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霞
錢學森教授說:“教育工作最終的機智是人腦的思維過程。”思維活動是教學的基礎,特別是數學教學和思維關系尤為密切。可是,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很多老師仍然追求表面熱鬧的形式化課堂,大大降低了數學思維含量。因此,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應該把課堂作為訓練學生思維的主陣地,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動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是我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意識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一個人產生學習的最根本原因是問題,俗話說:“善思則疑。”問題是一個人的思維發動機,是教學的關鍵,問題決定著教學的方向與走勢,學生自主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來自于問題。由此可見,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能夠讓學生明確探究目標,能夠讓學生產生思維動力。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時,我總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在學習“整數乘法運算”時,我這樣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這節課我們去逛公園好嗎?”孩子們聽了很激動,于是我用多媒體給他們出示了動物園的情景:一些小熊做游戲,小白兔吃蘿卜(它們都是兩個一組)。接著我就提出問題:“你知道動物園里一共有幾只小熊?幾只小白兔嗎?”孩子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我又問:“你們是用什么方法算的?”有的說是一個一個地數,有的說是兩個兩個地加。這時,我不失時機的給學生推導了乘法算式,正是這有效的問題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運用有效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新課改提倡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知識,所以,我們教師不能像以前那樣,教給學生知識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時,我總是運用新穎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數的順序、比較數的大小”“周長”等時,我運用了觀察法;在學習“毫米、分米的認識”“時間的計算”“直線、射線和角”等時,我運用了比較法;在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等時,我運用了分析、綜合法等等。正是這有效新穎的教法方法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了必要條件,從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當今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繼續研究,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小學數學課堂成為放飛學生思維的運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