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榮梅
摘 要: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內容范圍和難度要求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是否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否能為學生創設體驗數學學習過程的機會;是否正確對待學生的差異,分層設計問題;是否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是否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是否有積極學習的情感;是否有不怕困難的探索精神;是否有良好的數學意識;是否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否能與同學開展;是否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個性張揚;數學意識;合作交流 下面是我對教與學兩方面的評價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對教師教的評價
1.內容范圍和難度要求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師應當把設計教學程序當作一個創造性的活動。根據學生的實際,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教學資源,確定恰當的內容范圍和難度要求,方可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是否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一堂好的數學課,應當有寬松的學習氣氛,這樣學生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才能夠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
3.是否能為學生創設體驗數學學習過程的機會。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機會。
4.是否正確對待學生的差異,分層設計問題。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教師針對差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問題,保護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求。
5.是否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開放式教學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充分“張揚”,給張揚個性提供一個展示的小舞臺。將學生吸引到主動參與的場景中,是張揚個性的核心。
6.是否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教學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實現由“不會→會→不會”的學習流程,則是學習最佳狀態。教師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教與學則會“語休而意猶未盡”。
二、對學生學的過程評價
1.是否有積極學習的情感
積極學習的情感是學生樂學的前提,也是自主探究、與他人合作交流的保障。如在教學一年級“統計”時,我說:“今天,欣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朋友,你們想見見它們嗎?”畫面上飛過許多圓、正方形、小三角。“你們想知道圓、正方形、小三角各有多少個嗎?”——這是對學習情感的檢測。它分為積極、一般、消極三個等級給予評定。
2.是否有不怕困難的探索精神
在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中,由于受知識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往往會遇到各種困難,也就有了對待困難的不同表現。如在“統計”教學中,要求一年級的小學生統計飛過的圓、正方形、小三角各有多少個,困難還是很大的。這時就有學生提出要求:“老師,能不能放慢一些呀?”“當然可以。”有的畫圓、正方形和小三角來統計,教師給予的評價是:“你真是個不怕困難的學生。”后來有的學生用畫許多個“1”的方法來統計,老師說:“你是個很愛動腦筋的孩子。”這時,老師組織學生分組探究,有幾個學生不等老師提問他,就站起來說:“我找到好辦法啦!我在圓、正方形和小三角的符號下面用畫‘正的方法來統計。”老師的評價是:“你想出的這個方法真棒!”
3.是否有良好的數學意識
良好的數學意識是能夠將生活問題數學化。學生將圓、正方形、小三角轉變成符號來,用畫“正”的方法來統計,正說明他們具有較強的數學意識。
4.是否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統計”教學中,學生通過探究、討論,想出很多方法。教師的評價是:“你們能想出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
5.是否能與同學開展合作與交流
許多好的解法是在交流中找到的,許多數學學習能力是在合作中提高的。如我在教學“表面積的計算”時,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用一塊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鐵片做一個高為5厘米的無蓋的長方體鐵盒,怎樣做?在討論中,有的說:在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分米的小正方形,可做成長20厘米、寬10厘米、高5厘米的長方體鐵盒。我讓每個小組的學生用長方形紙來試做,并說說自己的想法。這時有一個小組向大家匯報:“我們將左邊剪下的兩個小正方形拼到右邊的中間,可做成長25厘米、寬10厘米、高5厘米的長方體鐵盒。”這樣,在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中,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到了優化。
6.是否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習的重要目的是為了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學生獲得新知后,教師不僅要通過練習評價學生掌握了什么知識,還應注重評價學生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奠定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我在教學體積計算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想要知道一個燈泡的體積是多少,你有辦法嗎?教師評價學生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鼓勵學生努力培養這方面的能力,為學生奠定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評價的方式和方法是多樣的,但不管是哪一種,評價都要發揮其激勵功能,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