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忠
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是指導學生有效地朗讀,而有效的朗讀就是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從整體上體會文章的主旨,并且獲得對文章的感受和理解,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非常重要,下面筆者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闡述。
一、認真設計教學課堂,為學生創設更多的朗讀時間和空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放手讓學生去探究、思考、實踐,不可以一直牽著學生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以及堅信學生具備很大的潛力。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時間和空間,使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在教學課堂上朗讀課文三遍以上,進而實現朗讀和學習的有效統一。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朗讀教學不需要太過注重學生能夠理解課文,事實上,讓學生學會關鍵性的詞語和句子,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涵就足夠了。為此,教師應當少講解、少提問、少分析,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朗讀時間,使學生帶著自身的情感、想象、生活感悟進行朗讀,教師僅僅需要適當地啟發和指導學生,且結合學生反饋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
二、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能夠使教學課堂變得更加真切,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朗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通過兒童化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各種感官,以激勵學生參與教學課堂,便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其中,教師設計教學應當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和學習,并且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習心理進行關注。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夏夜多美》這一課時,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教師和學生一起進入那美麗變幻的夏天中,教師和學生能夠戴著頭飾進行表演,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朗讀,且展開想象發表自己的觀點等。在如此和諧快樂的教學氛圍中,感悟、理解、朗讀、表演讓學生更加熱愛自然界的花草樹木。教學課堂是培養學生的課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需要轉變評價語言、組織語言、教學語言等,以使教學語言變得富有鼓舞性、號召力、啟發性,這樣,學生就能夠形成持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性方式和方法就是朗讀,可以說,把握住了朗讀就把握住了語文教學的實質。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更是這樣,我們務必強化小學低年級的朗讀教學,以使學生有所收獲,進而奠定將來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
參考文獻:
張云嵐.提高低年級學生識字效率之我見[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