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徑宇
實施新課程以來,無論是難度還是深度以及所涉及的知識面,小學數學都在原來的基礎之上,有了更明確的要求。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小學數學的課程標準中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的要求不僅難度沒有降低,而且知識面更寬泛了,習題的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了。一句話,小學數學老師要想真正教好數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也就是說,小學數學老師不僅要備好課、上好課,更要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強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科成績的目的。那么,小學數學老師都應該組織學生搞哪些活動呢?
一、社會實踐活動
就小學數學學科來說,所謂的社會實踐活動就是教師結合課堂教學,設計出社會調查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到社區或者是公司、工廠進行實地調查,掌握一些數據,回來后進行加工整理、分析、總結,之后來到班級進行展示匯報。比如,我們可以給學生這樣一個命題:請走訪社區20個家庭,調查他們近3個月的家庭總收入,家庭總支出,再算出這些家庭的經濟結余或者是虧欠情況,從中你得出了什么結論。在安排這個活動的時候,老師必須提出詳細的指導意見、具體要求,并在學生進行活動的過程中,老師要經常過問每個小組的調查進展情況,發現問題要及時指導和給予糾正。
這種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學生普遍很有興趣。最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這樣的活動每個學期至少要開展一到兩次,但不能次數過多,否則會牽涉學生太多的精力。次數過多也會造成學生不重視,達不到預期目的。
二、學科知識競賽
適當開展數學學科知識競賽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數學教學的開展。所謂學科知識競賽就是結合課本知識進行命題的競賽活動。這樣的活動每學期可以搞一到兩次。競賽題的命題要緊密結合教材來選取,難易程度要適當,不要一味追求高難度,更不能編排偏離課本的難題、怪題。要面向全體學生,重要的是檢查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而不是為了難倒多少學生。
適當開展一些學科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科發展。但教師在組織活動之前,必須向學生講清楚活動的目的、活動的意義,增強學生多活動的認識,端正態度,以保證活動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