宜過多,否則就無法突顯它的優勢和作用。例如我見一位老師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先借助Flash課件出示課本中的場景“游樂園”,說是要通過游樂園里的歡樂氣氛調動學生的興趣,但是還沒等到引導問題上,下面就一陣喧鬧,這樣的情境引導肯定是失敗的。一方面是干擾信息太多,情境背景與教學定向聯系不緊密。實際上我們可以這樣情境引導:師徒四人取經路上餓了需要悟空去化齋,如果每人能吃3個饅頭,那么,悟空需要化來幾個饅頭呢?這樣設置情境直奔主題,適可而止,沒有更多繁蕪的信息,又聯系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引導大家分析、探索,可謂一舉兩得。
二、數學體驗拖沓
除了傳統的理論講解以外,我們還要引導小學生體驗知識生成過程,讓孩子們體驗數學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以期提升教學效率。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有的老師采用讓學生量的方法來體驗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但是這種方法是不嚴謹的,是有誤差的,可能有的同學會得出179°或181°這樣就讓學生學習走了彎路。有位教師是這樣通過設問來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和操作體驗知識生成的:“你敢肯定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能否拿出你的證明依據?”在開放的問題下,同學們各顯其能,最終經過討論和分析,有同學得出證明方案:他用紙張剪出任意一個三角形,然后將三個角對齊到其中的一個邊上,發現這三個角相加正好與底邊重合,有效證明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個結論。
這樣設問啟發,直接將學生帶到“憤”和“悱”狀態中,誘導他們通過探索和實踐得出結論,這是教學走向簡約的必然選擇。
三、思維訓練機械
數學是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數學教學也是啟發邏輯思維的活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出現思維訓練片面或機械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在思維訓練過程中,要靈活、開放,要能避免人為地將思維訓練復雜化。
比如,訓練學生掌握應用題比較對象時,如果我們只機械地拿一些簡單的案例進行啟發,學生理解肯定不深刻,比如有的老師用這道題:“有5只黑兔,3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幾只?”來啟發學生分析題目,要求學生比較的只是兩種兔子的量而不是黑白。這顯然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我們可以采用腦筋急轉彎形式,比如“一斤鐵和一斤棉花哪個重?”這樣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深刻認識到比較對象的重要性。
上文是筆者結合教學實際例析的幾種踐行有度課堂的教學方法。總之,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排除繁雜信息,以最直觀、最生動、最形象的方式體驗知識生成,這樣才能避免將課堂帶向歧路。
參考文獻:
陳銘玲.追求簡約本真 構筑高效課堂[N].楓葉教育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