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渝
美術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這樣的苦惱,低年級的學生上美術課教學難組織,影響了教學的進度和教學的效率,高年級的美術課卻又是毫無活力,學生對美術學習索然無味。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興趣作引領,找準學生的興趣點
例如:低年級“香甜的水果”一課,教師找準了學生最感興趣的物體——自己最喜歡吃的水果開始教學,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自己喜歡吃的水果,觀察水果形狀,吃水果品味道。然后來個變水果的游戲用橡皮泥塑造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模樣,最后展示泥塑水果作品,環環相扣,學生都非常感興趣也十分樂意接受這種課堂呈現的形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輕松地一步步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學習的快樂。
二、緊抓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習熱情
估計很多的美術老師都聽到過這樣的投訴:“某某學生在我上語文或者是數課的時候偷偷畫畫。”一年級的學生豪×很不喜歡上語文課,特別是學拼音的時候他就畫自己的畫,全然不理會語文老師在講什么,這可把語文老師氣壞了。他向我投訴,并把豪×的畫沒收給我看。從他的畫中看的出他很喜歡畫《喜羊羊與灰太狼》里面的那幾只羊和灰太狼、紅太狼。畫的還有模有樣呢?這說明他在看電視的時候一定細心觀察了這些動物形象否則不會畫得形象逼真,多么細心的孩子呀!我讓語文老師把這件事情交給我來處理。給豪×的畫評上了三顆紅星,找到豪×和藹地說:“這是你畫的嗎?”
豪×沉默了一會兒,看看我點點頭。猜想他一定是知道自己錯了,心里害怕我責罰他。“畫得真好!老師給你評上了三顆紅星,你知道三顆紅星代表什么嗎?”
“畫得好就得三顆紅星。”豪×大聲地回答。
“你畫得很好,老師應該給你三顆紅星,你是班上畫得最好的學生。”
“我是全班畫得最好的?”他有些不相信。
“是的,你畫得很好。”他笑了,我把畫遞給了他,他拿起畫就往辦公室外跑。
“等等,別急呢?老師還有一句話沒說。”
“葉老師,什么?”
“上課時老師講什么要認真聽,要是想畫了就等下課后和同學一起畫或者是回家畫也行。”
“知道了。”
沒過幾天,豪×在走廊里塞給我幾張紙,上面畫著各種機器貓和史努比的形象。語文老師也沒來向我告狀了。有節活動課上,學生強烈要求我教他們畫喜羊羊,說豪×的喜羊羊得了三顆紅星,他們也要像他那樣。
豪×沒挨批評,更愛畫了,在他的帶領下其他同學也喜歡畫卡通形象。豪×在我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下按照自身的特點不斷學習,進步。這不正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隱形體現嗎?
三、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雙邊預期達到的并可以預測的學習成果及具體的規格,它具有共同性、預期性、可行性、靈活性、可檢測性。比如“亮麗的城市風景”這一課在最開始的教學設計中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一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各色城市建筑風格的欣賞;二是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三是提高學生水彩繪畫能力和色彩運用技法。一個課時完成。可是到上課后,我發現學生對于欣賞城市建筑十分感興趣,個個豪言長大了要當設計師。繪畫的興趣也十分濃厚,但是由于眼高手低,繪畫作業質量低下根本沒有水彩的韻味。根據教本的要求,目標是沒有完成的,值得根據六年級學生現有的美術水平和教學條件修改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在學習水彩的技法技巧時花三節課的實踐操練,取得驚人的效果學生對于自己第三次的習作十分滿意。
四、學校和老師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多年以來很多學校的走廊和教室仍掛著名人和名言,以此激勵學生好好學。在我們縣城的小學也不例外。各個學校每學期都要開展幾次以德育為主題的專題活動,以此教育學生好好做人。但是我們都忽略了一點,學生也迫切需要學校和老師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在北京參觀一位畫家畫展時發現來了許多的小學生看畫展,不知道是畫家的邀請還是學校的不請自來,這不就是在為學生創造一種教學環境的好時機嗎?也許這些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和體會名家作品的內容與感情,但他們被美熏陶了一遍又一遍,對美和美的藝術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常看到很多的私立美術培訓中心在教室的走廊里設立書架擺上各種學生喜歡的圖書供學生閱覽,墻上掛有各種形式的學生繪畫作品及一些世界名畫,樓梯拐角和教室的角落擺放著小型的雕塑作品供學生欣賞,每個學期安排幾次外出寫生課,舉辦一次畫展。其實我們的公辦學校和老師也應該向他們學習。說到這有老師可能要說了,那是私立的,他們有條件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我們農村的學校根本就沒有什么條件看畫展,買什么圖畫書,更別說雕塑作品。其實不然,我們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比如,每年的四季可以帶學生寫生校園四季的風景,農村有老房子學生畫線描也是不錯的題材,美麗的田園風光就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不要把教材當做唯一美術資源,學會開發和利用美術資源。另外如若我們能放下教師的架子,不那么端著,讓學生和老師成為朋友,而不是懼怕,學生也更加樂意學。深有體會的一次是教一年級新生的美術課,第一次課上我做了自我介紹,告訴他們我是他們這學期的美術老師,“我愛畫畫,也愛你們,更愛畫畫的孩子。”給他么欣賞了許多我的畫作。第二次上課時,我剛一走進教室門口時就迎來了他們熱烈的掌聲。
“怎么鼓起掌來了?”我問到。
“因為我們喜歡你。”
“我們喜歡你來上課。”
……
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著,大概的意思我明白了,心里十分高興,這是對我的肯定。下了課,隔壁辦公室的教師問我學生怎么了,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里卻像吃了蜜糖似的。
五、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傳統的美術評價方式是唯一的教師評價,作業上是60到100不等的分數或者是及格、優良之類。看到自己的作業是60,及格的學生心里很不好受,有的學生根本就無所謂,反正每次都這樣,老師也沒怎么樣。得100分和優良的學生也只知道自己畫的還好,具體好在哪里,哪里還需要加強一概不知,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本糊涂賬。在新課程的改革下,美術的評價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注重了學生的自評、互評,注重了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表現的評價,采用了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美術教育專家傅道春在《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一書中寫到:“課堂是學生生長的地方,是教師生長的地方。”何嘗不是呢。課堂教學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