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國
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一書中指出:“處于偉大的變革時代,我們最需要創造力和創造精神?!眰鹘y教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種應試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
素質教育將揚棄應試教育的弊端,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為創造性教育,它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培養動手動腦能力,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目標。這樣的高創造性人才肯定是社會所需要的。“探究性學習”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教學形式之一。
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從自身生活和社會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主動地獲取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那么,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如何組織探究學習,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做法。
一、學生的體驗
信息環境具有直觀形象、內容豐富的特點,將聲、色、形結合于一體,動態呈現的方式更是為學生的理解提供了直觀體驗的平臺。因此,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適時恰當地采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生成問題、探究問題,達到解決問題,將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品德課程中,信息環境的利用尤為重要,引導學生利用信息環境,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探究的方式和探究的深度,有力地促進了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
二、學生的資源探究學習方式
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同于別的學科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于,別的學科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需要認真學習教材內容,而教師則更需要鉆研教材,深挖教材的內涵。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材則不同,它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對話文本,在教學活動中起著導向作用。因為自身的基礎性、工具性,教材內容呈現的大多是帶有普遍意義的范例。形象的來說,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材只是為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社會生活的小窗。學生透過這扇窗,看到的將是更為廣闊的天地。同時,在課程標準實施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了課外資源的重要意義。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透過一扇窗,去拓展視野。引導學生通過圖書、報紙、電視、電話、網絡等途徑搜集資料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的要求、兒童的興趣和水平進行組織與指導,確定搜集的目標和范圍,將得到的資料按要求或以學生熟悉的方式進行整理、利用、交流。而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探究,這樣學生的世界更寬了,學習也更深入了。
三、學生的協作
網絡協作學習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如同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將你我他連在了一起。在網絡化的當下,引導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工具、手段,用來獲取、加工和交流信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現代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學中,拋出問題,組織學生利用網絡環境協作探究,能有效地提高探究學習的實效性。
正如陶行知所言,我們把自主、探究進而創造作為教育的必然歸宿。因此,教師必須能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嘴、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得到書本上沒有而又比書本知識更豐富、更生動的知識。我們堅信品德與社會課能為兒童提供的廣闊的創造天地,一定能種出教育的理想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