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愛軍
“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鑒于此,數學課的導入法對整節課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關系著是否能夠使學生產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及主動探究的意識。
一、創設懸念,設疑導入
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巧設懸念,以疑激學,促使學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識,引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我們學校想做一批桌凳給六年級更換新的,有兩個木工隊參加了競聘。甲木工隊用8天能完工,乙木工隊用10天能完工,希望同學們幫學校拿個主意,聘用哪個木工對好?……為了早日用上這批桌凳,學校希望盡早完工,想把兩個木工隊都聘用,同學們想一想多長時間能完工?能不能想辦法算出比較準確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小學生思維活躍,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語言、設備、環境、活動等手段,創造一種符合教學需要的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以激發興趣、啟迪思維,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
同學們,你們知道,人體有多少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轉一周,它的長度與腳的長度大約是1∶1;腳長與身高的比大約1∶7……這些比在生活中又很多用處,比如:你到超市買襪子,只要將襪底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你如果是一個偵探,根據罪犯的腳印,就可估算出罪犯身材的大約高度……這里實際上是用這些比去組成一個個有趣的比例去計算的。你想知道什么叫比例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三、聯系實際,生活導入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樣,現實生活也離不開數學,數學在生活中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告訴他們只有通過一定的數學知識才能解決,通過生活中的問題引出新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自行車可以說與我們每個家庭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家長上班,同學們上學都離不開它。可是我們明白不明白自行車的轱轆為什么是圓的而不是方的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圓。
四、復習舊知,遷移導入
以舊引新。以舊知識作為橋梁,使學生知識不斷遞進,增加知識坡度,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通過先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進而導入新課。這種方法便于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將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便于循序漸進地開展課堂教學。
如教學3的數的特征時,教師先從復習2、5的倍數特征入手。教師話鋒一轉“其實除了2、5以外,還有很多數的倍數中也存在著一定的規律”,這樣把學生帶入了“研究3的倍數的特征”,使學生進入探究學習情境中。
數學課堂的導入方法遠不止這些,我認真學習了一些名師的教學設計或教學實錄,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必須掌握若干新課導入的方式方法,才能始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展開教學過程,為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