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遠兵
摘 要:活動教學是把學生作為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促使學生積極地探索學習的奧秘,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活動教學和傳統的理論教學有很大的不同,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小學數學的發展。
關鍵詞:活動教學;傳統數學;學習主體
傳統的數學模式在課堂上基本上都是以教師講授作為手段,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聽和記,學生的應用機會只有解題,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活動教學的發展勢在必行,活動教學是要將學生作為主體,教師從旁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積極討論學習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主要是在活動中講解數學知識,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發掘自己學習數學的能力,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但是活動教學也不是隨意進行,要為了教學目的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
教師主動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對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有負面的影響,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參與,既學到了數學知識,也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的知識灌輸對于小學數學的許多知識都具有局限性,學生不僅需要數學理論解決數學問題,還需要創造性的思維去思考數學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解克、千克、噸的認識時,小學生大多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太透徹,教師可以在活動中拿幾種重量不同的食物,學生在對食物感興趣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感受不同食物的不同重量,這樣在活動中,學生能很好地學到并學會數學知識。
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不僅學會數學知識,還會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利用數學知識,學生通過活動教學在獲得經驗的同時也能夠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養成學習的良好習慣,對于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教師在講授知識的時候,兼顧不到每一位學生,而活動教學能夠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不同成績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思路,教師也可以針對個別學生進行引導,這樣,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了自信,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活動教學使每一位學生的起跑線一致,不會造成極端化,可以平衡學生的數學總體成績,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增加見識,提高學生的素養,也提高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朱黎生,于波.“課堂活動”顯特色 探索交流促思考:西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課堂活動”欄目特色研究[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2(Z1).
[2]郭玉峰,史寧中.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提出、理解與實踐[J]. 中國教育學刊,2012(4).